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轨迹研究
2017-03-30孔凯
孔 凯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轨迹研究
孔 凯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得以快速发展,其发展初期为了适应晚清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及服务于当时社会经济需要,出现了各类英语教学机构,相关教学资料也日渐成熟。商务英语从单纯的语言工具,逐渐成为一种媒介并结合其他自然科学,从而培养通晓英语和科学技术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其整体发展也实现了功能性转变,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更新了大众的现代民主意识。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历程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中国后,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商品买卖日渐频繁,商务英语成为了当时商贸活动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逐渐受到当时社会上下的重视。随着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相关的教学活动得以发展,全国相继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编纂并使用了多种出版物,对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人们思想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活动发展初期
晚清时期,商务英语作为当时教育体制的重要代表,它是随着洋务运动和贸易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学活动是为了清政府培养外交翻译人才;另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也是为了满足社会英语热的需要。
(一)晚清政府外交活动迫切需要英语人才
19世纪中后叶,中国社会发展内忧外患,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完全流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浪潮中,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形势迫使当时统治者不得不寻求解救的方法。在洋务派官员不断推动下,当时清当权者逐渐放松闭关锁国的政策,尝试改革并开始接受当时看来较为先进的西方文化。为此就从西方引进大量的外文书籍,但当时几乎无一人通晓英语,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中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没有翻译人才蒙受大量损失,李鸿章曾说“中国……与西国换约之初,多因勉强成交,又不深悉欧洲习俗,致受诓骗”[1]。
以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为例,中方的翻译人员是英国人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郭士立(Karl Friedlich Gutzlaff)和罗伯聃(Robert Thom)。但是由于中方翻译人员水平极为有限,谈判过程也就演变成了一场“马拉松”,中方每次只能坐等翻译完成译文后才能继续谈判,往往失去了主动性,其中的错误也造成后续的麻烦不断。例如,条约中第二条款有这样的表述:“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that British Subjects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stablishments,shall be allowed to reside,for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n their mercantile pursuits,without molestation of restraint at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anton,Amoy,Foochow-Fu,Ning-po and Sahnghai,and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etc.,will appoint Superintendents,Consular Officers,to reside at 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and Towns.”其中的“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anton Amoy,Foochow-Fu,Ning-po and Sahnghai”和“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etc.,will appoint Superintendents,Consular Officers,to reside at 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and Towns.”分别译成了“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和“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领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其中的“Cities and Towns”被分别译成了“城邑”和“港口”,当时的翻译对自己的译文自信满满,殊不知这却造成了理解的障碍——清朝的官员认为英国的官员能住进城里,但是其他英国人只能住在“港口”,而英国人认为英文中两次提到了“城镇”,双方对于语言理解的偏差造成了后续摩擦不断,直至第二年,中英双方再次确认条约,“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居住”。
由此可知,当时清政府由于之前的闭关锁国政策,发展受到很大局限性,以致于晚期遇到了极大的语言障碍。因此,清政府需要培养自己的翻译和外交人才,鉴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的地位,商务英语自然作为外语学习的首选。
(二)贸易活动引发社会学习英语热潮
