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温度”与“锐度”

2017-03-31徐征庄严

中国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片区温度种子

徐征+庄严

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让笔者想到《论语》中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种子教师要在做好本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主动研究、不断学习,并实践于教学工作中,难道不是愉快的事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师之间开展互动研究是没有边界的,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有了这种研究意识和实践活动,不就有助于造就一个个优秀的教师,一个个优秀的团队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是一个君子,要注重个人修养,做到尊贵、有德有学,包括平常心,寻常对待身边的事和人。一言以蔽之,种子教师的研究活动,要贴近老师的心灵,打动老师的心灵,这样才能学有所获,修有所“得”。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创设的种子教师研究项目,旨在激励更多中小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并学以致用;发现教科研骨干分子,形成教科研的“种子教师”团队,带动更多教师走上教科研道路;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形成和打造优秀的教育科研

成果。

三个思考:点燃种子教师研究的“温度”

为了提高种子教师交流的便利性和提升研究活动的有效性,种子教师研究活动实行片区负责制,自研究活动开始至今,每个片区每学期都会举行相关的研究活动,笔者为西苑西北旺片区负责人。

作为片区负责人,要对所在片区的科研教师负责,针对研究活动的设计,笔者有三个思考:

第一,要凸显“成长”的主题。研究活动的设计,要围绕着如何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大主题,重点提升研究素养,种子教师研究活动要落到教师专业发展上去;

第二,要采用“体验”的方式。研究活动要考虑是否能够做到有趣、有情、有理、有用,让研究活动有温度,能够打动人,这就要种子教师在“情”上受到冲击,这种情绪体验的力量非常强大,科研的活动要有理,有高度,这样活动效果才会好;

第三,要注重团队的“互助”。要思考如何总结提炼种子教师的经验,思考哪些活动对教师成长和发展有效,给种子教师提供了阅读、写作、观课、研讨、论坛、科研讲座等课程。在组织研究活动时,可以去提炼和发现,比如,“阅读”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的成功经验有哪些,研究活动是否能给教师带来真切触动,等等。再如,研讨对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可以通过改变研讨的形式、增加研讨的时间,来增强种子教师的体验感。研讨对种子教师的触动有多大,效果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总结和

反思。

以上学期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本部进行的种子教师片区集中研究为例,活动前期笔者掌握了参会种子教师个体差异大、彼此不熟悉等情况,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提高种子教师的参与热情,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特别采用心理学上的暖场活动,带着老师们做了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大风吹”“松鼠大树”等,十多分钟的时间,就让原本寂静、彼此陌生的种子教师有了欢声笑语,彼此间有了了解和沟通,为下一步的研讨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三个问题:突显种子教师的“锐度”

种子教师的研究最重要意义在于让教师们有发现,有兴趣,有收获。尽管每次活动设计都尽力贴近教师的需求,但由于彼此的想法、需求、沟通还不充分,仍然会存在与自己的期望有落差、甚至跟讲座专家的观点产生分歧,自己的研究中的观点有可能被其他人反对,方法会被人质疑等现象……我们认为,真正的研究,并不都是以皆大欢喜的局面来收场的,但正是彼此之间思维、观点的碰撞和激荡,这些苦并快乐的,喜中夹杂着忧愁的经历,才会促进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在这几年的研究活动中,上自高等院校的领域专家,下至教学一线的学科教师,都曾在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或自己的探索总结跟其他种子教师进行过探讨交流,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消灭科研“拦路虎”

正如有的教师提到的,“我平时教学工作已经很多很重了,再让我从事科研工作,有些力不从心。”或者 “我的一线教学没问题,就是缺少坐下来反思梳理,把自己的经验提升总结,或者从一线教学教育管理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诸如此类不在少数。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就是要真正解决教师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在科研方面有所提升。以上现象的确存在,困难的确不小,但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停滞不前,满足当下,往往越是有困难和压力,越要砥砺前行,有所突破。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不绝的原动力。正如郑金洲教授曾经说过的:做教育科研并不难,难的是一直持续地做教育科研,难的是一直将教育科研明确定位为自身教育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海淀区创设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初衷

