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晋祠古庙会的形成与发展

2017-03-31王金花张征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晋祠民俗文化

王金花+张征

摘要:晋祠地处太原境内,历史上的太原则是李唐王朝起兵发迹的地方。这里曾作为北齐、北汉的国都,隋、唐时期的陪都名重一时。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军事要地、文化发达、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特殊诸多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地方民族特征、独特的的民俗文化状况。

关键词:晋祠;经济繁荣;民俗文化

庙会的最初定义是由于祭神而形成的集会,这种集会一般都设在寺庙附近,而且交通便利,离村落、村镇较近。会期是由寺庙的节日和其它起因而定。由于祭祀的需要,商业便在人流集中活动的地方日益繁荣起来,逐渐成为贸易、物质交流重要方式和场所。人民习惯称参与这种活动为“赶庙会”、“逛庙会”。追古抚今,晋祠古庙会最初和祭祀神龛庙宇有着密切的联系。

晋祠是祭祀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最初是以祖先崇拜、山川景物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祭祀场所,同时也是“三教合一”的典型地区。唐建有奉圣寺、宋建圣母殿、金建献殿、元建景清门、明建有水母楼、台骀庙、王琼祠、清建关帝祠、昊天神祠、三圣祠、文昌宫、晋水七贤祠、老君庙、苗裔堂、公输子祠等,这些诸神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人们的在祭典诸神的过程中,得到了期盼、寄托、慰籍和报应,所以晋祠各种祭祀诸神的集会一年到头连接不断。各种庙会期间,由于祭祀的需要,商业便在这一地带繁荣起来,逐渐成为了贸易、物资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祭祀与庙会的民俗。

生活繁衍在晋水源头的劳动人民,长期依赖于晋水和晋水之间的自然环境,使之有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宋代修筑的灌溉网使更多的人得到了晋水的实惠,于是单纯对叔虞的祭祀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晋水感情的寄托,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对自然之神的崇拜。

晋祠是晋水的源头,那昼夜滚滚不息的晋水,灌溉着附近万里良田,造福一方百姓。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年代,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往往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神圣母一起来祭祀。人们开始纪念唐叔虞的母亲,把她当作圣母,同时也当作养育人们的晋源水神。圣母邑姜由人变成神,主要是祷雨有应,当时的封号为“广惠显灵昭济沛泽敷化圣母”。到了明代,人们对水神的祭祀更加隆重,于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圣母殿的南侧增建了水母楼,作为水母之神来供奉。清代考据学家阎若璩通过对宋宣和五年(1123)撰写的姜仲谦《晋祠谢雨文》碑考证,确立了圣母的真实身份,并将圣母和水母区分开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人们举行的祭祀活动,地方人称之为“难老河会”,成为对晋祠水神的专祈。

农历六月十五,是祭祀水母的庙会。据刘大鹏《晋祠志》记载:“水母晋源水神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属阴,故饰水神为妇人形。称水母,以水润物,如母之养子耳。”晋祠乃至晋阳地区的万顷良田,均由难老泉之水灌溉,人们感其恩德,视水母为晋水之神而崇拜,民间有“抽鞭饮水,柳氏坐瓮”传说,水母神既柳氏。六月十五祭祀水母的活动是非常隆重的,水镜台上各地民间戏班子相继登台演出,献殿上摆满了晋祠村民敬献的猪、羊等祭祀用的贡品;水母楼、献殿、水镜台均贴对联。天未明即开始上香,鸣钟击鼓,鞭炮隆隆,祠内有民乐队演唱、祠外有锣鼓队演奏,场面隆重、热闹。难老河会是晋祠庙会之一,祭祀长达一个多世纪,从未中断。

如今晋祠最隆重、最传统的庙会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二,是祭祀圣母邑姜的,其形成有着特殊的原因。

历史上的晋祠地区,百姓每年七月都要举行祭祀圣母的活动,以答谢水神的恩惠。尤其是在每逢天旱无雨,百姓就自发的组织祈雨活动,以求圣母邑姜恩降甘雨,保佑一年的收成。凡参加祈雨活动的人们,头上带着用柳树条编织的帽子,手里拿着柳树枝。为何要用柳树枝呢?据说,柳树枝是观音菩萨用来賜洒神水的灵物。当时浩浩荡荡的“祈雨”队伍红红火火,好不威风。走在前面的是四个壮汉,抬着圣母的塑像,靠塑像右边的是人们推选出来的、镇上最有威望的老人。只见他手擎铜锣,不紧不慢地敲着:“---哐--哐--”,敲数下,就放开嗓门大声吆喝:“老天啊--早下大雨!”祈雨的人们就跟着呼应“阿弥陀佛!”就这样,人们边走边吆喝,一遍又一遍在重复。他们走街串巷,最后回到了圣母殿,这时祈雨的人们齐刷刷地跪在圣母面前磕头,许愿祈祷。由于每次祈雨灵验,祭祀活动往往长达十天之多。晋祠附近县城,如榆次、太谷、交城、文水以至更远地区的百姓,不顾路程遥远都赶来祈雨许愿。

据记载,在晋祠古庙会的十几天中,地方人都有不成文的活动安排:农历七月初三,人们在圣母殿前沐浴司斋祭祀圣母;初四日,晋源地区百姓各执鼓、乐、伞及抬阁数十种,接着又抬“栖神之楼”迎接圣母像到晋源的龙王庙;初五日,畅游晋源城内外,一直到深夜“抬阁张灯,始散而归”;初十日,又恭迎圣母到古城营九龙庙祭祀、演戏、赛会;十四日,人门在锣鼓声中把圣母送回晋祠圣母殿。古庙会期间,晋祠地区人山人海,场面非凡;商业店铺从晋祠到晋源一带的村庄连绵数十里。同时还有一定规模的文艺活动,民间艺人的表演,有舞拳弄棒的、有买艺的、有变戏法的、说书、唱曲的,还有蛇展、花展、鱼展。庙会上的土特产是热门货,有农具、家具、日用杂品。随着历史的推移、时间的更替,这样年复一年,逐渐就形成了晋祠的古老庙会。

物转星移,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晋祠古庙会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二前后,祭祀的规模、声势和影响,是祠内其它庙会无法比拟的。人们把上供的祭祀品猪、羊、面馍、面鱼、衣服、鲜花、香蜡烛等一同摆在献殿内,烧香谟拜,酬神祈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戒时鼓炮齐鸣场面规模宏大。

晋祠七月初二庙会,如果从北宋年间算起,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晋祠古庙会的形成和长期存在,自然依托于晋祠历史人物、建筑庙宇荟萃、山水园林自然风光和自身的巨大的吸附力、影响力;同时也得益于这里人烟密集、农商发展,交通便利的自然环境。其适应了人们对宗教信仰和经济、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晋祠古老文化的辐射和外延。

猜你喜欢

晋祠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晋祠周柏
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女性形象研究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山西古戏台掠影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