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实现自我
2017-03-31王玉辉
王玉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随着学校新课程不断向纵深推进,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为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平台,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开展校本课程。学校已经打造了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如思品学科李洋老师开设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属于特色校本课程;物理学科李威老师开设的“物理数字课堂”,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有突破之处;语文学科李胜男老师开设的“课本剧”,地理张素芳老师开设的“地理模型制作”,英语学科刘杨老师开设的“英语动画配音”,都是基于学校“三品”育人目标和学情,基于国家课程又高于课标要求的国家课程的拓展;生物学科赵辉老师开设的“植物栽培与微景观”,是与美术学科赵敬老师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学生既学习到了生物学知识,又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提升了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梳理总结,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发挥教师的興趣特长,搭建教师开发课程的平台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学校要成为教师攀登向上的脚手架、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引力场、教师脱颖而出的孵化器。让教师不断收获,有成就感和存在感,进而提升自身价值,就要给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的校本课程是由教师自我开发、自主申报的,体现了教师的自主性。在申报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分析和挖掘了自身的特长资源,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与学科特点紧密结合,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及综合素养紧密结合,生成了一批鲜活、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如新生入学的引桥课程、快板艺术、心理成长、火绘葫芦等都完美地挖掘了教师的自身优势。此外,纤手剪纸、地理模型制作等课程都是教师们主动开发或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的。
2. 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中共同成长
在“三品”办学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传统和优良的教风。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已有优势,让教师团队发挥作用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将具有相同爱好和特长的教师组合在一起,组成课程建设开发研究团队,互相弥补和协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语文课本剧、英语歌曲演唱、英语同声配音、武术等都是团队成员共同上的团队组合课。物理实验小制作、植物栽培及标本制作也是团队共同上课。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