之一。

2.方法指导最重要

种子教师都是各学校精挑细选出来的“能兵强将”,科研的基础还是有的,有的教师更是硕士毕业,本身就拥有有一定的学术修养。在一次主题为“案例写作”的研究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一零一中学的袁金香、卫静老师、上地实验学校的武玉霞老师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杨姣姣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做了主题报告。三位老师的主讲内容不同,但共性是全部聚焦在“案例研究”的层面,从案例研究的结果、方法和过程角度进行分享。之后,在研讨环节,三个小组对三位老师的专题报告进行了“案例学习”的再学习。每组教师全程合作,通力配合,有人记录,有人汇报,有人标注收到的启发,有人提出具体的建议。在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时,大家在讨论中明晰了案例学习的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在彼此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加深了思考。活动临近结束,我们总结道:“大家在之前的两次活动中,一步一個脚印地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思考和探索,这是很可贵的。针对此次研究活动,我们还提出了‘主题阐释方法,帮助大家解决案例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其核心要做到四方面,即‘预设主题、遴选素材、抓住特质、融入体验。”此次研究活动的主角是种子教师,片区给种子教师搭设平台,既展示了他们在平时科研工作中的亮点和值得肯定的做法,又在研究活动中彼此碰撞交流,对案例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研究的既定

目标。

3.思维如何“提质”

正如前面所说,种子教师的研究活动并不是单纯地请专家讲,其他教师倾听、接受,这样的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种子教师的问题,帮助种子教师提升和发展。因此,从研究内容和形式,到会场座位的布置,本片区都经过精心设计,为种子教师之间、种子教师和专家之间、种子教师与自己内心的多形式对话和交流做好

准备。

“我思故我在”,没有思维活动的研究活动是枯燥乏味的。没有交流对话的研究活动是缺乏意义的,我们搭设平台,让种子教师在研究活动中能够真正发声,敢于交流、静心聆听、用心思考、深入反思、获得提升。有教师曾坦诚地指出,自己写教育叙事时,怕啰嗦、担忧语法有错误、语言不优美,更担心校领导看到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等等。面对教师的担忧和困惑,我们片区邀请的专家通过自己的叙事故事,告诉种子教师破解这些担忧的办法:关于叙事主体化的问题,可以拷问自己的内心,留下最值得回忆和反思的生活经验,将之付诸成文,抛弃阅读对象是“校长”,是“同事”的想法,敞开心扉自由写作;关于叙事简单化的问题,就是要还原故事真相,把真正的困惑和难题表现出来;关于叙事模式化的问题,就是跳出理论框架,用美的眼睛自己发现,“真实的生活一定比理论更有魅力”。

“沟通是生产力”,多种形式的沟通,让种子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更多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和科研方法深入人心,让更多一线教师愿意从事科研工作,走进种子教师项目,成为种子教师,不断壮大科研队伍。

教育科研需一颗平常心

正如笔者开篇所说,研究活动与《论语》中的三句话的关系,其实就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人与人,人与天的三种

关系。

第一,要搞好教育科研活动,种子教师首先需要与自己的内心和解。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已经十分饱满,若还要再参加科研活动,不可谓没有压力。但是,如果不能转换心态,积极主动地对待这些事情,就不可能让自己内心愉悦,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生活的关系。

第二,教育科研活动,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要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善于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能够开展教科研培训,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在开展工作的同时,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开朗乐群,带出好

团队。

第三,教育科研活动,要解决天时地利的关系。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肯定会比周边的教师多一份职责和付出。或许在辛苦付出的同时,能够得到周围同事的认可和赞许,也许勇于担当,主动奉献,周围却没有人给予肯定,甚至还会有不解和冷嘲热讽。如何面对身边的这些人和事,就需要教师练就一颗平常心,所谓“人不知而不愠”“称讥毁誉寻常有”,寻常对待这些人和事才不會影响本心,不会影响工作的心态和自己的心情,如此,就像《论语》中说的,真正的君子,安常处顺,在任何环境下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这样,不仅是做科研,做教师,做人也同样成

功了。

猜你喜欢

片区温度种子
创新又贴心
桃种子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可怜的种子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测个温度再盖被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