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志》有关水西庄内容的辨误
2017-03-31叶修成
摘 要:《天津市红桥区志》有关水西庄及查氏家族的介绍,存有一些疏漏和讹误,现在分别订正如下:水西庄始建于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陆续建成;查氏所建的“揽翠轩、藕香榭”等建筑是在天津旧城外的水西庄,而“澹宜书屋、古春小茨、清机小舍”等建筑却是在天津旧城内;查为仁乡试科考舞弊,当年放榜之后即被发现,并未参加次年的会试,也更未中式;水西庄第一次扩建的不是“屋南小筑”,而是查礼所建的“近圃”;《天津府志》与《天津县志》是在天津志局内纂修完成的,这两部志书和水西庄并没有多大的关联;乾隆帝先后共有五次曾经驻跸水西庄。
关键词:《天津市红桥区志》;水西庄;查氏家族;文字介绍;订讹
清代天津名园“水西庄”,与扬州马曰琯的“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昱的“小山堂”、吴焯的“瓶花斋”,被诗人袁枚誉为彼时四大书史收藏之家、文人雅集之所[1]。水西庄主人查氏广揽天下文人墨客,遍交朝廷内外要员,宴游酬唱,诗文赠答。乾隆初期,水西庄的文化活动达到鼎盛,与江浙诗社遥相呼应,在当时南北士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水西庄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2001年版《天津市红桥区志》(以下简称《红桥区志》)第四篇《历史名园水西庄》对水西庄的兴衰历史以及过往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介绍,这对水西庄有关知识的传播推广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其中也颇有舛错和纰漏,为了避免以讹传讹,现择其大者,考辨和订正如下。
一、关于水西庄的始建年代
水西庄始建于何年?文献资料并无明确的记载。而《红桥区志》说:“清代雍正元年(1723)开始兴建。”[2] 这种说法可能来自民国《天津芥园水西庄记》所谓“经始于雍正元年”的观点[3]。现据史料来看,这个观点有误。
水西庄内建有许多景点,根据早期景点建成的时间来推断水西庄的始建年代,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式。“花影庵”是建筑的名称,但与查氏有关的“花影庵”却有两处:一在西曹,康熙五十三年(1714)春,查日乾、查为仁系狱时所建[4];一在水西庄内,查为仁出狱之后所建,但具体不知建于何年。查为仁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三月蒙恩矜释出狱[5]。《是梦集》收录了查为仁自康熙五十九年四月至康熙六十一年所作诗歌。其中有首诗《花影庵盆梅初放》,系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根据这首诗题可知,水西庄之“花影庵”于1722年冬即已建成,换句话说,水西庄至迟此年亦已肇建[6]。因此,关于水西庄的始建年代,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水西庄始建于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陆续建成。
二、关于水西庄的建筑
水西莊内有哪些建筑?《红桥区志》说:“水西庄的早期建筑,有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候月舫(泊月舫)、绣野簃、碧海浮螺亭、藕香榭、花影庵、一犁春雨、澹宜书屋、清机小舍、水琴山画堂、古春小茨、沽上校书房、竹间楼、香雨楼、小旸谷(茧斋)、秋白斋、苔花馆、来蝶亭等。”[7]事实上,根据史料来看,这些建筑并非全在水西庄内。
其中,“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候月舫(泊月舫)、绣野簃、碧海浮螺亭、藕香榭、花影庵、一犁春雨(课晴问雨)”等,根据汪沆《津门杂事诗》注释[8]、吴廷华与汪沆所纂《天津县志》卷七载录[9],是为水西庄内的景点。吴廷华、汪沆均为水西庄宾朋,他们所言应当不虚。
“沽上校书房”,是“水西庄”旁“近圃”内的建筑[10]。“近圃”是查礼于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所建的园子[11]。
其余,诸如“澹宜书屋、清机小舍、水琴山画堂、古春小茨、竹间楼、香雨楼、小旸谷(茧斋)、秋白斋、苔花馆、来蝶亭”等,均在天津旧城内。其中部分建筑所在位置,现考证如下。
