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二十四节气

2017-03-31郭兆岩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规划养老

郭兆岩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加速了老龄化问题,引发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较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加大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将其纳入到城市重点规划项目中来,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本文对老龄化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城市规划背景下,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老龄化;养老;社区环境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一个国家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的延续。申遗的成功是对中华文明智慧和科技结晶的肯定,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24节气,首先二十四节气是如何确定的呢?我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开始制定“节气”,经过两千多年的完善,于秦汉时期确立了“二十四节气”。距今约四千年的夏朝,人们从祭祀活动时土圭(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构造简单,把杆子直立在地上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的应用中发现了太阳阴影长度的变化规律。春秋时代人们开始使用圭表测量日影。“圭”即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表”则是直立于平地上的用来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用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就会显现出“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这也是后来“光阴”一词的来历。在长期的观测中,人们确定了一年中正午杆影最长的一天,同时也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为冬至,“至”就是最的意思,指昼最短。而正午杆影最短的一天、也是白昼最长的一天为夏至,依据连续两次日影最长和最短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可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大约是366天。同时春分和秋分也由此确定下来。春分和秋分是日影在最长和最短之间的平分点,是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的一天,所谓“分”指的也就是平分的意思。这四个节气恰好将一年分为四个基本相等的时段。然后将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分为24小段,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将四季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天气现象、物候现象以及农事变化与这些节点对应起来。于是就产生了二十四个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24节气在非遗的属类中属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每个节气的命名都蕴含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寒来暑往的季节变换、变幻莫测的温度变化、降水量不同和感应时节而生的物候及劳作。下面我们来谈谈24节气的分类

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寒来暑往中的四季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者,始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是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一年四季的时节在开始时就“立”好了,接下来就期盼着最好的春夏秋冬到来。于是祖先还从天文的角度划分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意指平分了昼夜,“至”则是极的意思,这是四季中最典型的气候,春分百花生、夏至白昼长、秋分黄叶天、冬至雪临门,两个简单的汉字,写出了四季最诗意的分界点。但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所以四季起始的时问和长短各地也不完全一样。

有冷暖气温变换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24节气中,形容温度的节气只在夏季以后出现。“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一年中炎热的开始,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是唯一一个在秋天仍与“暑气”相关的节气,“处”是终结的意思,这分明指的是秋老虎,它预兆着这一年的热即将被季风吹走。小寒是一年中气候寒冷的开始,大寒则是这一年最冷的时候。

有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其中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的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春天开始下雨,是因为从冬天复苏而来的生命需要雨水的滋养。雨水时节,冬雪融化,我们开始告别冷冬,雪化为雨,淅淅沥沥地开始了在春天的序幕。谷雨则是一年中降雨最充沛的时候,它促进着谷物茁壮成长。到了夏季,我们不再看到与降水相关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热和麦稻蓬勃生长的物候。秋天来临,早晚温差变大,空气中的水分凝结,露凝而白为白露;寒露在秋分后,此时露水已寒,直至天气渐冷,河边的萤草开始出现白色的霜,称为霜降。而冬天带来的雪是吉祥的预兆,小雪是开始下雪的时节,大雪则指雪量增多,银装素裹,俗语道“大雪小雪又一年”,冰天雪地的季节里蕴藏了来年的希望。

有遵循时节的物候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清明意指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小满是指麦类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民间曾有谚语:小满小满,麦粒渐满。芒种则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抢收十分紧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聪明的中国人用“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便于记忆,聪明的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诗歌,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比如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今天也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比如清明、冬至等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它是对四季变化规律的总结,是关于时间的文化,它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几千年来对推动我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老龄化城市规划养老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