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初探

2017-03-31陆卫云金晓玲胡希军

绿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保护

陆卫云+金晓玲+胡希军

摘要:指出了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在土家族研究学界素有“土家第一村”之美誉。以双凤村为例,运用文献查阅和现场调研的方法,介绍了双凤村的概况,对其古村落景观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双凤村古村落景观现存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古村落保护原则和保护策略,以期促进其长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双凤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3504

1引言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我国众多民族中不可取代的一员。湘西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不少土家族传统村落能够较为完好地保留也是得益于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的进程,当地土家族古村落正面临着保护与开发顾此薄彼的严峻矛盾。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这里保留着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点,在服饰、饮食、建筑、人类社会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体系,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1]。双凤村在土家族研究学界素有“土家第一村”之美誉。所以笔者以双凤村作为研究案例,对其进行古村落景观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土家族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原则与保护建议,以期为后期的保护性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2双凤村概况

2.1地理区位

双凤村坐落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双凤村则就隐蔽在湘西永顺的大山深处,位于县城之西南,距县城25 km,海拔800多m,近百户共300余人。 双凤村原名“双且”、“桑栖”或“双栖”,土家语是 “两只凤凰”的意思,以村北、村西两座山峰状如凤头而得名。

2.2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2.2.1历史沿革

双凤村及其周边地区一直都是土家族分布的中心地区,积淀了深厚的土家族文化。据当地的族谱和祖墓碑文记载,双凤村已存在千年。

2.2.2发展现状

双凤村村民多彭姓,除从外地嫁入该村的少数汉、苗族妇女外,均为土家族,就笔者目前所了解,全村共有96户,325人,但多为留守的老人与儿童,青壮年多为外出。人少地多、科学种植水平低下等多种原因让当地的村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2000年,双凤村被定为湘西州90个特困村之一。2003年双凤村被中科院和云南大学确定为研究土家族唯一固定的调查点,随后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名单。双凤村保留着土家族古老淳朴的民族文化气质,是中国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与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村寨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几乎没有交流。

2.3主要景观资源

2.3.1自然景观资源

双凤村位于湖南境内的“武陵源”地区,这里祟山峻岭,悬崖陡峭,沟壑纵横,激流飞瀑,有着中国南方最奇特的山区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地处偏僻,故而双凤村能够完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风,是一处具有传统、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立体空间[2]。

双凤村所在的永顺县大部分土壤質地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宜林木生长。自然植被多分布在500 m以上的山原地带,以针叶林为主,其次是混交林。其森林资源丰富且十分独特,不仅有5700余亩的大片森林覆盖,还有300年以上的古村名木2000余株,其中有榉木、南方红豆杉、楠木、枫香、松柏等,尤其是原来的进村古道有300年以上古柏树200余棵,且沿路成行,盘根错节,苔鲜与古木共生,更显古老沧桑。

2.3.2人文文化资源

双凤村在千年的漫长历程中逐渐沉淀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不仅表现在服饰、饮食、建筑、社会等各方面,而且它也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所以双凤村不仅是附近“七寨半”人地源头,更被认为是中国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3]。曾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如语言学家罗常培、民族学家潘光旦等,来双凤村进行田野调查。摆手舞、毛古斯舞、梯玛神歌、打溜子、土家织锦、婚嫁歌、土家族过赶年等极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仍然保留得较为完整。其中,被称为人类戏剧活化石的土家毛古斯舞、摆手舞也是最开始从双凤村被发现和整理后,继而推向武陵山区土家族民众乃至全国土家族聚居地的。而且,双凤村还保留很多土家族民族文化遗迹,土家祠堂、官亭、八字门、九蓉庵、五谷祠、接龙桥、转角楼群等特色建筑群,特别是这里的摆手堂堪称国内土家族建筑历史年岁之最,还有保存完好的3 km岩板古道等,都彰显了这里部族活动的规模与久远。

3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及特征分析

3.1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分析

3.1.1村落布局

由于交通不便,目前双凤村仍隐蔽在湘西大山的深处,散布在崇山峻岭中的山谷坡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4],且随等高线有机的分布(图1),所以适合于南方山地的干阑式建筑就成了土家族村寨民居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其地理条件的限制,双凤村基本上是各家各栋相互独立的选择住宅基地和朝向,但村落的整体布局结构较为明朗,一条溪水从村中部横穿,各栋建筑依山就势,分台而筑,层层相叠,错落有致,反映出一定的景观和防御功能以及风水格局。村民们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居住的环境,在自家住宅周围栽种很多树木花卉,民居建筑时常隐蔽于树林之中,再加上壮观的山势蜿蜒起伏,使人感觉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也成为双凤村的特殊风景。

