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

2017-01-16欧阳祥娥

东方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途径和方法调查

欧阳祥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表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途径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必须”、“够用”原则。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多数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计划的修订时,对文化课的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进行了大量削减,认为高职学生只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硬,就能一好百好。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中困难重重,出现理解力和领悟力欠缺,厌学、逃学现象普遍,心理偏差、思想问题等等;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交际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不能满足要求。

本文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入手,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打破过去长期沿袭的单一专业教育模式及部分教育工作者、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片面认识,结合我院特点,合理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改变职院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职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

2016年5-6月,本人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个别访谈、查阅教学文件等形式,对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系列调查。结果如下:

(一)我院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1、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极不平衡。

调查显示,由于高职学生进校前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对于孔子、孟子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整阅读过《论语》、《道德经》等,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也有很多水分。

2、思想上认同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信”、“孝”、“仁”、“义”、“礼”等,行为上却往往表现出相反的情形来,知与行不能很好地统一。

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朋友、与他人以及与工作等各项关系时,9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对国家、集体和工作要“忠”;100%的学生选择了对父母要“孝”;95%的学生选择了对兄弟姐妹要“仁”、“义”;分别有35%和65%的学生选择了对朋友“义”和“信”;93%的学生希望在与他人交往中能遵循一个“礼”字。由此看来,同学们是认同中国传统道德的。但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却又不难看到其中的反例。比如,同学们一致主张对父母要“孝”,但在生活中,却没有几位同学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平时也很少主动跟父母问好,更缺少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心。对于“诚信”,大家都认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都讨厌被欺骗,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论文严重抄袭现象,也有部分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恶意欠费等情形,这些明显“不诚实”行为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至于待人以“礼”,在校园中对自己的任课教师甚至班主任教师视而不见的情形却时有发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学校领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院是一所以水电为特色的高职学院,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近年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修建了图书馆、文化广场,教学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校园更加美化、香花、绿化,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院团委指导下,成立了博雅国学社、书法学会、精武协会、演讲协会、读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人文关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选修课有了一定的比例,但在数量上有待增加,质量上有待提高。

过去的一学年里,我院共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项或选修课10门,这些课程主要有《三峡文化概论》、《饮食文化与健康》、《音乐欣赏》、《书法(毛笔)》、《美术欣赏》、《中国近现代史》、《太极拳》、《剑术》等等,共计896学时,仅占理论课总学时的1.16%,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学生共1511人/门次,平均每个学生一年内仅有0.38门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这些课程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兴趣”,有的是因为“学分要求”,还有的是因为“没有其他课程可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本身感兴趣的同学外,其他大多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一般。

3、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应提高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怎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却没有认真思考过,付诸行动的就更少。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有的教师感觉到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该继续加强,投入比重应提高;有的教师认为应加强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认为这些课程对找工作“有帮助”;还有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一类课程,因为“浪费时间”。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调查所得,结合我们掌握的一些资料和我院的教育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在目前已经开设的十门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哲学、经典诵读之类的课程,也可开设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已开设的《三峡文化概论》和《土家文化赏析》等),或者是一些具有地域和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2】,如《三峡水文化》等。并且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的教学、与专业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借助社团平台,通过博雅国学社的经典诵读、读者协会的读书报告会以及演讲协会、精武协会等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心理,完善学生的人格。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把知名学者、行业专家请进校园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听国学大师讲国学,开阔学生的眼界。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领导的重视和一支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社科[2014]3号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猜你喜欢

途径和方法调查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生自控力培养之我见
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审计的途径和方法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教育硕士开展案例学习的有效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