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与运用探析

2017-03-31刘俊杰刘慧

绿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刘俊杰+刘慧

摘要:指出了随着人们对水体休闲体验的诉求不断增加,渔文化景观日益成为规划设计的热点,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是景观设计与利用的基础,渔文化景观设计运用包括生物形象、生产形象、人物形象的直接运用,也可通过渔文化原样修复再利用、整合修复再利用以及装饰艺术再运用的留存再利用途径,以充分促进渔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渔文化;景观符号;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6503

1渔文化景观概念

渔文化一般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从事与渔业相关而创造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既包括渔船、渔具、捕鱼、打鱼、养鱼、加工等与渔业相关的生产方式,也包括渔家、开渔节、吃鱼、祭鱼等与渔业相关的生活方式,其生活习俗、乡土人情、建筑装饰、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形成了独特的渔文化内涵。渔文化以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资源为载体,通过千百年来人们居住与生活而形成,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载体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異,渔文化体现出丰富而多样性特点。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以渔文化为核心的水体休闲体验的诉求不断增加,渔文化景观日益成为社会规划设计的热点,各类海洋公园、海族馆、渔村博物馆等不断涌现。相较日本、美国、挪威等国外而言,国内目前对渔文化相关研究不多,有关渔文化景观符号运用的系统研究更加缺乏。因此有必要对渔文化所蕴含的内涵与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相对而言,沿海、沿江地区渔文化氛围较为浓重,而对内陆其他地区,包括湖泊、河流等地域的居民来说,渔文化的认知感、历史感并不浓厚强烈。除了此类地区的渔业经济未足够发达之外,这也是由于淡水资源的不断萎缩,以及人们未加以重视所导致。因此,在谈及渔文化之时,会较多联络到海洋文化领域,但实则“渔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其中一个最为简单的区分便是一个范围仅限于海洋领域,而另一个则连带内陆地区的江河湖泊。在渔文化的景观运用中,也多出现于沿海、沿江城市,如大连、青岛、厦门、珠海、北海、武汉、上海等。沿海城市海洋气息富足,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带有亲切明快风格,而沿江城市如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渔业较为发展的内陆城市,本地气息浓重,带有柔情质朴风格。这些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其长期的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息息相关。基于各城市历史痕迹的渔文化景观的运用将唤起当地市民的美好回忆,强化城市的认同感与家园意识。

2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

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是景观设计与利用的基础。传统文化的运用一般通过形体概括、形体抽象、结构简化等方式进行景观符号识别。渔文化丰富多样,其景观符号主要包括3种类型。

(1)生物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鱼相关的海洋生物、淡水生物,如海星、海螺、贝壳、海鱼等生物形象,这是仿生景观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

(2)生产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渔业生产相关的渔船、渔网、桅杆、捕鱼工具等,其奇特的外在形体是景观设计重要的元素来源。

(3)人物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江河湖泊的渔文化相关的渔民、神、民间故事等人物形象,其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历史是祭祀景观与雕塑景观设计的重要来源。

3渔文化景观的运用探析

3.1渔文化景观直接运用

(1)生物形象直接运用。园林设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渔文化符号,便是海螺、贝壳等海边生物形象。一类是直接用于景观小品之上。在雕塑方面,多用于需要某特定渔文化形象对其公园、地区及城市等起重要性作用的标志性、主体性雕塑以及附加于其他雕塑形式起陪衬作用等雕塑形式。标志性雕塑如北海市北部湾广场的主体雕塑“南珠魂”,以珍珠贝壳的形式,凭借其三页珠贝衔一宝珠的形式,并用水池寓为大海来营造主体意向,突出其当地“南珠魂”的重要内涵。主体性雕塑如北海园博园中的钦州园,主体水池中颜色不一的海豚雕像,跃出水面,表现海豚活力四射之景,也是为突出其城市的“白鳍豚”重要生物资源。附加于其他雕塑形式起陪衬作用的雕塑形式如北部湾广场的海龟、海马等雕塑,作为人物坐骑而存在。而在其他景观小品方面,将此类生物形象运用于垃圾桶、座椅、门窗、指示牌以及灯具等方面,多起点缀及深化园林主旨的作用,如烟台滨海路的海龟造型与大连付家庄公园螃蟹造型,皆是起简单的装饰作用。另一类是用于构筑物及建筑物之上,有直接运用生物形象及用做装饰,将生物形象直接作为构筑物或建筑物形象,如南昌茵梦湖主题公园海洋区内的将海螺造型作为商铺的外在形式体现,墙体装饰有五彩晶石,使之在阳光照射下似水面波光粼粼。而将蚝壳、贝壳、牡蛎壳等海边材料装饰墙面、窗户以及作为房屋挂饰使用,多见于滨海地区的渔村、渔港,以防海风侵蚀、满足生活需要及满足经济需求,作为一道当地特色景观遗存,实在富含渔文化色彩。另外,将蚝壳、贝壳、牡蛎壳等做成特色装饰,如攒成特色风铃作为声元素的创造,或运用碎贝壳、鹅卵石、细砂砾等组合进行园路铺装,同样也是体现了丰富的渔文化底蕴。