3.1.2民居建筑

双凤村的民居是完整的古建筑群,大部分为清代的木结构建筑,现存一栋明代建筑,几乎没有一栋现代建筑,所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民居建筑继承了土家传统建筑形式——吊脚楼。吊脚楼多为四排三间,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是在湘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产物,反映了建筑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是土家文化的优秀典型代表。双凤村的房屋取材都是具有冬暖夏凉性质特点的木材,底层以石头作为基石,不仅可以防止木材腐烂,也有利于房间透气通风。村中家族建筑空间的造型与汉族相似,顶有悬山、歇山、重檐、披檐等多种形式,但又有很大不同,多出檐向外悬挑,别有一番风味,比如土王祠(图2)。双凤村民居建筑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门多。堂屋正门一般有三扇很高的门,睡房、厨房、火堂一般都有2道门。这样的内部构造使房屋间间相连,大大提高了房屋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3.1.3街巷空间

双凤村的村落街巷景观别具一格,虽然街巷的形态是单一的但是它的空间布局却是多样的。行走于村寨中,站在不同的街巷上所呈的景象亦不相同:时而有如参天大树的土家建筑横卧眼前,时而一眼即可看到路尽头的天际线,时而可以俯瞰整个村寨。但是双凤村的发展处于整个永顺县较落后的地区,其街巷的路面是由坚硬的五花石板铺成,有的地方已经凹陷下去。

3.1.4生产生活场景

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包括双凤村,其古村落景观所包含的不仅仅是静止的景观,还包括人们进行日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场景。恬静的乡野田埂、弯腰忙碌的农人、提篮送饭的孩童、举槌浣衣的妇人,真实而又简单的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反映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乡土农业景观的真实状况。同时,土家族民风民俗和节庆活动,如“牛王节”、“六月六”,茅古斯、摆手舞等充满土家族乡趣和民俗气息的文化也是当地的生产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反映。

3.2双凤村古村落景观的特征分析

3.2.1科学的建筑选址

湘西民居建筑在建造之前首先是要对选址进行堪舆,即是传统的风水相地。同样,双凤村的建筑房屋也非常讲究选址,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民居建筑选址多与山水树木相联系,“居山水问者为上”,讲究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这正好符合风水术上认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以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的说法[5]。

3.2.2运用乡土材料

双凤村民居建筑的营建材料选用当地的乡土自然材料,反映了乡土景观“自上而下”、“自发而成”的特点,呈现出了一幅朴素而又古色古香的乡土景观面貌。这是由于双凤村家族政治制度影响下的宗族信仰的主观选择,也是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以及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的影响下的客观选择。整个村落周围丛林密布,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土家族人的建筑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由于土家族人的自然崇拜,土家族人并没有肆意妄为地对大自然进行毫无休止的索取,仅仅只是在建房方面采用了木材,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

3.2.3与自然共生的居住环境

双凤村地处山区,河道曲折迂回,其水量和流速均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村落既要近水,又要防洪,所以村中民居建筑均建于距水面较高的两岸。河床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成为村落坚实牢固的天然基座。在总体布局上,双凤村民居建筑顺应地形、尊重自然,不仅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挖、填土方量,还有利于避免对地层结构建设性破坏所带来的滑坡等自然灾害,达到保护生态的作用。除此之外,顺应自然山水格局,有益于节约资源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正因如此,才创造出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环境。同时村民注重居住环境的绿化,大量栽植地方特色树种,营造兼具实用和美观的自然生态环境,维系着自然、村落以及人之间质朴的内在联系。

3.2.4獨特的排他性

湘西永顺山区双凤村的乡土景观深受当地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的影响,所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乡土景观元素都是来自这个地区,与这里生活的人们和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息息相关,是当地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独有的经验和模式,而且由于湘西永顺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年与外界的沟通处于滞后和不方便的状态,较少受外来信息的影响和侵蚀,所以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又具有排他性。

4双凤村古村落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4.1部分建筑结构腐化,存在安全隐患

双凤村中有不少民居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仅其顶梁与立柱等木结构早已开始腐化,而且因常年的风吹雨打和缺少维修,同样的木质墙壁并非如原先那样坚固,甚至有部分房屋开始倾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4.2乡土聚落的传统建筑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发展,以木为主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民居已经逐步显露出其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弊端,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生活节奏之间矛盾重重。比如传统建筑无卫浴空间,现代人的洗浴、如厕问题难以解决,再比如传统建筑在结构上并没有无排水设施和空间,当地人的生活排水多随意泼洒,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面对生活上的不适应不方便,当地的年轻人开始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建筑加以改造,虽然获得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也使得传统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土”味儿。

4.3外来文化冲击和“空心村”现象导致人文景观失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交通的便利、人员的对流以及信息的融合越来越强烈,如今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土家族文化中出现许多与现代文化不相适应的东西,村寨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也遭受到一定的破坏,乡土人文景观早已出现了失衡的状态。还有,土家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建造技艺,还是传统工艺技术如土家织锦、制陶印染、雕刻以及编织等,大多是靠口口相传和实践当中的学习。然而当地的年轻人或远走他乡以求更富足的生活,或飞出大山深造学习或是在接触到外来文化后觉得本地文化是“土”的、“不时髦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或不愿意去继承这些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这使土家族村落的人文景观正面临着艺术人才断层,景观失衡的状态。双凤村也是如此,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上经济落后,村中常住人口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与小孩,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也导致了当地村民对村落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显得无能为力。

