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发展沿革

2017-03-31佟强

黑龙江史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陈列展览

[摘 要]我国近代博物馆的设置较晚,黑龙江省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它始建于1923年。本文通过追溯黑龙江省博物馆早期俄国学者的创立、日伪时期接管、中国政府接收及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等不同历史时期基本情况,尤其是对机构沿革、陈列展览、收藏征集、观众接待、科学研究的详解,展示了黑龙江省博物馆作为全国综合性博物馆的成长脉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黑龙江省博物馆;机构沿革;陈列展览;收藏研究

前言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一所省级综合性的博物馆,它始建于1923年,至今已走过近90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它也是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与西大直街交汇处,是哈尔滨的中心地带。黑龙江省博物馆是黑龙江省收藏历史文物、艺术品和动、植物标本的中心,是地方史和自然生态的研究中心之一,也是宣传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

黑龙江省博物馆主建筑建于1906年,初为莫斯科商场。米黄色墙面、暗红色穹窿顶,为典型的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这座经过一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的欧式建筑在近代哈尔滨建筑史上已是寥寥无几。现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博物馆设置较晚。黑龙江省博物馆是黑龙江地区最早建立的文物研究机构,它经历了早期俄国学者创立、日伪时期接管到中国政府接收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通过追溯和总结它的机构变化、陈列展览、观众接待,特别是自然藏品的采集、收藏和研究等历史发展沿革就会清楚地看到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而它近90年的成长历程,也是我国近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早期博物馆的创立

(一)东省文物研究会

上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全线通车,一些俄国知识分子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他们“为俄国在东亚的国家利益服务”(1),1908年在哈尔滨成立了“俄国皇家东方学会哈尔滨分会”,1909年又成立了“俄国东方学家协会”。其中有少部分人从事北满地区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这是近代黑龙江地区在历史和考古学方面有组织的开展研究活动的开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政府开始陆续收回中东铁路路区主权,并將附属地改称为“东省特别区”。1922年依附于原苏联中东铁路局的一些俄国学者,倡议在哈尔滨建立博物馆,经中国地方当局批准,首先成立了以中国地方官员为主的满洲文化研究会,将原莫斯科商场(现黑龙江省博物馆主楼)作为研究会陈列所,会长为东省铁路督办,博士王景春。1923年5月21日,又改称为东省文物研究会(2)。东省文物研究会下设多学科的研究学股,有博物学股、地质学股、历史人种(民族)、考古学股,还有古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和呼伦贝尔盟在内的整个北满地区。6月12日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在现馆址举行成立典礼,并举办了“中东铁路25周年纪念展览会”开幕式,展出的展品5165种,一万余件,即日就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建馆日期,同时联合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函征集文物。当年11月11日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对展览进行了调整,充实了上述纪念展览内容,改为“工商、农业、历史、民俗、地方动植物标本展”并正式对外展出,此后接待了众多的观众。还建立了考古部,俄国学者、考古学家B.H.托尔马乔夫任该部负责人。当时馆藏品总数为11089件(3)。

1924年东省文物研究会与北满农业协会创建了松花江生物站及北满植物园,并设立了地质部、俄国学者、地质学家阿聂尔特任东省文物研究会地质部负责人。馆藏品总数为24452件。

1925年~1928年期间,东省文物研究会先后举办了美术和摄影展览,考察了一些古遗址,调查发掘了哈尔滨附近更新世古动物群及猛兽牙骨化石,并首次试掘齐齐哈尔昂昂溪遗址,共出土矛头、箭头、锥形器、刮削器、石斧等各种石器200余件,藏品总数已达到62062件,藏书、文献资料、期刊及报纸总数13250册(4)。

东省文物研究会6年间,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建立了图书馆,进行了文物标本征集、考古调查和学术研究活动,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地方志科普著作33卷,编印学术出版物87种,举办各种学术活动385次。多次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5)。开创了黑龙江地区近代文博事业的先河,为后来黑龙江省文博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会(博物馆)

