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酝语言创新,酿篇章文气

2017-03-31林澄芝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新语言

摘 要:教师应重视加强学生作文语言的创新,让其作文酝酿出浓郁的文气,方法主要有:强化背诵积累,丰富文化素材,为学生作文语言打足底气;指导直引化用,启动储备信息,为学生作文语言注入雅气;培养个性创新,激活知能系统,为学生作文语言展示才气。

关键词:语言 创新 酝酿 文气

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这句话用来形容文章的文气真是恰如其分。一篇文章富有浓郁的文气,就会犹如“山”因有了“玉”而生辉、“川”因有了“珠”而妩媚一样,生动迷人、引人注目。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语言的文气就是作文的空气。宋代苏辙说:“文者,气之所行。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魏文帝曹丕也说:“文以气为主。”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作文语言文气的教学,为学生作文构建更好的表达载体,让学生能写出洋溢着浓郁文气语言的好作文。那么如何使学生作文的语言酝酿出十足的文气,吸引人,并达到艺术美的享受而令人意荡神迷呢?

一、强化背诵积累,不断丰富文化素材,为学生的作文语言打足底气

中国最为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背,在读、背之中去体会语言,形成语感,进而积聚语言的底气。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这样写道:“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纵览古今,横看中外,擅长写作的人,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几百篇?他们并非背熟了去寻章摘句,而是背熟了才能融会贯通,吸收那些经典或优秀的文章里的长处而变成自己的……”

的确如此,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文人骚客,他们无不知识渊博,而在他们的著作中,哪一位不曾经历诵读于心的积累?蔡文姬作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女文学家,在青年时,她父亲蔡邕就要求她一一熟练地背诵圈定的四百多篇作品,她做到了。由于文学功底深厚,她写出了许多优美而有文气的诗篇。曾获但丁国际奖的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巴金,对于《古文观止》里的文章,他十多岁就能背得两百多篇,而且篇篇滚瓜烂熟。他于晚年很自豪地说,他能写出那么多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小说和散文,那两百多篇文章可谓功不可没啊!由此可见,要想增强学生作文语言的文气,就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记诵一些古诗文和现代文学名篇(段),让学生吸足底气。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必修模块课文中规定的背诵篇目是绝对不能有半点折扣的。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熟读成诵的佳作总是令人终生难忘。那烂熟于心的佳作久而久之会对我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久远的影响,一种境界,从而沉淀为一种文化心理,一种美感,一种心态和底气。提笔时,许多灵感、思路和素材便都会自然而然地轻巧地向我们款款走来,那些佳作中好词、美句、新意、佳境,都自觉地汇聚一块,沙沙沙地从我们的笔尖流畅地流到文稿上;对经典和优秀篇章的熟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作文素材,而且也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作文语言的文气愈来愈浓郁。

在教学中,教师尤其应该抓好落实课内名篇名句的背诵,绝不含糊。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当在课内外阅读中发现那些虽未要求背诵但的确写得有特色、值得一背的片断、篇章时,不妨多背诵一些。长期坚持,文化素材不断丰富,文化底气就会越来越足,文气自然也会越来越浓了。

二、指导学以致用,认真启动储备信息,为学生的作文语言注入雅气

作文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要想使作文语言溢出文气,就要有意识地使作文与诗文名篇名句联姻,或原原本本地引用原文,为文章增色添彩;或信手拈来,融入字句,孕育韵味;或仿用变通,机智地行走于行文之间,营造作文语言的文雅之气。

翻看历届考场优秀作文,无不文气十足,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之一,便是这些文章时常将经典诗词、名句甚至绝美的意境等等,巧妙地引用或融入到字里行间,而幻化出许多美景,直教人翻卷心怡,爱不释手。如有一篇环保题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留给明天》,作者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引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分拟五个小标题:“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孤村落日残霞”“古道西风瘦马”和“断肠人在天涯”。多么古雅别致的连缀啊!再如高考满分作文片断:个性,就是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守;就是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淡定;就是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大无畏!我,决心像他们那样,追求拥有美好的个性品格。这些诗词的引用、仿用和化用,无不让文章更加形象,更加生动,雅气飞扬。