5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探讨

5.1保护原则

5.1.1保留原生底本原则

双凤村仍保留着完好的土家文化,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选址、布局、整体景观格局等大部分延续了最初的特征,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并没有减小,伐木取火、饮用山泉等生活方式仍有保留,包括居住建筑材料、村落内部空间结构、村落周边农业用地、灌溉系统等均没有多少变化。村内的一切都是取材于自然,仍然具有原生态的古韵。因此,必须保留和维持村落的原址、原状、原貌,原汁原味地展现双凤村古村落居民充满乡土情感的生活景象。

5.1.2注重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原则

虽然典型的民居、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是古村落个性的体现,是旅游开发的闪光点,但古村落包含的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部历史信息,它的形象更注重于“古建民居+自然环境+历史氛围”多元统一而形成的某种综合特质所构成的某种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域景观[6]。所以,应该将古村落景观看成是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因此,对双凤村进行整体景观的保护,不仅是对民居建筑的修缮保护,还是对村中古道的保护,以及对具有地域特点的树种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对蕴涵着村落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生产生活器物的保护等。

5.1.3维护村落居民利益原则

目前能够像双凤村这样完整保留古村落原始风貌的已经很少了。古村落的完整保护是以村落经济落后和村民低水平的生活状态为代价的,因此对古村落的保护利用要坚持维护居民利益的原则。只有增加居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居民成为古村落保护的最终收益者,才能避免潛在冲突,实现古村落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5.1.4可持续保护发展原则

古村落的生态、物态、文态等景观是历史文化长期以来在其土地上的沉淀和展示。因此,必须将古村落进行可持续保护及发展[7]。同时,将古村落的景观保护发展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紧紧联系起来,加强村民对古村落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责任与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方式,带动就地就业和当地经济,赋予和延伸古村落景观发展新的生命力。

5.2保护策略

5.2.1运用传统技术和工艺进行维持古村落原始整体风貌

湘西大多数土家族的祠堂(即摆手堂)早已丧失原本有的使用功能,只有在重大的日子里才会重新担任原本的职责。双凤村也不例外。摆手堂作为土家族传统民居聚落中家族宗祠以及家族集体活动的中心,是土家族特色的象征点,这类重要性建筑需要运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工艺以及材料整体性地保护和修复[8]。对于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建筑、破坏的街巷路面、已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建筑,要做适当的修缮与还原,注意保持原有的古村落乡土风貌。同时在不破坏古村落景观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也要注意完善村落中的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排水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等,做到与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

5.2.2发展本民族经济,鼓励村民参与保护

在双凤村民居聚落保护过程中,应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加大对土家族古村落的文化宣传力度,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双凤村土特产及民族特色产品丰富,例如茶叶、菌类,可以鼓励和支持当地村民开办加工产业,吸引本土年轻人的留守及回乡,同时大力宣传民族特色产品,比如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等手工艺品,打造和提升当地旅游附属产品价值品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解决了就地就业问题。

5.2.3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古村落景观保护必需建立一个政府为主导,专家、技术人员与当地乡村民众和社会组织团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9]。政府提供相关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以防止盲目开发与破坏性建设,有利于村落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地村民的支持和参与则是古村落景观保护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必须要建立村规民约,增加明确保护聚落传统景观的条文,以多种方式引导和调动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合理利用传统景观,提升村民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

5.2.4打造湘西土家族古居民带,保持古村落景观生命力

双凤村由于地势高峻,长期与外界缺乏联系,有一种逐渐沦为“文化孤岛”的发展态势。然而古村落民居格局的形成既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又与复杂的人文因素密切相关,传统民居正是因此得以传递和延续[8]。可以借用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的辐射带动效应,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系统保护村落传统空间形态,并将双凤村与其他附近几处典型村落串成有机的旅游带,形成一个整体的湘西土家族古民居聚落带,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经济发展,延续传统民居聚落和古村落景观旺盛的生命力。但需要注意控制商业的过度开发,防止对双凤村民居聚落的自然风水环境和原生活状态造成破坏,要保证古村落景观的统一整体性。

6结语

双凤村作为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土家族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从文化景观遗产方面的专业视角进行少数民族古村落景观保护是专业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玉.湘西土家族传统生存方式初步分析[J].群文天地,2011(23):180,216

[2]双凤村:中国土家第一村[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

[3]龙晔生,谭瑾.文化自觉与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2(16):30~34.

[4]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袁祺.湘西传统村落生活配套设施的现代适应性改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20~24.

[7]方美清.论西递古村落景观的特征及保护[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55~56.

[8]谢莹.浅谈湘西土家族民居聚落特点及保护现状[J].山西建筑,2009(19):8~9.

[9]张桂红.孤岛型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贺州黄姚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25):180~181,183.

[10]伍正刚.湘西地区土家族古村落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石堰坪、庙岗等村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5):48~51.

[11]汪海,金德谷.土家族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8):54~57.

[12]李金霞.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乡土景观的探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3]李思宏.湘西山地村落形态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14]梁正海,柏贵喜.村落传统生态知识的多样性表达及其特点与利用——湘西土家族村落“苏竹”个案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7.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