“澹宜书屋”,查为仁的书斋,是他出狱之后所建。杭世骏《查莲坡墓志铭》说:“庚子,□□□□□□为义、季弟礼,分灯课读。筑澹宜书屋,遍访江以南藏书,贮其中。”[12] 据吴廷华《莲坡府君小传》,空缺处可补入“放归后,与仲弟”六字[13]。查为仁是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即庚子年三月蒙恩矜释出狱的[14]。又据资料记载,这年冬天,查为仁与李源、胡依永、杜甲、杜尧勋等人在“澹宜书屋”诗酒酬唱[15]。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出“澹宜书屋”大约建成于康熙五十九年夏秋之季,而此时水西庄尚无踪影,故“澹宜书屋”不可能在城外的水西庄,而只能在天津旧城内。
乾隆壬戌,即乾隆七年(1742)冬天,查为仁在“澹宜书屋”周边拓建了“水琴山画堂、古芸室、衣月廊、竹间楼、花影庵”等数座建筑,将它们仍然总称之为“澹宜书屋”,作为“投老偃息”之所,并为六处建筑,各赋诗一首[16]。据此即可知,“水琴山画堂、竹间楼”等也在天津旧城内,不在城外的水西庄。
杭世骏《查莲坡墓志铭》说:“甲子,拓街南隙地,构古春小茨为王太恭人承欢处。”[17] 据此可见,“古春小茨”建成于乾隆甲子九年(1744),是查为仁为其生母王氏养老所建。“拓街南隙地”,即开拓街道南边的空隙之地而构建。由此可以得知,“古春小茨”也必在城内无疑。乾隆十三年(1748)夏末,厉鹗到达天津,寓居在“古春小茨”。七夕之后的一天晚上,英廉前来造访。次日凌晨,查为仁展示他所收藏的方孝孺《双松图》,三人一同品赏,并分别为画题诗[18]。这幅《双松图》,据汪沆所说,为“澹宜书屋”所藏[19]。查为仁于凌晨取出“澹宜书屋”所藏《双松图》,以供住在“古春小茨”的厉鹗来欣赏,从这里可以得知,“澹宜书屋”和“古春小茨”应该相距不远。英廉时任天津河防同知[20],官署在城内。“古春小茨”,惟在城内,英廉才便于晚上前来拜访厉鹗。
“清机小舍”,是查礼夫妇所建馆舍。查礼曾说:“寝室后有隙地,旧积瓦砾,因辟治矮屋数椽,颜曰‘清机小舍。移园竹植窗下,每静夜帘风徐起,竹声飒然。两人相对于白藤、乌几,乱书、残烛之间,人寂语稀,月光当户,清景历历,几忘在城市中。”[21] 这里描述了查礼夫妇在“清机小舍”里的清静生活。其中,“几忘在城市中”,则清楚地表明了“清机小舍”是在天津旧城内。
三、关于查为仁会试中式
关于查为仁的科举考试,《红桥区志》说:“查为仁……于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顺天乡试取第一名,复于次年壬辰科会试中式。”[22] 按:查为仁乡试科考舞弊案,当年九月放榜之后即被发现了。据《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年九月二十日所载:
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疏言:“臣今科典试时,取中顺天生员查为仁为第一名举人。今据顺天府府尹屠沂、内场监试阿尔赛等来文,以本生卷面大兴与册内开宛平不符。榜发十日,本生尚未赴顺天府声明籍贯。有无情弊,难以悬定。据实题明,乞敕部查究实情。”得旨:该部严察议奏[23]。
按规定,放榜后十天之内,考生如有失误,准许去府衙进行解释。而查为仁不仅“尚未赴顺天府声明籍贯”,而且竟随其父“远避浙江”[24]。可见,查为仁科场事发后,立马就脱逃了,并未参加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会试,更未中式。
康熙五十一年四月初六日,直隶巡抚赵弘燮上奏:“今据天津道刘棨申称:有查日昌(即查日乾)家人于有等供出,南岸同知杜于藩系日昌至亲。而杜于藩又自称,藩虽系亲戚,而黄村同知马兆辰之亲更挚,查为仁系伊弟马十三同起身南去,与绍兴府贡生王孝先同在绍兴府居住。”[25] 据此可知,康熙五十年顺天府科场案发后,查日乾父子立即南下,隐匿在绍兴府。查氏父子之所以第一时间直奔绍兴而去,是因为查日乾的姐夫马章玉是山阴人;查日乾的嫡妻,即马章玉从叔之女,也是山阴人。鉴于山阴的亲戚众多,或许能够提供庇护之所,查氏父子于是也就投奔而来了。山阴,是绍兴府下辖的一个县,府治、县治均在绍兴城内。
四、关于水西庄第一次扩建
《红桥区志》说:“(水西庄)第一次扩建在乾隆四年(1739),查为仁兄弟三人新辟园林‘屋南小筑,又称舍南小筑。”[26] 然而,据笔者考证,“屋南小筑”(包括午晴楼、花香石润之堂、送青轩、小丹梯、玉笠亭、若槎、读画廊、月明擫笛台、萱苏径)是在天津旧城内,而不在城西三里之遥的水西庄[27]。
水西庄第一次扩建其实是查礼营建“近圃”,时间约在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28],目的是为乾隆帝次年驻跸水西庄腾挪空间。“近圃”内有野色亭、梦余室、沽上校书房等景点[29]。查礼曾写过多首相关诗歌[30]。如:
寒夜近圃步月
灯火村头暗,家家揜竹扉。疏林无剩叶,残月有余晖。隄外孤舟泊,天空一雁飞。寻诗怜独步,霜气冷侵衣。
雪后近圃晚望
连朝且怯裂肤风,雨雪纷纷叫断鸿。遍野乍惊衰草白,平台近倚落暉红。鸡啼茅屋寒烟里,樵断荒邱冷树中。尘世闲愁尽忘却,独倾杯酒望长空。