引用化用不仅可运用于文段之中,亦可作用于作文标题。朗朗上口的诗赋,喜闻乐见的影视流行语,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歌曲民謠……祖国灿烂的文化文学宝库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和资源。只要善于旧瓶装新酒,将其信手拈来,或直引或化用,便能拟出闪亮的作文题目。如2015年的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境由心生》,就是化用佛教经典《无常经》中的“相由心生”一词。再如2015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则直接引用《大学》中的原文。无论是江苏还是湖南的考生的这些引用或化用,都非常凝练贴切,蕴涵文味,雅气勃发,常常能令人耳目一新,或启人思索,或叫人顿悟哲理。

三、培养个性创新,主动激活知能系统,为学生作文语言展示才气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教育教学从来都不是故步自封而应是与时俱进的,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言是作文的载体,文章语言的清新优美,生动流畅,雅致脱俗,具有灵气,是成就一篇赏心悦目的美文的重要因素。可见,教师只有培养学生自觉而主动地将自已的智慧和能力的系统功能激活,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才气,进行作文语言的个性创新,才能从更高层次上让学生写出鲜活而富有文气的作文来。

(一)巧用各种句式创新

富有创新意识的句式,富有韵味,能给人充满才气之感,更能吸引眼球,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成为作文高分的亮点之一。

1.以骈散句式创新。骈散句式,有长有短,有整有散,交替使用,用语灵活,变化多姿,特别能显示才气,透露美感。如:“早晨,轻风吹拂着岸边的柳枝。”改句:“清晨,河岸,和风,杨柳依依。”改句用词更加简洁,意境更加柔美,效果更加醒目。再如:“那天秋高气爽,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往西湖公园。”这样的开头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常见,也很平庸。但如果把这句改成:“天,蓝蓝的;风,柔柔的;太阳,暖暖的。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往玄武湖公园。”这样长句变短句,长短有致,整散并用,文味十足,效果自然不同。

2.以判断句式创新。判断句式的创新,一般以比喻句式出现为最佳,如再能构成排比,则可谓上作了。它的好处就是能让人体会丰富的想象,品味美好的韵味。如标题《这也是一种幸福》《善良,为人之道》,如文段:“圆以融,乃中庸之精义也。”(福建考生《谁是英雄》)再如:“思念,是李白杯中的明月,是杜甫新停的浊酒;思念,是苏东坡枕边的幽梦,是温庭筠玲珑的红豆……”(学生习作)

3.以名言句式创新。采用格言式,能给我们一种精警睿智,思维辨证严密的才气,在作文中引用格言固然重要,自创格言更是可贵。如:“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福建考生《执子与通子》)又如:“藤蔓纠结,无须在意。”(2015年山东考生)“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学生习作)

(二)巧用修辞创新

一篇文章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能变得灵动起来,富有文学性,更具可读性,能于句读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文学才气。

1.对偶创新。对偶的句子,句式整齐,简洁凝炼,节奏感强,音律优美,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是听觉的盛宴,使人顿生愉悦之感,这就是作文语言显示灵气的美好效果。

(1)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高考生优秀作文)

(2)烟叶绿,日子红,烟农梦里露笑容;烟叶黄,日子旺,烟农生活胜花香……(学生获奖征文《烟农的日子》)

2.排比创新。有些文章需要气势,排比就有此功能。它不但能加强语气,还能加深感情。倘若用来说理,则能使思路更加严密,论证更加透彻,是展现作者才气的绝佳途经。运用排比,抒情可淋漓尽致,诉尽衷肠,如:“那里的土是馨香的,那里的水是清柔的,那里的云是飘逸的,那里的风是神韵的,那里的雨是深情的……”(学生获奖征文《哦,故乡》)而议论则能步步紧逼、酣畅痛快,特别是演讲类,如初中课本中的《最后一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等。

