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耳电影歌曲研究叙事与文化评价

2017-03-31周荟

音乐探索 2017年1期
关键词:聂耳

周荟

摘要:聂耳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者和领航人,他用短暂的音乐创作生涯完美地阐释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价值存在。怀着对聂耳的怀念与敬意来研究其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歌曲,借此挖掘聂耳电影歌曲的革命文化内涵,使其电影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播,也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聂耳;电影歌曲;研究叙事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41-05

聂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于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一个中医世家,1935年赴日本留学时不幸离世。在他人生短暂的岁月中,在社会现实的深切感悟下,他创作了一批反对侵略、反对压迫、反对殖民主义的革命性音乐作品,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勾勒出振奋人心的旋律,谱写出许多反映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经典生命之歌。他的电影歌曲通过荧屏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激发和鼓励了众多热血青年为中华儿女翻身做主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

诚然,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不會仅仅存留于历史的记忆中,聂耳的很多电影歌曲作品在当下也惠及众多后人,激励他们勇往直前地奋斗。聂耳音乐魅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是从聂耳音乐的创作时间维度上看不过是短暂的两年时间,但却在这相对于短暂的时间内创作了声乐作品36首、民族器乐合奏曲6首、歌舞曲1首、口琴曲2首,其中的36首声乐作品中有将近一半是为当时的电影创作而成的歌曲,有主题曲、插曲,也有片尾曲。由于聂耳有感于亲身历经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对立的突出,在他笔下的旋律犹如利剑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披荆斩棘,使听众倍受鼓舞,将革命民众宁死不屈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将满腹的仇恨通过跳跃的旋律洒向敌人。对促进抗日救亡音乐的发展,对中国解放事业的前进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像为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通过(do、mi、sol)号角式音调结构,召唤万千同胞万众一心团结抵抗,在硝烟四起的战争中通过旋律音调的波浪式上升鼓励人们“起来、起来、起来”,完美地阐释了历史斗争中人们高涨的革命热情和与反动分子作坚决斗争的勇气和魄力。许多为国家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仁人志士就是在这些催人奋进的电影歌曲中“冒着敌人的炮火”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聂耳的电影歌曲以永恒的记忆激励着一代革命人士,也必将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聂耳电影歌曲在当代的延续,不仅应该着眼于当下人们对聂耳电影歌曲的研究现状,而且更应当关注其电影歌曲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聂耳电影歌曲研究叙事

聂耳电影歌曲在其所创作作品中所占有的比例远远大于其它的作品形态,其电影歌曲的受众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创作体裁的作品。从其历史性贡献来看,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应该是其所有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门研究聂耳电影歌曲的文论有郑健的《浅谈聂耳对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性贡献》,文章从聂耳电影歌曲创作人手进行分析,梳理了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所作的数量众多的电影歌曲,他认为聂耳的电影歌曲吸收民间元素,同时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从社会现实出发,聂耳的电影歌曲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对我国电影歌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文章分析聂耳与田汉的交往,认为这是影响聂耳进行大量电影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促成聂耳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一大因素,同时梳理了二人共同创作的歌曲及其产生背景,概括出聂耳对中国电影歌曲创作所作贡献,不拘泥于单一体裁,广泛吸收云南民间音乐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为电影歌曲的创作注入新鲜的元素,构成聂耳电影歌曲的鲜明特点。

音瑶的《我国三十年代电影歌曲之杰作——聂耳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认为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中。在简单叙述聂耳生平经历的基础上,阐述他在30年代主要就是从事电影歌曲的写作,通过这些歌曲来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号召全民抗日,在他的笔下刻画了许多音乐形象。《铁蹄下的歌女》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这部音乐作品的歌词具有独特的风格,音乐旋律的发展以歌词内容为依据,创作一定的音乐结构,进而作者通过谱例与文字结合分析歌曲三个乐段的具体风格,详细的剖析可以帮助演唱者把握音乐形象,更好的融入感情。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反映时代特色和民族情感,他为我国电影歌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赵欣在《简论聂耳电影歌曲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中从聂耳电影歌曲的题材和创作手法两方面人手展开论述,认为聂耳电影歌曲的题材都是反映人民的呼声、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歌曲的创作在音域上注重运用自然声区,易于让人接受。在曲调上多用二度、三度、四度跳进,易于流传。节奏坚决果断,调式形式多样,风格特征鲜明。曲式以短小动机或乐句作为基础加以贯穿发展的原则,文章末尾提及聂耳的贡献。

