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
2017-03-31贾玮
贾玮
【摘要】日元是依托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改革成为国际货币。自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通货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以来,日本在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做法及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日元 国际化 启示
一、日元国际化的进程
第一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60~1980年)。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重建初期,由于外汇短缺,采取了严厉的外汇管制措施,日元不可兑换。1958年12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士等西欧国家缔结了恢复货币可兑换的措施,促使日本加快日元可兑换的步伐。1960年7月,大藏省将日元列入对外结算指定货币名单,并允许非居民在日本的外汇银行开立可自由兑换和转账的“自由日元账户”,标志着日元国际化的正式起步。此后,日本于1964年4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3年2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步放松资本管制。1970年至1980年,在日本的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日元面临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
第二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1980年~90年代初)。《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其后,日本政府在推进日元国际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建立东京离岸市场,对外开放日元CP市场和外汇CP市场等。1990年在日本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2倍以上。由此,世界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
第三阶段: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90年代至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对东亚货币体系的反思,特别是对日元的作用给予新的关注。对此,大藏省设立了“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研究日元国际化问题,并于1999年4月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的报告书,强调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日元国际化有利于推动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亚洲经济,并提出了一整套措施。特别是,开始加強东亚区域内的金融和货币合作,将日元国际化的功能性战略向区域性战略转换,实施日元亚洲化战略。1999年11月,桥本政府提出了“金融大爆炸”,意在彻底改革金融。1998年4月,按“自由、公正、全球化”的原则,日本政府全面推进了金融改革。其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金融保护行政,在金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重组。这样既为日元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对日元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困境
(一)日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自1960年7月开始将日元增加为对外结算指定货币后的最初10年,日本对外贸易以日元结算的比重很低,1970年出口和进口分别仅为0.9%和0.3%。此后,出口逐渐转向日元结算,1980年达到29.4%,但进口仍仅为2.4%。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以日元结算的比重增长明显,1990年出口和进口的日元结算比重分别为37.5%和14.5%。9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贸易的日元结算比重保持平稳,出口和进口分别维持在35%~40%和25%~30%之间。在地区分布上,日元已超过美元成为对亚洲出口的最主要结算货币,所占比重维持在50%,在对欧盟的出口中,日元也超过美元而次于欧元,结算比重占四分之一;进口方面,在来自欧盟的进口中,日元结算比重超过欧元和美元,接近50%,但来自亚洲的进口仍主要以美元结算,日元结算比重不足30%;日美之间的贸易仍以美元结算为主,日元结算比重较低。
(二)日元在资本交易中的地位
国际债券市场以日元计价的发行额比重自1996年以来连续14年下降,2009年仅为2.7%,较1995年下降了13.5个百分点。2009年,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以日元计价的发行额比重仅为0.7%,而过去20年间的最高水平也不足6%。非居民1977年首次发行欧洲日元债券至1997年间,发行规模增长迅猛,年均增幅超过60%,但亚洲金融危机后明显萎缩,2009年发行额仅及1997年水平的42.9%。
2007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日元所占比重为8.3%,位居美元、欧元之后,仅高出英镑0.8个百分点,而1992年两项数据分别为11.7%和4.9个百分点,日元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地位明显下滑。
(三)日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作为国际储备资产,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大幅升值曾一度使其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有所上升。1991年,日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达到8.5%,较同期英镑的水平高出5.2个百分点,但之后明显下降,2009年仅占3.0%,远低于美元的62.1%和欧元的27.4%,也低于英镑的水平(4.3%)。作为确定汇率平价的货币锚,美元、欧元以及过去的德国马克都被一些经济体作为钉住货币,但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将日元当作钉住的基本货币,最多只是包含在篮子货币中。
(四)日元国际化的困境
日元已成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但相对于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最大的净债权国,日元的国际地位并不与之相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日本作为资源依赖型国家,超过30%的进口商品是以美元定价的原材料、燃料等初级产品,由此限制了日元在本国对外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的功能。但最根本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促进日元稳定的地域经济基础和金融环境,在缺乏区域货币和金融合作的情况下,面对美元和马克(后为欧元)的双重竞争与压力,单凭放松资本管制和实现国内金融自由化,直接推进日元国际化的难度较大。
三、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加快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
一是坚持外汇管制放松的理念,加快人民币自由可兑换进程。在资金流入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并逐步适当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规模。在资本流出方面,调整和简化审批程序,逐步放松境内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鼓励用人民币对境外进行直接投资;银行应适当地向周边国家的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中短期人民币出口信贷,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区域影响力。二是借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逐步从周边国家向亚洲国家渗透,有效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范围,建立健全人民币流出机制。
(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我国应排除国家经济部门、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可信度,维护本币价值对内对外的长期稳定。保持人民币对外价值的稳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性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达成货币互换协议等形式开展区域货币合作,以降低汇率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的负面影响。从现阶段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核心就是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完善市场交易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丰富外汇交易方式和交易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