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方施助到成长互助

2017-03-31赵云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辅导个案小学生

赵云花

〔关键词〕适应不良;小学生;辅导个案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信息

小F,男,SH市J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在小F 六个月时来到J区工作,从六个月到幼儿园大班上学期他由异地农村的外公外婆抚养,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被父母接到J区,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

(二)问题描述

小学一年级三门主课学业评定等级中,语文和数学为B,英语为C。老师反映小F上课常走神,时而东张西望,时而低头拨弄笔和橡皮,时而埋头将双手伸进抽屉摆弄玩具;不主动与同学交往,下课要么坐在位子上,要么看着同学们玩。

(三)诊断情况

通过与小F的接触,我发现环境的改变导致其心理和生活均有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1)说话声音很轻,肢体语言较少,有点怯生;(2)缺少好朋友,内心非常渴望同伴交往,但不主动;(3)注意力集中时间较为短暂,学习热情不高。由此得出,小F的问题是因家庭、转学与升学多因素引起的适应不良,主要体现在环境适应、人际适应与学习适应等方面。

二、原因分析

小F原本对全新的环境既有恐惧又有期待,可是短短一年半时间,由原来活泼大方变成郁郁寡欢。综合所搜集的资料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家庭变化:隔代教育跨向亲子教育

留守家乡的小F,外公外婆承担了父母的职责,隔代抚养使其如小皇帝般被很多人疼爱,极少遭遇挫折,过得很开心。当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家乡,离开外公外婆,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小F很孤单,更没有了心理寄托。虽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才有了“完整”的家庭,然而这并不是幸福的开始。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父亲认为母亲应承担主要职责,而自己则是给予经济上的支持,空闲在家基本是对着电脑打游戏,深更半夜才睡觉;母亲对儿子有很高的期望,要求儿子语数外三门功课都达到A,同时要至少有一种兴趣。为此,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小F的学习上却不吝惜花钱,一年级就让他参加围棋、书法等兴趣班。当前,母亲因小F在校学习表现不好,每天监督他完成作业,只要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就严厉批评。可见,父母未意识到应与小F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却直接介入甚至过度关注小F的学习,导致小F无所适从。因此,与父母相处的一年多来,他在父母面前不敢大胆而主动地表达想法,话很少。

(二)学校变化:学前教育走向小学教育

一年多时间里,小F经历了转学与升学,从倍受宠爱到孤单无助。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小F一直处于迷茫之中。面临着融入新环境与幼小衔接的难题,他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认可,却不知如何独自应对。学校里近9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周圍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与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学习与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在班集体中,小F无法融入同学中的非正式小群体,因有点怯生而表现得较为腼腆,游离在群体之外,老师也未注意到。强烈的反差让小F一时适应不了,经常闷闷不乐。即使被同学欺负,老师知道了也只是简单地批评了事而没有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当他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时只会独自生闷气,觉得很无助,同时觉得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不愿跟他一起玩;即使有事也不敢汇报给老师,话特别少。处于陌生的环境,在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下,原本就沉闷的小F显得更为拘谨了。

三、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1次):第一次(一年级第二学期末)辅导以改善来访者不良情绪为前提,与之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在全面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制定辅导目标。

1.在信息搜集中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一步:观察小F的动作与表情,及其与母亲的互动方式,以此了解小F的性格以及和母亲的关系。

第二步:以谈话为主要方式,重点了解小F的性格和各方面的表现。通过与母亲和小F的分别谈话,了解到小F即将由一年级升入二年级,学习表现不佳,注意力不集中,不到5分钟就走神,经常做小动作;父母的教育期望较高,基本由母亲承担教育责任,教育方式较为严厉,经常运用父母的权威予以施压;不擅交流,没有朋友,寡言少语。

第三步:抓住细节切入话题,逐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由母亲提到的前几天戳手指的问题,观察小F的手指,从手指破的现象引出话题,在共情的基础上了解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和心理变化,同时现场帮助小F练习读英语单词。谈话过程中,小F从开始的拘束(话很少,声音轻)逐渐放松,咨访关系逐渐建立。

