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业发展“新常态”研究
2017-03-31刘斌苏尚军
刘斌 苏尚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山西农业发展也呈现出“新常态”。文章从山西省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概括出了山西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新常态”的产生的深刻原因和外在表现,为深入认识山西农业“新常态”提供了详细的研究基础,为寻找新的理念引导新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山西农业 新常态 发展基础 投入受益 农民兼职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6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并随后阐述了新常态的特点、机遇和挑战。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反映,是对我国国情的全新揭示,也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础。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本次研究以山西省农业发展的“新常态”进行研究,全面阐述山西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山西省农业发展基础更加薄弱成为新常态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农业生产中处于战略地位。水资源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资源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1}。山西省本来水资源匮乏,外加采矿活动造成大量的水资源破坏{2},使得山西省水资源缺乏愈加明显,成为新常态,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省水资源总量111.0亿立方米,排在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人均水资源量305.1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5.3%(见表1)。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由于旱灾、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山西省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农作物和绝收农作物面积占到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02%,远远高于中部六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多占的百分比是全国受灾面积所占百分比的10倍还多,自然灾害对山西省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抗御自然灾害,长期以来山西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工程,这些水利设施为缓解自然灾害、持续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总体来说山西省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水库的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水库对于缓解旱灾,增加农作物产出有重要作用。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中部六省中山西省水库数量最少,仅有604座,湖南省水库数量最多,为14094座。山西省水库总数量是湖南省的1/20;与排名倒数第二河南省比较,山西省水库总数量不到河南省水库总数量的1/4,并且水库总容量小,不足河南省水库总容量的1/6。水库数量少、库容量小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瓶颈(见表2、表3)。
二、山西省农业投入大收益少成为新常态
农作物的投入和产出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根据山西省农业厅市场处“十二五”期间的统计数据,分析比较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棉花的投入成本和收益情况可以看出:农民种植农作物棉花的亩均收益高于种植玉米和小麦的亩均的收益,种植小麦的亩均收益最少。根据2015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2016)》,201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4600元/人,按照人均种植2.2亩计算,山西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远高于农作物种植带来的收益。
山西省玉米种植在“十二五”时期亩均产量基本维持在500公斤左右,2015年由于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干旱严重影响苗情长势,导致亩产量大幅下降;玉米种植生产成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2015年出现下降,主要是与山西省整体经济大环境有关,种籽、化肥和用工成本下降;玉米种植亩均收益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15年下降明显;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比不断下降,在2015年,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比不到2011年的1/3,下降到0.28元(见表4)。
山西省棉花種植在“十二五”时期亩均产量总体变化不大;棉花种植亩均成本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加13.38%,在2015年高达1667.25元;棉花种植亩均收益自2012年来下降明显,年均下降15.76%。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和收益的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棉的积极性(见表5)。
山西省小麦种植在“十二五”时期亩均产量呈现浮动,但总体上平稳。小麦种植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亩均收益也逐年增加,但是增加幅度缓慢,并且收益偏小。从表6中可以看出小麦种植呈现出高成本、低收益,成本收益比在0.27左右。
三、农民的兼职化越来越明显成为常态
随着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2015年山西省城镇化率达到了55%。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逐渐市民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承担更多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进行兼职。研究农民兼职化的问题,可以从其收入结构中反映出来。根据统计数据,从表7可以看出从近十年农民家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从2004年的906.93元增加到2013年2421.00元,年均增加10.32%;工资性收入从2004年的987.38元增加到2013年3722.60元,年均增加14.19%;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农民家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的增加速度。
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现金总收入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以来上升幅度加大;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整体低于工资性收入,特别是2010年以来下降幅度增大。随着工资性收入数额的增加和增长速度加大,农民的兼职化将呈现出加大的趋势,兼职化的农民越来越多将成为新的常态。
四、农业土壤污染严重影响食品安全成为常态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农用塑料薄膜,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表8显示山西省近十五年来农药的使用量年均增长率3.89%,带来了新的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山西省在农药使用中主要以喷雾剂的形式进行喷洒,这样只有10%—20%左右的药剂能被吸收使用,而大部分农药喷洒于空气中或者落入土壤中,农药残留药剂及产生的衍生物,造成了严重土壤污染。随着土壤中农药残留物及衍生物的积累,对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农药残留会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这直接影响到山西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另外土壤圈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地带,随着土壤污染的加剧,将严重影响水圈和大气圈环境安全,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山西省近十五年来化肥的使用量年均增长率2.22%,在2014年达到了121万吨,化肥使用量为21.32kg/亩,国际上普遍认为农用化肥的亩均使用量不超过8kg/亩。化肥的过度使用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物理结构,对土壤孔隙度、水分、空气、热量等造成影响,对土壤环境造成破坏,造成农产品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构成威胁。另外,过量使用化肥导致N、P等营养元素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影响{3}。
山西省近十五年来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在2009年达到一个峰值,随后又出现迅速增加趋势。2000年到2009年塑料薄膜使用量年均增长率4.17%,2010年到2014年塑料薄膜使用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48%。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塑料薄膜在使用中的残留量为33%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塑料薄膜在山西省土壤中的残留量累计达到18.17万吨。这些农用塑料薄膜的残留物严重阻碍着土壤圈中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土壤环境的生态平衡。
总体来讲,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目前山西省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农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山西省农业发展的这些新常态,必须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尋找新的理念和新思维来激发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以新的措施和新的实践推进农业取得新的发展,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
注释:
{1}潘丹,应瑞瑶.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61-166
{2}常建忠.煤矿区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以山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5(02):63-67
{3}程丹,等.山西省化肥施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5(3):75-77
(作者单位: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省农科院 山西太原 030006)
(第一作者简介:刘斌(1985—),男(汉),山西运城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与经济管理研究)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