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研究

2017-03-30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互联网+

张 岩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研究

张 岩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融合。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匿名性、泛娱乐化、即时性、共享化、互动性等特质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带来的挑战的研究,从制度、文化、教育方式方法改革创新方面分析,探析“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优化的路径选择,推进新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高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生态

近年来,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实现突破性进展,人类社会以迅猛的速度进入到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化、即时性、互动化、协同化等特质带来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学及学习模式的变革。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不仅仅是新的教育手段的融入,它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在互联网生态系统影响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1 “互联网+”时代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

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物组成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学功能单位[1]。近年来,生态系统观被广泛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生态学定向的研究不仅仅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征,还要考虑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从更加广阔的联系的场景中布局,从个体行为与环境综合交互作用上开展。

“互联网+”时代引发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外部生态系统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网络平台、网络产品迅猛的革新发展使得网络教育生态研究呈现出紧迫性和复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即如何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系统,实现将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延伸以及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的充分融合。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的组成包括以下部分:一是网络教育服务提供方与受教育群体;二是提供教育内容的网络平台和产品,包括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即时通讯互联网产品、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三是网络治理制度,包括有形的法律法规以及无形的网络礼仪和文化。

2 “互联网+”时代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现状

互联网技术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和体系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协同化、泛娱乐化、即时性、共享化等特质也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挑战。正视这些挑战是构建和谐的网络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

1)匿名性、协同化的网络特质挑战高职生网络辨别力,引发网络心理危机。网络的匿名性、协同化是产生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的温床,网络辨别能力尚不足的高职生更易成为网络暴力和诈骗的受害者,因此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扰,甚至引发严重心理危机。

网络中可以随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知与情绪,激荡脑力,培养智慧。而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的高职生往往会盲从网络舆论导向,夸大偶然事件后果,形成偏激认识,成为网络暴力行为的实施方和受害方。所谓的网络暴力是网民打着道德的名义对自认为不道德、不公正的现象进行讨伐,通过对网络事件的发帖、回帖或网络创作,对网络事件的相关人群发表进攻性、侮辱性、谩骂性、诽谤性的言论,人肉搜索并公布当事人及其亲友的真实信息,以侮辱、谩骂、人身攻击和发布追缉令等方式来实现群体性情绪宣泄为目的的网络行为[2]。这样的网络暴力对包括高职生在内的个体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包括焦虑、抑郁、睡眠困难、成绩下降、旷课辍学等。除了网络暴力,在匿名性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各类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网络金融安全问题引发新的大学生经济纠纷和心理压力。

2)泛娱乐化、即时性的网络特质干扰高职生知识积累,影响现实交往能力。各类网络平台、丰富的网络产品侵入学生日常生活,开会、参与某些活动期间、课间、午休等碎片化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选择浏览手机微信、QQ、微博、网络电子书,进行网络购物,打手机游戏等。学生因为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弱,对网络中充斥的大量夸大其词、博眼球的娱乐性内容充满兴趣,而专业化或者权威信息则往往淹没在快餐式的娱乐化内容中。吸引眼球的网络信息在迅速增多的同时,民众的专注与思考能力却在逐步下降[3]。碎片化的娱乐信息浏览让学生感受身心的放松,但同时也压缩了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呈现空间。

畅游网络游戏是高职生最为普遍性的网络娱乐活动。近年来,手机移动游戏成了高职生碎片化时间的娱乐新宠,与PC客户端游戏共同占据高职生的休闲娱乐时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网络游戏行业在2016年整体保持平稳发展,作为增长核心的移动游戏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增长的同时,行业营收也全面超越PC客户端游戏。网络游戏的影响是有正反两方面的,有的研究表明网络游戏可以改变大脑的表现,还有证据表明它可以增加与视觉空间相关的大脑区域的大小和效率。但是网络游戏也会导致上瘾,沉迷于视频游戏人群的神经奖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这些神经变化基本上和其他瘾性疾病的变化相同,从生理机制上对人体产生复杂的影响。沉迷网络游戏会造成高职生疏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维护,损害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网络交流的即时性沟通模式也对高职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冲击。一项对22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对“使用微信后,我与父母、朋友打电话的频率明显降低”这一命题,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受调查者占到55.19%的比例;对于“虽然可以面对面,但有些事情我更希望通过微信对别人说”,46.67%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4]。高职生依赖于网络环境的交流模式,限制了个人现实生活人际交往能力。当网络中的口若悬河的文字表达与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同现实生活中生涩的语言表达与拙于开口的情感纠葛产生强烈反差时,学生还会在心理上产生对自我的否定。

3)共享化、互动性的网络特质挑战高职生学习习惯,冲击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信息共享化使得丰富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在线即时互动的互联网交流模式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下问题:

①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不充分。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资源往往来源于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常出现教学信息陈旧、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微课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名校公开课成为慕课的主要来源,如斯坦福、MIT、清华、北大等全球知名高校的代表性课程。网易在线教学、大学生在线教学、微课网中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供全民随时学习。而这海量的优质资源如何被教师和学生合理选择和切实利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仍在探索。传统教育往往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但是高职生源的多层次化,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统一讲授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的兴起则体现出转变课堂内、外学习内容的新变化,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近两年,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得到较快的发展。而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等影响,这种教学模式还不能马上进行实践应用[5]。与其他课堂教学相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能够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更是稀少。

