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重庆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路

2017-03-30吴晓春

关键词:重庆人才能力

左 益,吴晓春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论重庆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路

左 益,吴晓春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重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庆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核心理念、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重心、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培养手段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以有利于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多元化人才。

重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等都对重庆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的精神,针对当前重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理念、类型、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从顶层对重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思路进行系统化设计,才能推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案的实施,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人才培养核心理念:以生为本的理念,推进个性化培养

人才培养理念作为一种观念存在,可以渗透到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方方面面,它是建构人才培养方式的理论基础,为人才培养方式的建构指明方向、提供指导。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是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重庆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养成。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它包括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1]。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是积极、能动的认识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自主的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展其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使其拥有独立自主的自觉意识、强烈的进取心、自主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具备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为达成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贯彻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重庆高校必须摒弃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主体间性模式重新诠释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主体间性模式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主体间的自由交往、和谐共存。它以师生是平等交流的主体为前提,双方致力于理解和共识。教学中教师不是单一的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具有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条件,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空间。

(二)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以生为本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和重要体现。教育学中所探讨的“个性”是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集中体现[2]。个性化的培养是指依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定制教育目标、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制定管理制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在理想、信念、兴趣、动机、气质、性格、能力、自信心等个性特质上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个性发展方向,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而言,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性,独特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每一个学生区别于他人的根本标志。注重独特性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要“扬长避短”,通过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努力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实现人才最优化发展。第二,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个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实现自我完善的前提。第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大学对于学生成才而言主要是创新层次的教育,而创造性是学生个性的集中表现,高校人才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施创造性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第四,注重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性,实现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3]。为此,重庆高校必须改进专业设置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制度和管理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类型: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多元化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是重庆高校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趋同化或者单一性意味着同一性、一致性、区分度小,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类型单一,即不同层次的大学、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类型具有相似性。人才培养类型的趋同化既阻碍了高校优势的发挥,致使高校缺乏特色,也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展现,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重庆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类型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向,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多元化人才。

(一)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的多元性

重庆高校应着眼于适应和驾驭未来,围绕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等多样性人才。学术型人才又称理论性人才,是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探索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等学术性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突出,体现了大学以探索学术前沿和追求知识真理为目的的认识论哲学基础。应用型人才是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致力于将学术型人才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工作原理或工程原理,服务于社会的人才[4]。应用型人才兼具学术型和职业性的特征,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更注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相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更注重理论教育,更强调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科学的研究能力[5]。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将工作原理或工程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践,并能从事和处理具体社会实践或工作实践中的技术问题的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技术创新,更强调技术研究能力、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复合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复合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是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思维辐射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其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壁垒,将不同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融会贯通。

(二)同一所高校内部人才培养类型的多元性

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的多元性,不仅体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性,还体现为同一所高校内部人才培养类型的多元性。重庆高校要打破单一依据学校层次和类型确定人才培养类型的传统思维,比如,研究型大学单纯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只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校必须结合各自的办学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尤其是学科、专业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确立人才培养类型,突出特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三、人才培养重心: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

重庆高校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养的学生知识和学科视野窄、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能力和创新意识欠缺,使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高校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因此,必须实现人才培养重心由重知识到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转移。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否定知识的作用,而是还原知识在人才培养中恰如其分的定位和作用,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即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核心,三者不可偏废,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重庆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是个体将外在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内化而成的自身的基本品质。综合素质与学生成才有何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绩效评价来衡量,传统的观点认为智力因素对于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非常重要,但McClelland、Barrett、Neisser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与个体工作绩效的关系非常微弱。Spencer、Jansen的研究发现素质的构成要素与个体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内在驱动关系[6]。因此,综合素质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高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重庆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和人文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重庆市许多高校更重视知识的传授,并且较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而不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归纳知识,注重死记硬背,而不是灵活运用知识,忽略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发展后劲不足,实践操作能力差。因此,必须改革重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坚持能力为重,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根据重庆高校和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重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早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理念,具备学习研究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根本,因而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其次,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毕竟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重庆是我国的工业重镇,基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为产业注入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最后,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重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建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人才培养途径:开放、合作

高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开放性是系统生存的重要法则,换言之,高校决不能关起门来办学,高校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封闭的、孤芳自赏的、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之大学注定会被社会淘汰,高校必须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并将之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系统。因此,重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要根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和争创“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要求,统筹规划,实现由封闭、孤立到开放、合作的转向,通过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院系合作等多种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接地气、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轨,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是通过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地合作等途径,采用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交融,在共享科研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培养人才。重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企业、面向行业,随着重庆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各高校正在努力推动和探索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的途径,但总的来讲,校企、校地合作还很不够。因此,重庆高校在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建立与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通过将重点实验室设置在高校、投入教育资金、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建立科研创新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等方式构建多边合作体系。当前重庆高校应该在现有2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的建设工作,探索各个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延伸建立更多的协同创新工作室、协同创新工作团队,夯实产学研结合的坚实基础,建立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国际协同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技术孵化、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加快高校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重庆高校产学研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二)院系合作培养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的封闭性还表现为高校内部各院系之间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这本身就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伴随着学科的高度综合,大量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兴起,原有学科的界限不断弱化,加之社会发展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单依靠一门学科或一种技术难以解决。在此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共识,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弱化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课程和师资资源。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开放性还要求高校之间寻求突破,打破院系的界限,通过两个或多个院系的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院系合作培养人才这种途径尤其适用于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基础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既能有效降低教育成本,又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校际合作培养人才

尽管重庆各高校都在举全校之力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但一所学校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校际合作培养人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促进校际间教育资源、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共享、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共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优质平台。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校际合作培养人才这种途径既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还促进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共享以及人才的流动。目前,重庆多数高校的校际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局限于人才培养交流会或聘请其他院校的教授到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没有形成深入、系统的合作模式。因此,加大与东部高水平大学合作力度,探索建立校际网络联盟、分享师资、互认学分等多途径、多形式的校际合作模式,真正发挥校际合作培养人才的作用是当前重庆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国际合作培养人才

在知识、科技、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拔尖创新人才应是具有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国际合作培养人才,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顺应国际潮流,重庆高校应通过聘任国外专家教授到校办讲座或任教、公派教师出国进修、加强科研交流与合作、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或互换交换生、双联学位等方式,扩展国际交流渠道,建立高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利用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五、人才培养手段:教育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推动着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依托信息化教育环境,高校人才培养手段由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课堂和教材)转变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网络课程、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微课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涌现。这些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颠覆了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地位,成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这些新型学习模式依托大规模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都可利用网络自主地学习和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共享,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因此,重庆高校必须贯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精神,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创新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工作模式,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的步伐。高度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手段和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促进作用。

[1]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80-87.

[2]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6.

[3]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4:27-28.

[4]李立国.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分类体系[J].山东高等教育,2014(8):11-22.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6]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36.

责任编辑:吴 强

A Discussion on the Tack of Transforming the Mod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ongqing

ZUO Yi,WU Xiaochun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Shapingba Chongqing 401331,China)

With the adv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greater demands are being placed on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present cultivation mod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must transform the core belief of talents cultivation,the type and focus of talents training as well as the channels and means of talents fostering.I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and cultivate diversified talents,namely the academic,professional,compound as well as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ho meet the dema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ongqing;the mode of talents cultivation;transformation

G640

A

1673-8004(2017)01-0091-05

=91,ebook=97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1.017

2016-11-2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教育改革与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研究”(2014ZDJY21)。

左益(1964— ),男,重庆垫江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吴晓春(1970— ),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重庆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重庆客APP
人才云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