丁静在《聂耳电影歌曲创作的“泛化”及原因》中阐释了何谓泛化,就是非典型的特征。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既不是典型的民族音乐也不是典型的西方音乐,具有多重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中国民间音乐创作最典型的特征是线性思维,而聂耳的作品不完全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而是根据歌曲情绪、歌词内涵等来体现。

此外,聂耳的创作虽借鉴了西方音乐,但并不是西方创作程式的照抄照搬,而是在融人民族音调特征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聂耳电影歌曲泛化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需要所牵涉,其二是受聂耳自身的生活阅历及修养的影响。许凤、朱天纬在《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中指出,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相对集中,基本都是在两年半内完成的,曲目占据了他所有作品的43%,而这些都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宝贵财富。他的电影歌曲形式多样,五彩斑斓。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又刚好碰上了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一是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其二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萌芽。文章主要对《母性的光辉》《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5部作品进行分析。

对聂耳电影歌曲个案的研究有利于从微观的角度去把握聂耳电影歌曲的创作特征,近些年来从这些方面研究的文论有刘丽英、郭鲁川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文化象征意义》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解释聂耳创作的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认为这首歌曲不单纯的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而且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内涵更加地深厚,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象征符号。童忠良的《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和《(义勇军进行曲)音乐结构的奥秘》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聂耳的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进行分析,认为这种有别于其他歌曲的数列结构原则既是对传统方整性结构的否定,又是对其传统的补充。

此外,对聂耳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进行研究的还有:向延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前前后后》、张乐民的《(义勇军进行曲)词曲作者田汉聂耳及其邮票(上)》、杨春霞的《(义勇军进行曲)歌名刍议——以歌曲集(救亡曲进行曲)为重点的考察》、杨柳的《浅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艺术特征》、崎松的《战歌·凯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历程散记》、徐冶敏的《凝固的旋律——寻访(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史迹》等等。

《铁蹄下的歌女》是聂耳电影歌曲的另一重要代表作品,多年来专家学者对其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像林育佳的硕士论文《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演唱分析与思考》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人手,重点对聂耳的电影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音乐旋法、曲式结构、演唱处理等细节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出演唱该首歌曲应该注意的方面。类似的研究还有王珊铭的《(铁蹄下的歌女)演唱技巧分析》和何苗苗的《浅谈聂耳的声乐作品(铁蹄下的歌女)》。毕晓明的《(铁蹄下的歌女)之美学思想初探》认为聂耳的这首电影歌曲之所以如此的成功是源于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将社会赤裸裸的现实变现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之中,文章从作品的结构、意境、民族性来探讨作品的美学内涵。曾凡广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二度创作》从歌曲表现的情感表达、语气处理、伴奏运用、节奏控制阐述了电影歌曲《铁蹄下的歌女》二度创作问题。

此外,聂耳的电影歌曲还有很多,像《开矿歌》《毕业歌》《大路歌》《牧羊女》《新女性》《开路先锋》《飞花歌》《塞外村女》《打长江》等等。对这些歌曲的专题式研究也有很多,像马海垒的《从聂耳的群众歌曲中看其创作特征——以(毕业歌)和(义勇军进行曲)为例》、刘悠翔的《(毕业歌):严歌苓的想法和“唱法”》、于小梅的《电影(桃李劫)之(毕业歌)教学设计、反思》、许墨林的《聂耳亭与(大路歌)》、崎松的《聂耳的故事(长篇故事连载)第二十二章汗水谱出“开路”歌“义军”一曲奋全国》等等,由于文章众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音乐创作作为路径之一对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进行研究,有利于从宏观的视域中把握聂耳电影音乐在所处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意义。我们在研究聂耳的电影音乐应该深切地从史学的角度宏观地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电影事业,进而总结出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目前从这些角度来進行专题式研究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的几乎为零,但是在研究这一时期宏观电影音乐发展的理论文论中,聂耳电影音乐的创作是一个无法不谈的案例。像居佳英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解构》中的第二章第二节《歌唱——中国电影音乐的开路先锋》认为聂耳在上世纪30年代加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为电影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在左翼作曲家中其艺术成就的取得是广泛的,歌曲创作的民族性、时代性凸显着聂耳的艺术创作功底,积极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成为这一时期的典范。