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查为义在“近圃之右,得地数亩”,另建介园[31],后来更名为“芥园”[32]。“芥园”在“近圃”之右,则“近圃”就在“芥园”之左。
五、关于纂辑地方志
乾隆二年至四年(1737—1739),《天津府志》与《天津县志》由吴廷华、汪沆纂修完成。《红桥区志》认为:水西庄的幽雅园林为吴廷华、汪沆纂修这两部志书提供了良好的著书环境[33]。按:吴廷华、汪沆虽然是水西庄的重要宾客,但《天津府志》与《天津县志》,却不是在水西庄,而是在天津志局内纂修完成的。吴廷华有诗题云:“志局为学使者校士地,其西积水成洼,广可一里许,长堤中亘通以平桥,冬暮与同局诸人游而乐之。”[34] 诗题中言及“志局”、“同局诸人”,由此可见,吴廷华、汪沆等人是在天津志局内纂修方志,而不是在水西庄,这两部志书其实和水西庄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六、关于乾隆帝驻跸的次数
《红桥区志》认为:乾隆帝出巡,曾在十三年、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先后共计四次驻跸了水西庄[35]。然而,据笔者统计,除了这四次驻跸之外,乾隆帝事实上还有一次曾经到访过水西庄。据《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记载,天津常被大水,乾隆三十五年(1770),天津道宋宗元在“芥园”之东偏,为祈祷河神而建造了“河神庙”[36]。“河神庙”,又称“淀神祠”。据《天津县新志》卷首记载,“乾隆三十五年三月,高宗以‘淀神祠告成,乃奉皇太后安舆亲诣瞻礼。”[37] 也就是说,河神庙建成之时,乾隆帝侍奉皇太后一起坐车前来瞻仰礼拜了。
“芥园”,是查为义在“近圃之右,得地数亩”,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所建,原名“介园”[38]。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将之更名为“芥园”[39]。“芥园”,在原水西庄旁,也即位于大水西庄的领地之内。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乾隆三十五年三月,乾隆帝与皇太后又一次驻跸水西庄了。
又据《天津县新志》卷首记载,乾隆帝这次巡幸天津,还做了以下一些事情:“阅驻防兵;经略大学士傅恒征缅凯旋,至自云南,朝于行在,召见之;赏给长芦盐商貂皮缎匹;诏免本年钱粮十分之三,蠲免积逋;广入学额五名;赏赉民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减军流以下罪。”[40] 由于条文所载阙略,所以我们现在无法得知这些事情是否都发生在水西庄内。虽然乾隆十六年(1751)春水西庄已经改建为行宫[41],但是这次巡幸天津,乾隆帝也曾驻跸了柳墅行宫[42]。
另外,《红桥区志》的相关记述还有一些其他瑕疵,诸如搞错了其中的人名、地点、时间等。如将“赵艳雪”错写成了“杜丽春”;《长生殿》是在城内的“于斯堂”演出,而误以为是在城外的“水西庄”;厉鹗离津的时间是在“乾隆十三年”,而误作了“乾隆十四年”,等等。
总之,笔者指出以上种种错误,也是为了《红桥区志》在下次纂修时加以更正,使相关内容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第50页。
[2]王世新主编:《天津市红桥区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3]《河北第一博物院画报》1933年第49期第二版。
[4]查为仁辑:《旧雨兼新雨初集》,康熙间红格钞本。
[5]查为仁:《是梦集·题识》,查为仁:《蔗塘未定稿》,乾隆八年(1743)写刻本。
[6]叶修成:《水西庄始建年代新证》,《今晚报》2013年9月3日。
[7]王世新主编:《天津市红桥区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8](清)汪沆:《津门杂事诗》,乾隆四年(1739)写刻本。
[9](清)吴廷华、汪沆:《天津县志》卷七,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10]陈克、岳宏主编:《水西余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11](清)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4页。
[12]叶修成:《杭世骏佚文〈查莲坡墓志铭〉与查为仁乡试科场案》,《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13]查禄百、查禄昌等纂:《宛平查氏支谱》卷二,1941年铅印本。
[14]查为仁:《是梦集·题识》,查为仁:《蔗塘未定稿》,乾隆八年(1743)写刻本。
