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区化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3-31单洪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9期

单洪雪

〔关键词〕心理辅导室建设;学区化改革;区域经验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全社会的重视。学者们发现中小学时期正是个体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教育与辅导不仅关系到个体人格和个性的形成,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课程的开设,心理文化氛围营造,心理辅导室建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强调要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有了明确界定,对心理辅导室的位置、环境布置、基本配置、管理规范、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此,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有了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学校以此为规范开始了新一轮的完善建设阶段。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2015年朝阳区教委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建设,目前15个义务教育学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区化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学区事物共商共治,学区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校级间的沟通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层面对基层学校建设和使用心理辅导室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完善其建设,解决其问题,这对有效提高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北京市朝阳区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

206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参与了此次调研。在问卷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学校硬件建设较完备。部分较早建立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在学校工作开展中已实现系统性和有序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心理教师系统规范的心理辅导能力还需大力加强。

1.心理辅导室建设时间分布情况

96%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大多是在2006年之后成立的,约占77.3%,其中2011年之后成立的占32.5%。

2.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资金情况

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的学校有63.5%。投入经费10万元以下的最多,为51.3%, 其次11~20万元,占39.9%。

3.心理辅导室师资情况

目前的心理教师队伍, 62.3%的教师没有国家心理咨询证书,23.5%有二级证书,87.2%的都是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其中58%的学校有一个兼职心理教师,10%的学校有2个兼职心理教师,15%的学校有6个兼职心理教师,另外还有8%的學校没有兼职心理教师。

4.心理辅导开展及教师辅导能力情况

目前采用的辅导形式,用个别辅导的最多,其次是团体辅导,其他形式都用得较少;2015年辅导人次在100人次以下的教师最多,占63.3%, 500人次以上的只有16.1%。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辅导的有70.9%, 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有74%。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

5.辅导室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从硬件来看,辅导室中配备最全的当属咨询椅或沙发、心理书籍、电脑,配备最少的是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皮肤电测试仪等小型心理专用仪器。没有电话或网上预约服务的占55.9%;只有79%的心理辅导室定期开放;定期开放的辅导室中,51.8%每周开放1~2次,5次以上只有26.5%; 每次开放时间在1~2小时的占80.6%,时间相对较短。可知,大多数被调查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服务时间短,频率低,且对电话或网上预约的利用有待提高。

二、思考及教育建议

(一)区域角度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支持系统

建设区域性心理辅导室以引导促进区域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作。区域性学校心理辅导室是针对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成立的教育及指导中心,它的定位是区域内示范性心理辅导室,是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参考标准;区域内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指导机构,对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提供建设方案的评估与指导,承担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组织、统筹工作。

区域性心理辅导室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常规的健康教育工作,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不过其服务对象应不局限于某一学校或某一片区,而是面向整个区域的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如北京市朝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暨教师心理辅导室就是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全区师生及家长享受免费八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面向学校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工作,学校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团队的支持。

第二,因需设课,构建心理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因此,区域心理辅导室还承担着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成长培训与教学研讨和搭建心理教师工作交流平台的任务。通过专业培训,心理教师集体备课,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在此基础上选送优质心理讲座、辅导专题等形式进学区,将辐射到更多的学校,使更多师生受益。

第三,搭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区域性心理辅导室要负责区域内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工作,通过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进程,走访勘察其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示范校评审工作来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通过区域心理辅导室的引领工作,可以制定符合区域实情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明确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工作小组、区级心理辅导室、医院等职责,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区内实现优化整合,资源共享

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资源共享新机制,促进学区内部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教师的辅导能力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情况远不如中学,担任兼职的心理教师又经常出现调岗现象。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兼职心理教师没法独立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不了解设备仪器的使用,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基于此,学区可以根据各校建设情况,优化整合各校心理輔导室资源,实现学区内资源互补、共享。同时,引导学校发现各学校心理辅导室自身特色、优势,确定发展重点,容易形成心理工作特色。

(三)学校层面需重视心理辅导室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1.加强心理辅导室分层建设,规范制度,明确职责、工作形式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及软件配置应突出科学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发展特点的资源。如小学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体现游戏和活动的特点,适应学生探究、好奇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处于心理塑型的阶段,宣泄诉求低,因此沙盘、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较适合;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有针对小学生的测评工具,如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HMRSP)、儿童行为问卷、儿童感觉统和评定量表等。中学阶段学生主体性增强,初中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体验性,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生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宣泄室、测评室、心理自助仪等就比较适合。中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中学心理健康量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人际交往能力测验、应对方式问卷(WCQ)、中学生学习动机测验问卷、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量(MATT),霍兰德职业倾向等测评工具。

另外,要规范管理,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学校要定期开放心理辅导室,安排专人值班,及时发挥心理辅导室在学生心理资本建设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多方面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

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灌输、引导、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校园师生个体,使生活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影响。虽然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中既有的环境、制度、办学使命以及价值准则不同,在校园活动主体上产生的心理作用也不同,但都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校园心理现象,进而改变着活动主体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反过来,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所形成的校园心理现象,又会在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增添新的元素和活力,有时甚至改变校园文化的方向。所以,有人将校园文化视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

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上,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美化校园及班级,为学生创设美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非物质文化上,可以通过完善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知识,让心理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助力。

3.针对教师、学生、家长需要构建心理辅导培训课程

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为学生建立成长心理档案,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构建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培训课程,如针对兼职心理教师重点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培训,心理咨询技术的专题培训,心理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开展实践等多形式全面的培训。针对班主任群体可以开展心理学常识培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训,使班主任能够发现学生行为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初步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于学习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要素的敏感度,在课堂教学、体艺教育等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学生家长可以每学年开展1~2次亲子沟通、积极语言使用等专题培训,通过家校联动,更好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柳.江西省中学心理辅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

[2]朱丹霞.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5.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运行规范(试行).2013.

[4]俞佳飞,庞红卫.2013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及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13(6):7-12.

[5]刘月红.近十年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42-44.

[6]俞国良.心理辅导室:“深耕细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15(17):3-4.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