1929年,东省特别区当局收回由苏方控制的东省文物研究会,2月22日,由特别区教育厅接管了东省文物研究会,成立了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会,特别区教育厅长张国忱兼任会长。同时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改称为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会博物馆,下辖两个科学中心,即基督教青年会和自然科学地理学会俱乐部,主要举办讲座、展览、组织参观等。基本陈列分为自然部、实业部、人种学部(民族学部)、大豆研究等。

1931年东省特别区研究会博物馆又改为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由东省特别区教育厅长周守一兼任,后又由魏绍周兼任。并成立了综合科学考察团,赴黑龙江东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牡丹江北岸发现“东边墙”和9处古城遗址、8处史前遗址及镜泊湖北湖头、南湖头、牛场遗址等,同时在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丰富的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打制石器、骨器以及第四纪古动物群化石。

二、日伪时期的博物馆

(一)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

1932年日军占领黑龙江,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改称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特别区教育处处长梁禹襄兼任所长。业务人员在穆梭河中游地区进行首次以地理、文物考古、古生物等为主的综合考察,搜集到大量的标本资料。动物学家兼动物剥制专家M.A.菲尔索夫到博物馆工作,并开始采用复原生物生态景观形式展出动物群体标本。

1935年5月,日本人福岛一郎任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副所长。1936年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改称为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伪滨江省教育厅厅长梁禹襄继续担任所长,福岛一郎任副所长。并由M.A.菲尔索夫主持在育种田区域建立动物繁殖场,重点繁殖梅花鹿、狐及其它野生经济动物。

(二)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

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1935年(康德二年)建于长春。其“目的在于从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满洲国资源”(6),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服务。

1937年1月,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为了统一管理“国内”学术机构,增强北满地区的研究机能,决定接管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成立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院长直木伦太郎兼任分院院长,分院设主事一人由福岛一郎担任。下设总务科、研究室、博物馆、饲养厂、植物园。同时继续留任俄国一些学者任职,日本学者动物学家桥渡、昆虫学家高仪、山本、考古学家大管、黄田义理等也在馆任职。哈尔滨分院的研究任务,除规定“进行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试验研究外,还规定进行“历史学、考古学……的考察和试验研究”。夏季,由俄、日学者组成科学考察队,赴五大莲池进行为期50天的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及标本。年底还与日本国立中央博物馆学者远藤隆次、野田光雄、鹿间时夫等共同考察并发掘了哈尔滨顾乡屯温泉河附近史前遗迹。此后几年期间,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对哈尔滨周边地带每年都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调查和采集动植物标本,获取大量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自然标本。基本陈列分为:经济学、考古学、风土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6部分。1938年陈列品为20461件(7)。

东北沦陷后黑龙江地区几次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都是在日本人的控制和主持下进行的,他们将搜掠和发掘的文物大部分运回了日本,馆藏文物明显下降。1933年伪北满特别区研究所博物馆所藏文物标本仅为35972件(8)。1937年伪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的藏品为45972件(9)。

三、建国前的博物馆

(一)哈尔滨地志博物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伪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更名为哈尔滨地志博物馆,日籍职员撤离,俄罗斯籍学者继续留用。中俄研究人员继续对哈尔滨周边地区拉林、双城堡进行植物学考察和调查金东北路界壕边堡等工作。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館

1946年4月22日,中长铁路管理局接管了哈尔滨地志博物馆,并将其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馆,成为工业大学一个教学机构。任命B.H.热尔纳科夫为馆长,下设8个部即:运输部、工业部、农业科学部、手工业部、历史部、商业部、普通部、图书部,各部门的负责人主要由俄籍学者担任。

1947年~1949年年间,相继举办了满洲野生作物和栽培农作物展览、满洲农业害虫展览、满洲渔业展览等,并开辟了350平方米的森林植物园,栽培农作物和地方乔、灌木约70多种。多次派业务人员赴尚志、石头河子、绥滨、宁安和东京城等地考察,采集动、植物标本。这时馆藏图书已达76080册,藏品为56002件(10)。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博物馆