3.比喻创新。比喻的运用,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将语言生动化形象化的表达能力。写文章越善于运用比喻,就越善于化抽象为具体,越善于将情理表述得深入浅出,也就越能显示出作者的才华和才气。用比喻来描画人或物,人或物的特征就能具体而突出,给人深刻印象;用比喻阐明事理,能使深奥的事理变得通俗易懂。比喻用得好,能使文章如行云似流水,如湖面轻风拂,撩动粼粼波光,生机安然而文气灵动。

(3)微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晨光,从树冠撒落,垂下丝丝金线;岁月,从前额滑过,刻下道道沟壑,深深浅浅……(福建考生《张扬与内敛》)

4.比拟创新。拟人也好,拟物也罢,好好运用都能更准确而生动地表情达意,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栩栩如生,自然会让人倍感亲切:而将人类当作另类物种来描绘,不是更有自然之趣吗?而且如此互通,善者愈善,美者愈美,爱者愈爱,反之亦然。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得以强化,可谓文气使然,效果倍增。如朱自清的《春》便是明证:

(4)当春天悄悄地来到人间,城市也换上新装,嫩绿的柳芽,嫩黄的迎春,释放出她们积蓄一冬的力量;诉说着她们对春的渴盼。你看她伸展开腰身,招展起手臂,似乎笑着、喊着,向人们报告春的来临。

当然,入文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像通感、反语、对比、夸张、借代、用典等就会经常出现在文章中。无论何种修辞,只要做到恰到好处,往往都能为文章争来不少文气。

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灵活,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才能透露于字里行间,引发读者的联想、想像,使其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美妙境界。如此,才能将抽象具体化,将枯燥生动化,将腐朽神奇化。这需要经常的勤读多练,作者才会在素材和思维的积累与磨合中渐渐地将才气融于作文而使之灵韵而飞动。

(三)力求含蓄蕴藉创新

作文时,不管写记叙文、小说、散文、还是杂文,富有哲理蕴味的语言都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都是理性思考的体现,均有感染力,都能给人一些启示、一些经验、一些哲理。富有才气的语言,会使文章不仅词句优美,内涵丰厚,而且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收获人生的教益。如:

(5)经过长时的沉淀,再混浊的河水,也会变得清净透彻;经受不断的打磨,再粗糙的顽石,也会变得光滑圆润;再愚钝的常人,经历坚定的努力,也会变得优秀出色……

(6)请牢记: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

这类句子或比兴排比,或比喻对比,无不形象生动形象,含蓄优美,兼具文趣理趣,读之如食甘饴。

重视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语言,提升文章文气的方法很多。无论是强调积累储蓄,培养语感,打足底气;还是指导遣词造句,训练灵感,孕育雅气;抑或是激发个性潜质,培养文感,展示才气。它们都离不开“五多”,即多讀,多记,多思,多仿,多写。当然,各种方法之间也并非相互分离,完全可以融会贯通,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妙就妙在能够“活”用,而“活用”要讲究一个“度”,不能乱用滥用,否则便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而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才能悟道。

可见,要真正解决作文语言文气的问题,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不断地积累、体悟、探索、强化、总结。这样,一定会于历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大境界”后,酝酿出富有浓郁文学气息的考场佳作!

参考文献:

[1]林慶昭.作文名句名言解析[M].好的文化出版社,2008.

[2]陈玉驹.写出文章的“气”[J].中学语文教学,2004,(4).

[3]周远喜.作文语言增色宝典[J].中学生读写(初中),2005,(02).

[4]侯燕作文语言的创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3).

[5]汪平.文采飞扬百媚生——作文语言创新技巧摭谈[J].写作,2012,(2).

[6]温惠群.作文语言创新点之一——修辞美[J].大江周刊论坛,2013,(5).

[7]张超.如何使作文语言富有文采[J].语文世界(高中版),2014,(11).

(林澄芝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 354000)

猜你喜欢

创新语言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