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及方法研究

2017-03-31朱冰

教育界·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途径和方法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朱冰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具有引领社会思潮作用的重要准绳,我们应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导”价值观来引导和充实高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文章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探寻和研究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各个领域的积极作用,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实现最佳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处在“三观”逐渐形成的高职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部分高职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迷茫、理想淡化、责任缺失、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该群体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的行为习惯和稳定心理状态的形成,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习总书记把青年价值观的培养和定型的过程比喻成“扣扣子”,一旦有一粒扣子扣错,那么余下的扣子就必然都会扣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具有引领社会思潮作用的重要指导准绳,决定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更应贯穿于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每个环节。由此可见,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研究,探寻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正确的政治信仰,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行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局限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仍习惯于采用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方式,忽视课中或课后的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导致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产生排斥和陌生感。

(二)校园文化重形式轻实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看似丰富多彩,但真正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内心需求的活动则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时候学校因为需要活动所以举办活动,学生更是因为被要求所以被参加。因此,校园文化的德育效果很难体现出来。

(三)家庭教育主体的引导意识参差不齐

作为高职学生成长的原生态家庭,对其“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然而目前家庭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意识可谓良莠不齐。一部分家长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一部分家长强调竞争,教育倾向重学业轻品德;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一味溺爱,家庭教育缺乏客观性和理性,严重影响孩子的品行培养和全面发展。

(四)社會教育影响存在冲突

社会教育中各种培养主体交织,各种社会媒介同时出声,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积极或消极的、健康或庸俗的各种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如舍己救人、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与见倒不扶、重利轻义、人情冷淡同在;如民主法治与专制人治、勤政廉洁与贪污腐化并存等等。这些现象对学生所施加的是性质、价值方向不同的影响,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能量的影响力,形成了社会教育影响的冲突。

(五)自我教育内在需求较弱

作为培养主体的高职学生如果能主动采取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教育的方式,则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最有力的保障。然而现实中,高职学生中很大一部学生因高考失利,面对自己缺乏信任,面对困难缺乏毅力,面对挑战缺乏勇气,面对信念缺乏追求,所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心需求相对较弱。

三、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和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他们具备一定思想、判断、愿景和喜好,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只有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培养过程才能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职学生“三观”的形成,需找准能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利益的交汇点,将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以有效的形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思考、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性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冲击着高职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空间,找准活动主题,搭建展示平台,开辟参与渠道,增强培养过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四)整合性原则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同步同向地进行才能实现最佳培养效果,所以应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种德育途径,实现多管齐下,多方联动,形成高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知,情感认同,意志坚定,行为吻合,最终内化为自身道德需要。

四、创新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及方法

(一)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学过程,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渠道,首先应改革教学过程。积极探索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讨论辩论、视频分析、情景模拟、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依托多媒体、网络、微博、微信、QQ等教学载体,巧妙、有机地将相对枯燥、零碎和非体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方式的时代感。其次,创新教学内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现实需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学生的现实关切,解答学生的当前疑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契合点,增加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可度。第三,提升教师素质。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讲授者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认真钻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人师表,以身垂范,从而提升授课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用自身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突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尊重学生主体、强化过程体验、确保活动质量

在相对开放、民主、融合的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营造相对宽松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内心需求和现实期待,合理有序地融入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在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约束力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外化于具有科学性、审美性和合理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中,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校纪,为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形式丰富、质量优良的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活动我们应有侧重地予以设计和组织,确保活动质量。班团活动中,要注重主题、形式、流程的设计;干部竞选、竞技比赛等活动中,应突出过程的民主、平等和公正,增强结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校企文化融合活动中,应凸显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交流切入点和落脚点等。只有永葆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特色,才能确保学生始终关注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实现增长知识、提升素养、培养道德、完善自我的培养目标。

(三)优化社会培育环境,净化育人环境、集聚德育资源、依托有效载体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反之则会制约和阻碍人的发展。在培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净化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向上、阳光和安全的成长环境,营造一个诚信、公正、法治、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在社会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诸如历史文化古迹、著名历史革命人物和身边先进典型,以及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良好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等。我们只要能有效地集聚这些资源,并依托有效载体,如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聆听感悟;邀请模范人物走进校园巡回演讲;加强新闻媒体正面积极的宣传报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就能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理性思辨和实践体会的融合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感动于见义勇为、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优秀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感受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氛围,最终在价值多元的现实中,通过价值观之间的比较、甄别,发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观”。

(四)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强化教育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因其在时间上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在情感上的血缘性和亲切性,在内容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而无法被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作为一个立体化的过程,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强化教育意识。通常,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教育意识越强。因此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塑造健全人格,树立良好品德。其次,更新教育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总是建立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之上的,所以家庭教育过程中若能改变“家长式作风”和“重智轻德”的思想,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导为主的理念则更容易将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等家庭美德培养成子女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道德模式和行为方式。第三,创新教育方式。如榜样式教育最能感染和教育子女,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子女最真实最直观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最能激发子女向善、自信和进步的教育方式,当子女感受到父母真诚的认可与鼓励时,他们会倍加珍惜,从而不断激发潜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完善自我的内心需求。

(五)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践行、自我评价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大学生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才能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落实在生活实践中,因此要重视自我教育。首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高职大学生应本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明确自己已有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为后续发展和进步提供真实客观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与身边道德标兵之间的差距等方式来认识自己的道德水平。其次,自我评价。客观的道德认知,会激发学生主动反思,分析差异根源,判断是非曲直,懂得约束控制,从而明确新的道德取向。再次,自我践行。当内心选择了新的更高的道德目标时,內心的强大力量将引导学生投身实践。一个人的参与度决定了他可获得和接收的信息量。高职学生在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接受历练,完善人格,实现价值,进而更深刻全面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将最终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DB/OL].新华社,2014-05-04.

[2]李一濛.家庭教育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刘雪松.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6(01).

[4]周新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5]陈甘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维度[J].发展,2012(01).

[6]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09).

猜你喜欢

途径和方法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