③网络教育手段创新应用不足。互联网即时通信产品发展迅猛,微信、微博、QQ为高职生广泛使用,借助这些高职生常用的平台和喜好的语言开展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校及教师在新媒体手段的应用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对江苏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显示,在高职院校能够广泛把新媒体运用到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还不多,也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引领作用,比如微信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6]。而少有的一些正在利用新媒体、网络新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职院校在践行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与学生的兴趣度切合不够、专业性知识的推广内容不足、心理健康知识重复而零散、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还出现各种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职责与侧重点分工不明确、利用大数据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兴趣点的能力欠缺、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构建不够成熟、专业网络咨询教师不足等问题。还有一些任课教师对新媒体平台的功能还不了解,如没掌握微信公众号平台实现班级化管理及教学的技术等等。以上都反映出高职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手段应用中的一些改善的空间。

3 “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优化的路径选择

1)加强网络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培育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世界涌现出大量的网络谣言、网络炒作等非理性现象以及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非法现象,部分大学生陷入舆论漩涡不能自拔,或是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中迷乱心智,还有的大学生遭遇诈骗和敲诈,给大学生造成各种心理困扰,也反映出互联网制度的不完善。全社会各方都需要凝聚合力,齐心整治互联网上非理性、非法行为,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工作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政府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的制定,从宏观上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杜绝制度缺位或乏力造成的网络不理性、非法言行蔓延的不良影响。同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惩不良的网络行为,切实追究非法语言及行为责任者的责任。二是各网络运营商承担起网络安全环境创建职责,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学校加强校园网络环境整治,提高高职生的网络识别能力和网络危机应对能力。规范学生网络理性文明用语,理性思维,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为应对现阶段高职生面临的网络心理危机,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网络危机心理和行为应对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2)落实校园网络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培育文明积极的网络环境。文化对人的塑造力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超脱人类的生物进化过程的影响力量。通过构建文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文化,可以增强高职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规避互联网信息泛娱乐化、娱乐化产品上瘾问题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心理素养,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校主流文化构建需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主流文化的引导。高职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宣传主流文化可以帮助他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合理并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知识,形成文明积极的网络文化。同时也要容纳健康多元的思想,形成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二是坚持学生需求向导。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热议的社会问题、心理困惑等,解答高职生反映出的实际问题。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娱乐氛围中接受学校创建的主流文化价值。三是开展丰富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将大学生从网络游戏中释放到现实生活中来。重视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起而行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从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来纠正“网上谈兵”形成的谬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丰富自己、塑造健全人格。四是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管理人员的培养,充足专业的网络技术人才、心理咨询人员是促进网络文化繁荣的基础力量。

3)推进校园网络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智慧高效的网络环境。实现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延伸以及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的充分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的基本目标导向。针对网络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教育资源的新变化,和谐的校园网络教育生态创建应充分融合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及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活动实践等心理教育工作。具体可以推进以下工作的开展:

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新工具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目前,在线的教学资源比比皆是,如微课网、各名校慕课、大学生教育在线等在线网络平台都有丰富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信息资源。教师需要合理挑选和利用共享在线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某一知识点上的最佳资源,获取专业化心理健康知识。

另外,事实证明,良好的微信公众号在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实践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在主流价值观和知识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专业化和趣味化的信息并增强与粉丝的互动;通过微信推送心理健康活动开展情况,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输入;通过微信实现线上心理咨询,可以解决线下咨询受众面窄的问题,可以帮助一些羞于面对面开口的求助学生。

②构建大学生心理信息档案平台,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成效。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可以丰富学生兴趣点、学业难点、学习习惯、情感状况、家庭状况等全面信息,创建完整的学生信息档案。这些动态而全面的学生信息档案为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团队辅导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也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工作时,线上资源和线下教育内容之间需采取差异化策略,统筹安排,充分实现线上对线下工作的支持优化。一是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终端进行系统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注重学生现实操作与体验的课程,实践证明,线下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软件,可以协助实现情景的创设,实现线上对线下的补充。二是将企业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和产品融入课堂教学。如谷歌的谷歌教室、微软的课堂笔记本都是引领潮流和风向的教育类型[7],可以利用它们协助教师进行更高效的教学工作。还可以利用网易的网络公开课等线上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等。三是借助即时通信工具开展课堂教学。如可以利用微信、QQ等工具的相关功能,便利地实现传统课堂或翻转课堂的开放性、互动性教学等。

[1] 贺祖斌. 高等教育生态论[M].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8.

[2] 侯玉波, 李昕琳. 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 101-107.

[3] 卡尔.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我们的大脑[M]. 刘纯毅,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5.

[4] 李平, 魏垚, 李依然. 微信对大学生思维范式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9): 48-50.

[5] 郝敏钗, 乔振民.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8): 54-56.

[6] 李爱娟. 新媒体时代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新体系的重要性[J]. 轻工科技, 2016(11): 120-121.

[7] 秦虹, 张武升.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 教育研究, 2016(6): 8-10.

Research about Network Ecolog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 Internet+" Era

ZHANG Yan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In the new round of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ternet and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deeper and dee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onymous, pan - entertainment, instant, sharing and interaction in the era of " internet plus ",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path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 internet plus" era to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ecology

2017-07-06

张 岩(1984-),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B 844.2-4

A

1672-2434(2017)06-0066-04

缪宁陵]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健康互联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