(一)松江省科学博物馆

1950年,中国政府接管中长铁路及所属哈尔滨工业大学,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陈列馆改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9月移交给东北人民政府,松江省文教厅派薛绶辰、仲维相到苏联领事馆办理接管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事宜。

195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改称松江省科学博物馆,松江省人民政府任命薛绶辰为馆长,B.H.热尔纳科夫为副馆长。馆内工作人员26名,其中俄侨就占18名。馆内设秘书室、研究室、陈列部、图书馆。2月13日松江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搜集各种文物送科学博物馆的通知》,博物馆当年就在哈尔滨地区采集、征集鱼卵及不同发育阶段的仔鱼标本、昆虫标本等18000余枚,并对藏品进行登记入库工作。藏品总数已达63551件,当年接待观众为73545人次。

1953年1月,松江省文化局成立,博物馆归文化局领导。馆内机构设置为:秘书室、陈列部、保管部、群工部,职工42人。同年4月,成立了黑龙江省博物馆筹备处,编制6人。6月松江省科学博物馆改称为松江省博物馆,并对基本陈列历史之部、自然之部进行了充实修改,同时举办了从猿到人展览。藏品总数为65450件,接待观众170000人次。

(二)正式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1954年4月,新中国建设成就陈列对外展出。8月1日,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博物馆筹备处与松江省博物馆合并,正式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薛绶辰任馆长,定编49人,并出版编印馆办简讯《黑博通讯》与全国各博物馆进行交流。当年接待观众260000人次,藏品总数68939件。

1956年1月,新中国建设成就陈列对外展出,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将旧型博物馆改造成新型博物馆。8月,副馆长B.H.热尔纳科夫率领业务人员在黑龙江省富拉尔基发掘了一具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披毛犀骨架化石,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具,真骨含量达100%。这具披毛犀骨架化石,埋藏在距地表8米多深的灰色淤泥质粘土层中,骨骼为侧卧,保存齐全,装架后高1.82米、长3.67米,已被定为一级品,也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8月31日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古动物学家、考古学家裴文中到黑龙江省博物馆鉴定文物标本,博物馆也派专业人员赴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学习古动物装架技术。

1958年1月~4月,博物馆举办了黑龙江省第三纪后期哺乳动物化石展览,仅此展览观众就达110000人次。5月又举办了黑龙江古代史资料展览和祖国古代艺术展览。7月副馆长B.H.热尔纳科夫带领业务人员赴伊春五营进行原始林调查和采集,并对自然陈列进行了充实,制作了大型原始林景观。9月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到黑龙江省博物馆视察,并参观了陈列展览。藏品为85549件,接待观众1400000人次。

1959年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专业人员指导下,披毛犀化石骨架已装架完成,并首次参加了哈尔滨兆麟公园游园会“犀牛会”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观众络绎不绝,留连往返。当年业务人员采集植物标本1900余件,动物标本69件、土壤标本193件,矿石标本22件,同时编写了《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简介》《五营地区森林植被调查报告》等9份简报,藏品总数为91632件。

1962年,中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本馆书写“黑龙江省博物馆”馆名,并一直沿用到现在。业务人员赴双城、牡丹江、密山等12个市县进行农作物单项调查,采集、征集标本161件。藏品总数为103914件。

1963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立了土壤、植物、昆虫、鸟类、兽类等自然标本室,为馆内业务人员和全国兄弟省博物馆自然业务人员提供了学习和参观的场所。1964年又举办了防治水稻杂草知识流动展览,先后在13个公社、107个生产大队、3个农场巡回展出,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藏品达106994件,接待观众360000人次。

