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

2017-03-30王平

关键词:居民消费信用消费

王平

(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

王平

(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在出口和投资严重受阻的背景下,以消费金融发展促进居民消费提升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路径之一。现阶段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不断克服制约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文化观念、信用评价制度、消费者信用意识、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制约,从消费金融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建设、消费便利性等方面入手加以改进和完善。唯有如此,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国家,消费金融将成为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契合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消费金融;居民消费;制约因素;前景展望

一、消费金融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提升的背景解读

(一)出口和投资严重受阻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与中国多年来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叠加,导致我国企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在出口和投资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显得格外迫切[1]。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另外,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加上我国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资源制约加强,我国出口面临发达国家“下压”和发展中国家“上挤”的双重压力。

(二)居民消费提升空间很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费对 GDP的贡献率达到了66.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对GDP的贡献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特别是在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熄火的情况下,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内需提振尤其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结构转型和减轻经济波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方面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一方面却频频看到中国消费大军在国际上大手笔的抢购潮,这说明我们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改变供给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将一些国际消费拉回国内是存在巨大潜力的。这种改善对企业、消费者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对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也至关重要。而消费需求的满足,既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又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提升了幸福度。

(三)消费金融需求广阔

我国经济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劳动者工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导致居民整体消费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居民收入差距大也成为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背景下,高收入者虽然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但增加消费的意愿较低,而低收入者虽然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但受到消费能力的制约。在当下以中低收入者为主体的背景下,消费潜力的释放主要靠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来提升。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消费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流动性的约束,消费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决定了消费金融具有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消费金融的需求会越来越广泛[3]。

二、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消费金融起步较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迁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吹响,拉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幕,标志着我国的全面改革开放的启动。这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抉择。与我国改革开放相适应,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开始提速。消费金融作为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断地孕育成长。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消费金融还没有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也鲜见提及“消费金融”这一专业词汇。仅仅有个别商业银行从事一些类似于消费金融的贷款,但信贷产品种类极少、规模非常小、借贷限制条件多,尚没有形成一定的风尚和规模。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较大,尤其是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更加重视,这一年因此也成为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转折之年[4]。此后,一批与消费有关的制度和政策相继颁布,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等,这为消费信贷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但消费信贷产品仍然以银行提供为主。2009年,银监会公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这是我国消费金融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专业化的消费金融公司的组建已经破冰。首批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分别设立了四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试点。2013年9月,银监会修订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将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范围扩大到沈阳、南京、杭州、合肥、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等10个城市,允许每个城市可设立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2015,国务院提出“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将发展消费金融界定为支持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

(二)现阶段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1.消费金融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结构单一。消费金融目前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消费金融在全国试点的扩大,其规模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过程[5]。单就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来看,2007—2015年规模增长了近6倍。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4.6亿张,2014年信用卡全年交易总额为15.2万亿元,其发展之迅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国消费金融主要由银行提供这一单一渠道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且消费贷款主要为以银行提供的房地产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为主的形式也没有根本改变,有限的资金融通渠道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信贷需要。

2.消费金融产品逐渐丰富,但仍然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早期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为消费贷款。随着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的发放,这两种消费贷款成为主要的消费金融产品[6]。近年来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以及助学贷款、电商平台的分期付款业务等一批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消费金融服务,但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尚有巨大需求市场的医疗、教育、旅游、装修等消费金融产品没有很好地被开发出来,且各金融机构的产品大都雷同。即便个别金融机构进行了金融产品的创新,但随即进行的同质化竞争削弱了服务的差异性,无法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的需要[7]。

3.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市场环境仍需改善。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着力点,消费已经扛起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大旗,政府也对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从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到2013年的修订,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已经大范围提速。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以后,消费需求扩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之相适应,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央行、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政策利好不断释放为消费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用评价体系、纠纷调解机制、消费信贷法律法规等还不健全,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完全释放。

(三)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1.居民“量入为出”消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求“节俭意识”,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历史、过往的经济基础有关。这种习惯造成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倾向,对消费金融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弘扬中国人吃苦耐劳、不刻意追求奢靡生活、丰年为灾年积累的自保意识。同时,在不搞铺张浪费的基础上,要提倡合理的消费,提倡改善生活水平的健康的、积极的消费理念。对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层次的正常消费,不应视为一种浪费,而应该看成是居民正常消费欲望的满足,这种消费文化的调适有利于现代消费社会的建成。当然,这个过程的完成尚需时日,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2.不健全的信用评价制度。消费金融发展的主体是小额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而小额消费信贷一般是无担保的信用消费,这对社会的信用评价制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总体来看,我国的信用评价制度还不太成熟,尚没有形成健全的系统信用评价机制。这为消费金融机构获取所需的客户信用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推高了消费金融贷款的信息成本、违约损失成本。信息的不对称助长了一批恶意贷款、恶意透支行为的发生,加大了金融机构发放消费金融产品的风险,其后果就是强化了它们“谨慎性”的业务思维模式,减少了正常的金融贷款投放。因此,我们期望借助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东风,将我国信用评价制度完善并推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淡薄的消费者信用意识。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尚在不断完善之中,消费者的信用意识也有赖于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建立起来。整体来看,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消费者良好的信用意识也没有完全建立。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大了消费金融产品提供者的风险,增加了消费金融发展的困难。因此,要不断推进消费者信用意识的培养,让消费者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靠信用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理念,让消费者如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信用评级。这对我国市场文化的形成、市场经济理念的培养、信息的公开公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政府、全体公民及各消费金融参与方的共同努力来推进和维护,这当然也是建立我国信用社会的基础。