(2)生产形象直接运用。渔业生产形象的运用多表现为渔网、桅杆、舵轮、渔船等具体形象。如北海的园艺博览会,梧州园内用单只船舫而无其他渔文化具体意向的运用,是为了体现梧州市的乡土气息——在水一方之感;防城港园中,体量较大的轮船、体量较小的渔船、正杨帆前行的白细帆以及桅杆上散布的渔纱网等,集中布置在水池区域,是为表示其浓重的渔业生产气息;更为符合现代化气息的运用手法中,常加入一些现代化元素,将其具象与意象相融合。如四川都江堰水文广场的改造中,以“破烂”的渔网、“倾倒”的桅杆形式塑造景观休憩空间——渔网看似“破烂”,实则镂空装饰富含韵律性,桅杆看似“倾倒”,却是现代感十足,以此营造了一个无比和谐的场所精神,是当地文化与现代的结合,给当地居民增添生活情趣。另有表现在视觉控制符号方面的运用,如防城港帆船形状的路灯,作为滨海城市的路灯标志物对其滨海文化特征进行表现,亦是对景观小品的形式进行表现。同样的,如南昌茵梦湖主题公园海洋区内的商铺建筑将桅杆、船锚、船体进行整合设计,加上贝壳装饰的砂质墙,使整个建筑颇有船只具象。而例如北海市园博园的售票厅,直接运用帆船形状等形式,也是渔文化生产形象在园林中较为普遍的运用。

(3)人物形象直接运用。在渔文化人物形象方面的运用,如渔民、仙人、民间故事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常会连带其他生物形象以及生产形象进行组合使用,以表现相关历史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富含渔文化生活趣味。如北海园博园的梧州园内对文人、渔翁、竹筏、鱼篓以及水牛形象的运用,是借用自屈原的《渔歌》中屈原与渔夫对话的诗歌场景——“沧浪之水清兮”典故,为表现其本土文化而运用在此,历史文化气息十足。再如北海市北部湾广场,对渔民、渔翁、珠女等人物形象以及海龟、海鱼、海螺等生物形象进行组合运用,亦是为表现北海市富足的渔文化滨海气息。此类形象的运用,亦是渔文化在生产生活、民间信仰、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3.2渔文化形象的留存再利用

(1)原样修复再利用。一类是体量较大的构筑物、建筑物等,是将历史遗存的原有渔文化实体符号、意向的再运用,但又由于年代久远、完整性不足、保存状态不佳等原因,使得需要对建立一定功能基础之上的原有特色性建筑及构筑物进行简单原样修复再利用,此类实体形象多是见证和承载了人类的文化记忆,为当地文化景观遗产。如一些富足渔文化气息的各种古民居、古祠堂、古渔舍等建筑文化,以及遗存下来的灯塔等构造物。另外,一些坐落在沿海沿江高地的渔民临时性住房,因为受渔业生产的季节性、流动性影响较大,用其结构简单、易于拆装或者遗弃而使得难以修复及保存,但由于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以及文化特性突出等特点,使之意义较为突出。但修复的概念不应局限于恢复原样,一些富有历史沧桑感的遗址、遗迹等,可直接就地保护,不采取人工强制恢复历史原貌,而是就现有的残破、沧桑进行保护,同时,向外开放。另一类是小物件的遗存,多用于再展览教育。如生产生活工具、服饰等相关渔文化遗产的渔文化生态博物馆的设立,将渔文化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原样修复及再展览教育。如杭州历史文化街区里边有对当地渔民蓑衣的展示,加上语音讲解系统以及数字化演示,很好的将本地的渔文化历史向游客展示,起科普展览作用。

