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语文教材实践和思想对编撰小语高年级课文的影响

2017-03-31王鹿

关键词:语文教材叶圣陶

王鹿

摘要: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语文教材的探索、革新方面倾注了毕生心血,成就卓著。他的教材理论源于前期教学的经验总结,又作用于后期教材编写实践,通过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教材理论体系;在教材编制方面,他曾为中小学生编写过大量影响广泛、颇具特色的语文课本,至今看来仍不乏新意。叶圣陶探讨了语文教材编撰的问题,提出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的思想。随着语文教材编撰实践的不断深入,叶圣陶对这一教材编撰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发展。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的思想对当下的语文教材建设仍不乏启示。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材;编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21-2

学术界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叶老的教材探索时间跨度长,相关资料多而分散,给研究带来不便,以往虽有学者对这一专题作过概念梳理,并对少量教材进行过研究,但受资料所限,比较零碎、片面。但是叶圣陶所编写的一系列课本代表了当时语文教材领域的最高水平,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新时期,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沿着叶老探索的方向继续编写教材,显现出继承、发展的气象,本文旨在通过叶老对教材编写的思想,深入讨论当今课本教材如何改写,从而能加深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一、内容生活化

倡导“以生活为本位”是叶圣陶一贯的立场和主张,在他看来,教育的目标“不外乎给予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因此,教育“应以生活为本位,随时学习,随时受用”,使知识服务于生活、充实生活,“化为身体上的骨肉,生活上的习惯”。他反对以知识为本位“一味灌输,不讲受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针对这种“空瓶子观点”提出了与之完全不同的“生活体”观点,主张“教师把学生看成生活体,学生也自以为是生活体”,这个“生活体”要能把所学的各种知识吸收、消化,将其转化为实际技能去应付生活。在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叶圣陶逐渐建构起一套以生活为本位的教材观,并付诸实践,摸索出一条教材改革之路。

最为显著的就是叶老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内容十分新颖”,“依据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活,编写童话、寓言、故事,每课中动物的或植物的人物的特长,均与人类生活相吻合。这样的结构与内容,在一般儿童读物中,实是不曾多见。”可以说,叶圣陶的《开明国语课本》正致力于突破以往儿童教材脱离生活、脱离儿童的窘境,通过以生活为线索的内容体系建构,竭力为儿童营造学习国语的真实生活语境。

同时,我们再来看一看如今的教学材料,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如:《寻隐者不遇》这类古诗。首先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古诗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璀璨文化,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傳承,古诗是一定要学的,而且是孩子们必须要学好学扎实的文化知识。但是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古人的生活言语与现在生活的习惯形成了巨大的脱节,它脱离了现在儿童的生活,使得孩子们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教材,也很难激发孩子们对古诗的热情,相信很多老师都深有感触,每当教学这类课文时,孩子们只会埋头苦记个别字词的意思,背诵老师抄给孩子们的诗句翻译,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并没有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叶老提出的“以生活为本位”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古诗是可以编写成故事的形式,可以将某个孩子的形象设计成故事的主人公,带领学生走进古代生活,走进诗人的生活环境,寻找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关键点,给孩子们带来新奇的感觉,只有故事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形成共鸣,那么对于知识的接受就变得简单易懂,古诗的教学就不会枯燥无味了。

二、课本题材多样化

生活本位教育观落实到教科书编写的另一种表现是选文体裁的多样化。30年代由叶圣陶编写的初、高小《开明国语课本》,在课文编选上既是“文学的”,又是体裁多样的,“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高小课本共四册,每册三十六课,各编入四篇诗、一篇戏剧。整部教材体裁多样,除诗、戏剧、小说等文学范文外,还编选了不少文学以外的其他文体,如人物传记、新闻、通知、报告、书信、日记、读书笔记、通信、传单、意见书、议案、演说等,形式丰富。

而反观现在的教材,我们再一次发现新闻、通知、报告、书信、日记、读书笔记、传单、意见书、议案、演说等一些形式已经从我们的课本中消失了,但是教材中的习作却要求学生去创作书信、日记、意见书等文体的作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习作1》,便是一篇要求孩子们学写建议的习作。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的困难。我认为造成这个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到四年级,没有接触过一篇类似于意见书的文章,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所以导致他们无法下笔。

再比如书信格式,学生依然只在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中接触,平时并没有加强训练,也没有在教材中看过书信题材的文章,所以对于书信格式的掌握也十分薄弱。

这些问题无不在说明题材的单一性,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只会采取单一的写作方式,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也脱离生活实际,变得假、大、空。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再创作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融入了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各种题材,才能打开学生写作的思维灵感。

三、选文与撰文相结合

在既要教材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教材题材多样化的同时,又不能忘记传统文学的讲授和教学,这就导致了在选取教材时,需要加以改编,甚至撰写新文。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老师望而却步了,毕竟现在的教材已经沿用很多年,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一到六年级足有十二本,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编撰任务,不过我们的叶老也给我们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40年代,叶圣陶在给庞翔勋先生的书信中提到了这一问题,他说:“国文教材,古文现代文俱难其选,编辑者与施教者,往往有勉强将就之感,钧尝谓小学国语教材既可出于撰作,中学国文教材又何必定取现成之篇章。苟能集合若干人,共同撰作新篇,以中学生必须具备之语文形式方面的知识为经,以中学生种种方面之生活为纬,据以教学,收效必宏。”撰文尽管更具针对性,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叶圣陶自己也逐渐意识到了这点,“叫青年只读我们一二人的写作,究竟嫌太单调……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也许是不利的。犹之口味,他们目前虽只配吃甜,将来难免要碰到酸的、苦的、辣的东西。预先把酸、甜、苦、辣都叫他们尝尝,也是合乎教育的意义的事。”况且创写一篇文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套语文教材的课文全部创写,那编写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有可能针对这批学生创写的课文不再适合下一批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创编不同的课文,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生可以通过选文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一些经典篇目充分发挥教材传承文化的功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写适合学生口味的文章,将语文教材编得富有儿童的情趣,使小学生一读就不肯放手。选文与撰文相结合才是语文教材编撰的理想方法。

教材编选应力求“煮一锅新鲜饭”,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教师要破除只有老课文才有教头、才有把握的旧观念,在教材选文时不要只是从旧文章、老课文中选取,对于那些新文章若是文质兼美,堪为模式的,一定要大胆选取。正是因为新鲜,学生才会更感兴趣,这样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给学生以实际的影响。

教材选文标准的进一步细化、撰写课文与选编课文相结合的编撰方式,这些都是叶圣陶对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不断完善发展的结果。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活在当下,让我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叶圣陶
霜的工作
一首37字的小诗
37字小诗 20年酝酿
燕子,住下吧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