此外相类似的研究还有潘华的《20世纪左翼电影音乐特征研究》、郭红丽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曹晖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创作》、谢群的《左翼电影歌曲的美学研究》、王军的《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歌曲探析》。等等。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音乐的创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聂耳歌曲在30年代的左翼电影音乐创作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二、聂耳电影歌曲文化评价

通过对聂耳电影歌曲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知晓聂耳与同时期作曲家相比,其作品的成功率之高、数量之多、影响力之大是许多同时代作曲家无法比拟的。探讨聂耳电影音乐创作成功的原因,在技术层面的探讨有童忠良先生的一系列文章最具有新意和独创性,他在运用数学理论推理的方法下,从等差、等比数列两个方面其所创作的电影歌曲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概括,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和信服的。然而从音乐家聂耳电影创作的本身来看,他的成功笔者个人认为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的敏感,一个音乐家的成功不是看仅存的一两首作品,而是看他所创作的作品的整体影响力。

聂耳的声乐作品尤其是电影歌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容否定的,给人的视觉和心灵都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这得益于他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对外来音乐的领悟和对本民族音乐的底蕴的阐释;其次是聂耳深切的社会实践感悟,这一方面归结于当时日趋恶化的国内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包括聂耳自幼成长的生活环境,我们都知道聂耳没有受过专业性的音乐创作训练,其作品的展现并不是依靠其作曲技法的完美而起到影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少了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尽情地从自身的感悟和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中汲取营养才创作出了这些能够亘古历史的歌曲典范。

我们不能因为聂耳的成功就不负责任地夸大他取得的成就和追加一些无益于他的溢美之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聂耳电影歌曲创作的成就得益于聂耳的勤劳、勇敢,所处时代的机遇与创作的灵感。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聂耳电影音乐创作的成功也应该归结于时代的产物,他的作品凸显时代性和强烈民族感,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的作品能够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他的作品能够表现特定的时代内容、展现特定的时代内涵,亦可为“时代的宠儿”或者说“时代造就的英雄”之一。

从其电影歌曲创作的现状研究而言,总体上是从聂耳电影歌曲本体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歌唱者的角度而言,研究者往往从电影歌曲的演唱处理、情感处理、气息把控等方面探讨。这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所有歌曲研究的普遍内容,从文化层面的研究、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从历史学方面的研究、从教育学方面的研究几乎很少有专门性的研究。聂耳电影歌曲的广泛影响是在其社会中形成的,我们对聂耳的电影歌曲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其社会性,但是当下研究文论更多的是在历史资料的梳理和歌曲技法的分析。从一些文论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对聂耳电影歌曲的评介往往是从历史的角度上去探讨,注重其在历史中的功用,而忽视了聂耳电影歌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从《义勇军进行曲》来看,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它在特殊历史时期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历史功用和价值。而忽视了他在当代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下社会我们面对的外国侵略少吗?当代社会我们不应该更加的培养爱国情怀吗?当代社会我们不应该更好地万众一心为伟大祖国明天的美好奋斗吗?注重本体的探讨和历史的功用固然没有错,但是忽略聂耳电影歌曲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忽略对当代人文环境的影响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结语

在聂耳昙花一现的创作人生中,它绽放的不仅仅是歌曲的美丽和芬芳,更多的是歌曲绽放过后留给人们的无限遐想和对当时历史社会的贡献以及历史的影响。聂耳在音乐艺术中对美的追寻与运用音乐进行政治斗争合二为一的追求,让他绽放了无限的才华和展现了无尽的可能。在政治斗争的博弈与音乐事业的推进中,巧夺天工地使他的才华和理想通过思想和艺术的碰撞呈现了完美的火花。聂耳电影歌曲的成熟、自信、铿锵、雄壮有力,一方面源于其先天秉持的潜质,另一方面得益于聂耳后天社会环境的熏染,艰难社会环境给他的打击以及自小生活环境的磨练。在当下我们对聂耳电影音乐的研究应该在关注音乐本体研究的同时尽可能地关注它的人文价值、时代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当代影响和社会意义。聂耳的艺术人生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在和未来,它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前进!”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位逝去了81载的伟大音乐家,记住他和他的电影歌曲,记住他绽放荣光的一生。

责任编辑:李姝

猜你喜欢

聂耳
从全新角度表现聂耳的璀璨人生
化险为夷靠淡定
化险为夷靠淡定
聂耳:英年早逝的天才音乐家
聂耳之死
聂耳
拽一把成至交
清冽的玉溪 永远的聂耳
刘大伟:在喧嚣时代静心聆听聂耳
聂耳智斗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