2.在信息分析中诊断关键问题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小F的问题是因家庭、转学与升学多因素引起的适应不良,突出表现在人际与学习两方面。

3.问题明晰中确定辅导目标

在与小F及其母亲明晰问题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共同面对与解决问题。通过共同协商,我们达成了一致的辅导目标与对策:(1)采用倾听、解释、鼓励、共感等支持技术,改善小F的不良情绪,调动其积极情绪;(2)以家庭为突破口,运用行为训练帮助小F学会夸赞他人,改善其被动的人际交往现状,使其敢于与同龄人交往;(3)实施注意力训练,改善小F的学习表现,引导其逐步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最后,我阐释了后续辅导计划,并约好下一次的辅导时间,建议父亲也一起来。

第一阶段主要运用了倾听、共情、自我暴露等技术,与小F真诚交谈,引导他敞开心扉,帮助他倾诉与处理不良情绪,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

第二阶段(2次):通过第二次(7月中旬)的家庭辅导及第三次(7月中旬)的电话跟踪,改善小F与父母的关系;在认可自己的前提下,愿意与人交流,适应家庭生活。

1.家庭对话中消除亲子隔膜

第二次辅导,父亲的出现更好地促成了家庭对话。首先,围绕“我眼中的伴侣/爸妈/儿子”“我是这样表达对伴侣/爸妈/儿子的爱的”“我想要儿子成为这样的人”“我想要爸妈这样对我”等话题,通过“心心相惜”等游戏形式引导一家三口相互倾诉与对话。从中,小F感受并体会到了父母的爱;父母也认识到了建立良好家庭与亲子关系、关注儿子心理需求的重要性,特别是父亲表示愿意做出努力,让小F尽早适应新环境。

2.家庭游戏中增进亲子关系

不管是辅导现场的游戏,还是一家三口共同协商确定的家庭契约、家庭任务(如睡前亲子阅读、共记日记、共学游泳等),家庭小游戏(如“开火车”“扑克”“顶乒乓球”等),以及游戏或任务完成后的互相评价,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3.电话跟踪中巩固辅导效果

第一步:了解与评估小F近一个月的适应情况。近一个月来,小F对父母惧怕感减少了,在家庭活动与游戏中有了他的声音。父亲参与进来了,虽不能完全遵守家庭契约,但会陪儿子一起玩耍了;母亲因父亲的加入心里踏实了许多,因儿子的小进步心态也平和了一些。

第二步:继续鼓励父母,强化坚持的动力。对于父亲,肯定他对儿子的关注,建议他进一步利用游戏走近小F;对于母亲,肯定她的付出以降低其焦虑水平,建议她尝试站在儿子的角度多给予鼓励。

第三步:提出后续的建议。鼓励小F在小区里寻找同龄人主动攀谈;定期电话问候外公外婆;父母多陪伴小F,见证他的成长。

第二阶段主要采用的是家庭辅导技术,一家三口在家庭契约单的约束下坚持开展家庭活动与游戏,家庭关系越来越亲密和温馨。

第三阶段(2次):第四次(开学前)和第五次(9月底)的辅导,实施行为训练,改善来访者的同伴交往现状与学习表现,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

1.夸赞技巧练习中学习主动交谈

我引导小F运用夸赞技巧学会和同伴“搭讪”,主动与人交往。

对话实录(片段):

咨询师:你主动和别人说话,他却不理你,是有点尴尬哦!不过可能是别人还没发现你的优点,Z老师发现你有一双很漂亮的大眼睛,衣服穿得可整洁了,还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呢。听了Z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来访者:(重新露出了笑容)很开心。

咨询师:被人称赞是很件愉悦的事情,我也好想受到赞美,要不你也来夸夸Z老师?

来访者:(想了想)Z老师长头发很漂亮,见人都微笑着。

咨询师:哦,听了你的话真开心!好想再听几句,还有没有?

来访者:(手托着下巴,静静地想)

咨询师:Z老师很想知道跟你聊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还有,我们认识了这么久你感觉Z老师对你怎么样?

来访者:(笑嘻嘻)很温柔,也很关心我,又有耐心。

咨询师:你的眼睛真厉害,发现Z老师身上这么多优点,不仅有外表美,也有内心美,太开心了!你也可以这样去夸夸你想交的朋友哦!