1972年,黑龙江省生物研究所拨交给省博物馆植物标本11271件,业务人员在肇东县涝洲遗址发掘出土了第四纪古生物化石400余件。特别是1973年3月在肇源县三站公司发掘了一具较完整的松花江猛犸象化石,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为其做了碳14测定,这具猛犸象生活在距今21000±600年。根据其牙齿和骨骼特征,也为纪念它的出土地——古松花江畔,专家们将其定名为“松花江猛犸象”。这是当时国内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身高3.33米、体长5.45米、门齿长2.05米,它对于研究黑龙江省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研究古哺乳动物的分类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当年业务人员还赴大连征集到海洋标本、小鳇鱼及无脊椎动物标本200余件,赴呼伦贝尔盟考察征集到驯鹿、榛鸡、雪兔、黄羊等动物标本,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荒地资源考察队,调查大兴安岭荒原及扎赉诺尔第四纪地质概况,搜集到很多古脊椎动物化石。藏品总数122713件,其中自然标本90339件。

1978年~1980年自然部业务人员与黑龙江省地质局、嘉荫县文化局联合组成恐龙发掘队,对嘉荫县龙骨山进行了恐龙发掘,共出土白垩纪晚期,距今6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标本1432件,其中较完整化石标本108件。这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到嘉荫龙骨山恐龙发掘工地参观,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专家胡长康到博物馆鉴定恐龙化石标本。裝架后的黑龙江平头鸭嘴龙化石骨架,除在本馆展出外,还前后在国内沈阳、长春、郑州、广州、厦门、深圳等多个城市及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展出。此后黑龙江省博物馆又与省地质局、长春地质学院联合组队,赴嘉荫龙骨山发掘,获取了大量恐龙化石标本并组装了两具恐龙化石骨架。

1982年9月,自然部业务人员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本省考古研究所、哈尔滨市文管站组成联合发掘队,对哈尔滨市闫家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22000年前古动物化石、石制品等2500余件,极大的丰富了馆藏。1981年藏品总数已达到131910件,自然标本就达98273件。

此后20年的时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自然部业务人员不断进行考察、采集和发掘古生物化石和各种自然标本。经过80多年不间断的积累,黑龙江省博物馆已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馆藏优势。尤其是自然藏品方面,如古生物化石、矿物、土壤、植物、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已形成系列标本。目前馆内已藏有黑龙江平头鸭嘴龙化石骨架2具、猛犸象化石骨架3具,披毛犀化石骨架4具以及第四纪古动物化石骨架如东北野牛、原始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马等;还有昆虫标本4万余件,植物标本2万多件,鸟类标本1800多件等。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内综合性博物馆馆藏自然标本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其中一些模式动植物标本以及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丰富的馆藏,也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立初期,它基本服务于中东铁路经营与发展,因此业务工作范围并不局限于今天的黑龙江省,而是遍及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业务工作内容也涉及地方物产、地质、民俗风物、考古等诸多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现代博物馆事业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集中了一些博物馆专业人员,征集和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标本及资料,其专业人员曾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专业队伍。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黑龙江省博物馆一直承担着全省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保护、发掘、征集、采集以及研究、陈列等工作,包括全省文博事业队伍的培训工作,为黑龙江省文博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也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黑龙江省也先后建立起一批专业性博物馆,省博物馆一些业务骨干和大量藏品陆续充实到新建的其他省内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也主要专注于历史文物、艺术品与自然标本的收藏、研究与展示上。多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为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它历经沧桑的历史和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正激励着我们为建设现代化的博物馆而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林军,1987.帝俄在哈尔滨的东方学家协会.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第1期,96页.

(3)东省文物研究会报告书.1926.第2号,14-15页

(4)东省文物研究会六年工作

(2)(7)(9)黑龙江龙江省档案馆档案。114全宗1目117卷.全宗114目录1卷177.13全宗2目34卷.13全宗2目18卷.

(6)伪满科史资料辑览.1988.哈尔滨: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1版43页.53页.

(8)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1935.12月刊行

(10)干志耿主编,黑龙江省志.文物志.1994.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459页.

作者简介:佟强:黑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陈列展览
浅析如何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与发展
博物馆陈列展览中说明文字的运用探讨
论如何把科学的设计方法引入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
浅谈刘青霞故居纪念馆陈列展览的教育功能
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要“以人为本”
浅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风格
新媒体应用于博物馆展示中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