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做低配的勤奋者

2017-03-31尚春萍

人力资源 2017年3期
关键词:旅行深度基因

尚春萍

春节假期回到老家,为了不使时光虚度,我特意买了三本新书带回去。看到微信朋友圈里的小伙伴纷纷晒自己的假期书单,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于是,我尽可能挤出时间将这三本书读完。父母冷嘲热讽道:“高考时,也没见你这么用功。”讲真,看完这三本书后,我并未觉得自己有多么大的进步,反而牺牲了许多与家人相处的时光。用父母的话来讲,平时少去几次KTV,看书的时间也补回来了,何苦回家装勤奋人?你也曾像我一样,每天看起来很勤奋,却一直过着低配的生活?或许,从我们低配的勤奋开始,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吧。

别再做所谓的“勤奋者”了

热爱学习,拥抱变化,不断进步,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这些大抵都是勤奋者的必备素质。

你会耳濡目染相当数量的缺乏实现路径的励志故事,相信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你即使在地铁上也不忘拿一本《成功者必备26条心法》之类的鸡汤来鼓励自己,你对潮流的走向也相当敏锐,罗辑思维的语音一天不落,忙着穿梭于各个微信群的创业训练营,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扫一扫,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连接。

实现了这些之后,你自诩已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分子,省吃俭用三个月的工资,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与其说体验不同的生活,做一个文艺青年背包客,倒不如说拍照五分钟修图两小时,将何处不风景的虚荣心态上传到朋友圈里,然后满心欢喜地期待着180个赞。

问题是,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会如愿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或者你有认真考虑过结果吗?哪怕是换个城市换个心情,放空自己,给焦虑的你一个真空的环境,这种美好的心灵体验你达到了吗?

“勤奋者”的原形仅仅是姿势,而并非是勤奋过后的结果。悲哀。

别再表演“勤奋”了

很少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这种说法。就像大多数拥有梦想的人一样,每天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你如此日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之前计划好的雅思没有准备好,只得弃考或者硬着头皮裸考,导致出国计划泡汤;

一直想提高专业技能也没大长进,所以在一次难得的项目竞标中白白让同事捡个便宜;

甚至你一直期待的“减肥成功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商场买买买”这样的美好画面也没曾出现过。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你制定目标时的雄心壮志相去甚远,现实压迫着你的神经,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

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我质疑的从来不是“勤奋有没有用”,而是认为“表演勤奋”的这种行为没有价值,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低配的勤奋者”。

你听完罗辑思维的语音后,一时心血来潮地下单买了很多书,却从来不看,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你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至于“旅游去体验生活”这件事,我很认同其价值,不过我认为其美好特质依然与思维懒惰者无缘。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还是我的一个同事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的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地精心规划。我们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配的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思维懒惰”所带来的“低认知水平”才是“低配勤奋者”产生的原因。不过依然困扰着我们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别再逃避真正的思考了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描述: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做出判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处理方式——面对于变化缓慢的环境,基因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基因不鼓励原始人深度思考。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微不足道,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如果此时还是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会导致什么结果?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为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其中的“军行篇”中写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场上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勤奋很重要,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我们清醒地知道“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其实是在同人性抗争,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奋的人都能撕掉“低配”的标签,去过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質生活。 责编/齐向宇

猜你喜欢

旅行深度基因
Frog whisperer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