(2)整合修复再利用。运用现代化设计手法,是对传统渔文化进行现代转译,将渔文化历史内涵进行现代化资源整合、修复与再利用,是在原造型基础上结合现代风格进行形象整合,如中山岐山公园对旧船厂改造再利用,是将原有场址的渔文化景观遗存如废弃船坊、旧船只对其外观形象进行更新改造,即能完整保存当地居民历史记忆,也起到相应的科普教育作用,是现时较为推崇的景观设计手法。对于难以或者不需恢复原样的遗址等渔文化景观,亦可采用此类方法进行形象更新并加以利用。

(3)装饰艺术再运用。将渔文化相关典故传说、民俗信仰、生产工艺、节庆艺术等渔文化进行非语言表述,通过园林装饰艺术再利用,通常表现为对历史情景的再现、对历史记忆的恢复,如常以浮雕墙的形式表现的文化墙的设立,以及石刻、绘画、服饰等方面的对其有所展现。另外,还有运用方格纹、水波纹、曲尺纹、鱼鳞纹、云雷纹、圆弧形、半圆弧形、铁链状、鱼网纹等渔文化相关的纹路肌理进行意向设计及装饰,富足亲和力的同时,文化特性十足。此类元素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栏杆、门框等构筑物的纹理装饰,植物配置方面较多采用的曲尺型造景手法,园路的材质及铺装,构筑物及建筑的流线性形式。如北海园博园的主场馆“花海丝路”,以海浪连绵起伏的形式来表现其文化特征,将渔文化流动的曲线美全力表现出来。另外,常以白色与蓝色运用色彩元素对渔文化进行表现,即银白色的沙滩与蔚蓝的海水。另外,也可以结合如今渔文化相关的民间谚语、歌曲、传说等文化内容进行园林造景以及营造本土文化氛围。

4结语

在“高楼城市”不断演变的如今,小小的渔村、渔港等渔文化的文化载体,精神蕴含已经接近磨蚀甚至消失

的边缘。随着休闲社会的不断发展,渔文化内涵将不断得到深入挖掘,渔文化景观设计内容将不断得到丰富。首先,是渔文化相关的生产方式的充分利用,对渔文化的渔船、渔具、渔法等相关生产方式的内容进行展览,能很好的将历史变迁感表现出来,通过博物馆或展览室的方式以发展渔文化特色体验旅游。其次,是渔民相关生活方式的保护与利用,即渔文化相关的地方地域文化色彩。采用寓教于游的方式,满足文化的教化功能,将渔民生活相关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做事禁忌、艺术文化等进行充分挖掘、保护及利用。最后,是对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日益缺失中国本土化色彩的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发展以及创新已经成为急不可待的孱弱处境。

渔民是渔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渔文化景观的主要使用人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重视当地居民的游憩相当重要。而如何以人为本,体现当地特色文化,体现其独特的气息和风情,重视当地渔民的真正需求、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使之养成深厚的渔文化观念意识,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当地人民一个最为珍贵美好的感知及回忆。对渔文化最为本质的理念、内涵、价值及文化根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也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的不断努力及尝试。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勇.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9(6).

[3]俞孔坚,石颖,郭選昌.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广场[J].建筑学报,2003(9).

[4]赵亚婷,许军,端木家暐,等.长江渔文化与现代园林的融合——以第八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滨江展园设计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4(3).

[5]同春芬,刘悦.渔文化的变迁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J].泰山学院学报,2014(5).

[6]王艳红.《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简评[J].地理学报,2012(2).

[7]励东升,朱小敏.传统渔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开渔节对传统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J].海洋经济,2012(6).

[8]孙翔,宋璐,曹福存.海洋文化符号在北方滨海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园艺,2013(22).

[9]梁敏如,潘永华,郭志强,等.海洋文化在澳门园林的影响及应用[J].广东园林,2012(6).

[10]赵蕾,刘红梅,杨子江.基于渔文化视角的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