4.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消费理论,当期消费受到消费者预期收入的影响,是对其一生收入的平滑。消费者要敢于通过消费信贷进行消费,其前提条件是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和保障充满信心,愿意用预期收入完成现期消费。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层次比较低,这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造成一定的影响。消费者可能会由于对未来没有十足的信心,对未来的预期收入没有充分的把握而放弃选择信用消费,这是我国消费金融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障碍和制约因素。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社会保障给予消费者更充分的信心。只有对未来充满乐观,消费者才会选择更多的现期消费,消费的增加又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和收入增加,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发展的改进路径与建议

(一)全方位完善消费金融体系建设

消费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各模块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消费金融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体系、信用保障体系、个人征信体系、信用监管体系、消费金融产品体系等。完善消费金融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促进消费金融的参与各方能够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再次要建立多层次的消费金融产品体系,丰富交易市场的产品种类;最后要建立健全消费纠纷的调解机制,增强消费金融发展中的纠纷处理能力。

(二)建立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

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的支撑。我们应该在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同时,给予消费金融参与各方更大的发展和选择权。让各方在维护法律和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百花齐放,大胆创新。消费金融机构应该成为自主创新和探索的主体,应该跳出目前以房地产和汽车消费信贷为主的“守成式”发展思维,将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旅游、卫生保健等相关消费产品开发出来,并不断提升服务内涵、技术标准,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国家层面讲,要鼓励专业性的小额消费信贷公司的发展,给予其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一批创新意识强,业务技能精的小额信贷公司的成长。

(三)不断增强金融产品消费的便利性

消费是千千万万居民每天都绕不开的话题,便利性是消费者对消费金融最起码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完善金融系统的结算体系,加快消费信贷的审批速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好形势,使消费信贷成为信息技术便利化的典范。通过金融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消费金融贷款、信用卡、个人信用系统等成为方便传递和便利交易的系统。不断加快电子化信息传递的流程,形成信息完善、互联互通的消费信息统计平台,为各方获得充分的信息提供保障。

(四)培育普惠性消费金融公司

普惠性消费金融公司是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主体。我们应加大对小额消费金融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培育更多的提供日常消费金融的金融公司。在宽松的市场氛围中增大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充分降低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更多的普惠性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将为消费金融市场的细分,为专业化、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的涌现打下基础,从而丰富消费金融的市场内涵。

四、消费金融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提升的前景展望

(一)消费金融成为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提升居民的现期收入、增强居民的现金流动性来促进消费的提升,也是居民跨期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式。消费金融为居民消费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虽然我国居民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对保守的消费观念,但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却在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自己的消费观念,信用消费也成了年轻一代的重要选择。随着新生代居民逐渐成长为消费市场的主流,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消费金融促进消费水平也成为了消费者的必然选择。

(二)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消费金融促进消费的重要媒介

当期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在消费方面,新型城镇化的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步伐的加快将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预期产生积极影响;完善的、智慧的城市设施,充分的信息流将对居民的消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产品升级和消费品供给结构转变将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区域的不断协调发展将对欠发达地区消费潜力的释放产生影响。截止2014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4 916万人,城镇化率为54.77%,与1978年的17.92%相比,城镇化率增长了3倍。 根据美国城市学家Northam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为加速发展阶段。联合国报告认为,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可见,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推进阶段。社会学认为城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由传统的乡村生活向现代的城市生活的转变,而消费金融的实现需要城市这种生活方式的支撑。城镇生活的便捷、高效,产品供给的极大丰富以及城镇先进的消费理念,均有利于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成为消费金融的主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渗透逐步增强,这对传统金融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在网络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其中包括支付的方式、消费的场景等。用户对于通过网络体验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作为一种手段,互联网本身也将提升服务效率,拓宽企业的服务能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面进入消费金融领域是信息化程度加深的重要表现,互联网将对现有的消费金融体系产生正向的刺激作用。用户的教育和使用习惯的培养、在产品和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均需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1]刘丹.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27-32,43.

[2]张杰.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展望与策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5(7):109-112.

[3]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97-101.

[4]张学江,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35-43.

[5]王江,廖理,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0(S1):5-29.

[6]刘锐.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2013(1):38-42.

[7]王平,王琴梅.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的效应机理与实证[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67-76.

责任编辑:吴 强

Constraints and Solution Means of Consumer Finance Promoting Consumption

WANG 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port and investment being seriously hindered in our country,the consumer finance promoting the people’s consump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ath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consumer finance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now,but it has a great space for further developing.We need to continuously overcome the constraints of consumer finance,credit evaluation system,consciousness of consumer credit,and the social security.And it can be improved from the perfecting consumer finance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environment,and the convenience of consumption.Only in this way,Chinese consumer finance will play a bigg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umption,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stage of speeding up urbanization,and the consumer finan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consumer finance;resident’s consumption;constrained factors,prospects of future.

F126.1

A

1673-8004(2017)01-0109-05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1.020

2016-06-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调适研究”(13XMZ030)。

王平(1977— ),男,回族,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镇化与消费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信用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40年消费流变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