[15]查为仁:《是梦集》,查为仁:《蔗塘未定稿》,乾隆八年(1743)写刻本。
[16]查为仁辑:《澹宜书屋六咏》,乾隆十二年(1747)写刻本。
[17]叶修成:《杭世骏佚文〈查莲坡墓志铭〉与查为仁乡试科场案》,《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18](清)厉鹗:《樊榭山房续集》卷七,中华书局1936年《四部备要》本,第175-176页。英廉:《梦堂诗稿》卷八,《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2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426页。
[19](清)查礼辑:《沽上题襟集》卷四,乾隆六年(1741)写刻本。
[20](清)吴惠元:(同治)《续天津县志》卷九,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第327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清)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三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22]王世新主编:《天津市红桥区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23]《清实录》(第六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452页。
[24]高凌雯:《志余随笔》卷三,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2页。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四册),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90页。
[26]王世新主编:《天津市红桥区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27]叶修成:《天津水西庄研究三则》,万鲁建编《九河寻真(2014)》,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91-294页。
[28](清)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4页。
[29]陈克、岳宏主编:《水西余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30](清)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4页。
[31](清)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32](民国)高凌雯:《天津县新志》卷二十四,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2页。
[33]王世新主编:《天津市红桥区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34](清)查礼辑:《沽上题襟集》卷二,乾隆六年(1741)写刻本。
[35]王世新主编:《天津市红桥区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177頁。
[36]高凌雯:《天津县新志》,来新夏、郭凤岐主编:《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南开大学出社,2001年版,第1054页。
[37]高凌雯:《天津县新志》,来新夏、郭凤岐主编:《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南开大学出社,2001年版,第497页。
[38](清)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39](民国)高凌雯:《天津县新志》卷二十四,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2页。
[40]高凌雯:《天津县新志》,来新夏、郭凤岐主编:《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南开大学出社,2001年版,第497页。
[41]陈克、岳宏主编:《水西余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42](清)黄掌纶等:《长芦盐法志》卷十九,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