来访者:(连连点头)嗯嗯。

咨询师:来,用你善于发现的大眼睛,夸夸他吧!可以把Z老师想象成是他,夸他的时候眼睛要看着他,声音尽可能大一点哦!

来访者:(抬起头,看着咨询师)爱笑,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像月牙儿似的很可爱,跑步很快!

咨询师:观察真仔细,发现了他外在的特点。想想除了看得到的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记得用称呼哦!

来访者:(认真想了几秒钟)你很开朗,愿意帮助同学,很多人喜欢和你一起玩。

咨询师:好极了,我听了都很开心。下次见到他,记得像这样夸夸他,声音大一点!

来访者:(点点头,很开心)嗯嗯。

咨询师:夸人也很开心呢!你还可以这样夸夸同桌,夸夸老师,夸夸所有喜欢的人哦!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和他说话。

来访者:嗯。(笑着,连连点头)

我们由“好朋友”的话题引出,通过先教夸赞技巧再练习强化再反馈评价,让小F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运用夸赞技巧主动与人交往。这一过程中,小F由一开始的兴奋到中间的担心再到后来的放松,心情好转的过程也是对自我交往能力树立自信的过程。

2.舒尔特方格游戏中训练注意力

我和小F母子俩以游戏形式进行注意力训练,减少他的易走神现象,提高注意力,改善学习表现。我和母亲先示范,而后母亲和小F玩,小F玩得很投入。第一次玩主要是让小F和母亲熟悉玩法,不强调速度。游戏结束,我伸出大拇指并对小F说“你真棒”,并送上舒尔特方格表,鼓励他们回家继续玩此游戏。

3.电话跟踪中保持辅导效果

一是评估:电话中了解开学近一个月小F的表现。得知小F刚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在学校和同桌有了交谈,上课小动作少了,有时能坚持听讲8分钟了。

二是建议:我继续鼓励母亲每天和小F聊聊在校的见闻、经历和感受,给予积极反馈;支持小F参加雏鹰假日小队等集体活动,提醒其安全第一。同时,提醒母亲和班主任多交流,特别是小F的进步,使其在体验愉悦感和成功感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从而适应学校生活。

第三阶段侧重行为训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F的人际交往与学习表现正在好转,这是其自身与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的合力帮助下出现的结果。

整个辅导过程中,运用支持、家庭、认知、行为等技术,重点是引导家庭发挥强大功能,家校共助小F保持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习惯,在适应外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等)的过程中强化内环境的稳定,内外适应而保持心理健康。

四、个案评价

(一)效果评估

因父母的坚持和老师的协助,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在辅导近7个月后,小F有了积极的变化。具体包括:首先是环境方面,对新环境熟悉了。其次是人际交往方面,会主动和父母聊聊在校的所见所闻了,愿意与父母一起做家务、玩游戏了;乐于和同桌、小区里的伙伴聊天了,对话也多了;回老家会主动和外公外婆以及小伙伴交流所见所闻了。最后是学习方面,上课能够安静听讲了,玩玩具、笔和橡皮等的小动作减少了。

无论从小F每次辅导前后的变化来看,还是从结果来看小F的状态,可以肯定的是小F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是亲子关系上,以及学习方面都有了新的积极表现,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经历了从心理焦虑到认识清晰再到行动付出的极大转变,一家三口得以共同成长。

(二)个案反思

整个辅导过程清晰地展现了从多方施助走向成长互助的过程,在共助与互助中有一些东西值得深思。一方面,低年级学生不建议轻易转学。该年龄段的儿童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倘若转学将会很有可能产生适应问题。另一方面,父母轻易将子女交由他人代为抚养,从亲子关系角度来说这会造成亲子依恋的缺失,进而是心理寄托的缺失,这将会对个体后续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父亲应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和职责,避免子女身份的缺位和父爱的缺失,因为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其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508)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辅导个案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该如何战胜那莫名的恐惧与不安
创伤,是祸?是福?
走出自我否定的樊篱
寻找家的感觉
我是小学生
“丑小鸭”距离“白天鹅”有多远
复读生心理咨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