随着晚清各沿海港口陆续开放,“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商业人才日渐走俏,需求量不断增大,首当其冲的便是买办和通事”[2]。他们仅向洋人学了几句适用的洋文,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未受过正规的教育。当时民众排外心理很强,外商对当地商业不熟悉,想有所发展不得不依靠买办和通事。这些买办和通事因“洋”收入颇丰,也渐渐成了当时人们向往的职业。“一公司之买办也,而岁得数千金,一洋商之西崽也,而月得数十金”[3],这里的“西崽”是为洋人做些杂事的人,就是英语中的“boy”。这一时期,会不会英语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巨大差异催生了晚清的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当然,这股“英语热”也是由于当时世界形势发展和国内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
首先,当时资本主义主导了世界经济和发展格局,殖民地的开拓直接为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弗吉尼亚是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源源不断汇集此处。通过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加工后以新开辟的航路销售到世界各地。这样的生产和销售推动了殖民地的疯狂扩张,那时欧洲等国家就高度赞赏中国繁华的街市、发达的工商业、流通的货币、便利的驿道和华美的丝绸,中国自然成为了欧洲人眼中的重要目标。工业革命的爆发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王朝不可避免的卷入这场浪潮之中,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充斥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洋行、外资工厂不断在华设立了机构,传教士、商人、冒险家纷纷涌入,特别是租界设立之后,这种趋势更是不可逆转。以上海为例,从1843年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等人于11月8日到达上海,距上海正式开埠仅9天,到1865年,据统计,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共有外国居民2757人[4]。中国人从此有了与外国人接触的很多机会,语言障碍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英语便于沟通就成为了必然之事。
其次,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迫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打开了封闭的国门。除了少数开明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当时统治者并未受战争影响,依旧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此时的恭亲王奕等中枢力量提出必须改变自身才能抵抗外来侵略,练习技艺必须要先学习文字,但当时会英语的寥寥可数。要破除语言障碍,清政府必须培养自己的外语人才。1861年1月13日,奕奏请:“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晚清时期出现的学习英语的热潮是由当时社会现代化进程所决定的,也正是由于这种趋势大大地推动了英语在当时社会中的应用,更好地促进了华人与外国人在商务场合的交流,也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商务英语向着更为专业、规范的方向的发展水平。
二、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中期
商务英语教学的兴起阶段其发展重点是通晓英语知识和具备翻译能力。随着洋务运动不断深入和经济贸易不断发展,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各个经商机构面对语言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对商务英语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仅需要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开展商务英语教学工作,还需要编纂、使用各种学习资料,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英语教学机构逐渐成型
清朝之前,中国各朝各代也设立了许多外语教育教学机构,例如明朝的四夷馆、元朝的回回国子学等。在此基础上,清政府于1861年1月开办了“京师同文馆”,1864年3月在上海仿照京师同文馆设立学馆,后称为“广方言馆”,同年6月广州同文馆开馆,后史学界将此称为“同文三馆”。同时,一些教会学校也不断建立了起来。这些教学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学习者学习汉语和外语,突出的职能是给清政府培养翻译人才和与洋人交涉作通事职能。教学内容也以英语基础的学习和应用为主,先教字母和读音,后教造句和翻译,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很多教学开始都先整顿学生发音,后教授学生一些基本语法、文法及简单的问题交流。例如,为了学以致用,京师同文馆的学生在接受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每天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与实践。除学生之外,当时同文馆的教习常常与学生合译、参与翻译,主要翻译外国交涉、公法和律例。
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外,1893年,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北成立“自强学堂”,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张之洞深刻体会到精通外语对民族自强和进步的重要性,为此,他阐明了办学之目的“以培养人才为本”“以通达实务为先”“以期教育成才,上备国家任使”[6],并亲身参与学堂的管理,提出外语为“一切西学之阶梯”的办学原则,善用人才,如蔡锡勇、张斯恂、王凤赢,特别是对有过留学经历的辜鸿铭委以重任。辜鸿铭对西方教育十分熟悉,精通英语等多种语言,对自强学堂的建设、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了推进台湾现代化进程于1887年开办的西学馆,但由于刘铭传1891年受到清廷处分,其继任者邵友濂因台湾当时财政拮据,停办了西学馆,故其影响无法和之前的四个学堂相提并论。
由于受到办学规模和培养速度所限,这些学堂无法满足当时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于是英语培训班和夜校等书馆也为人们提供了学习英语的捷径。有记载的上海最早的外语培训学校是“大英学堂”,是在洋泾浜复和洋行内设立的。这些书馆的办学目的皆为实用、针对性强——“凡在学者,须学英文为最要”,教学周期根据季节不同有所调整,授课内容多以英文为主,涵盖“新学”或“西学”内容,尤其将与做生意相关的算学等纳入了进来,例如从《申报》在1873年12月4日上刊登的招生广告可以看出一二——“夜教英语:兹设馆塾于泰和馆西间壁粤绣坊中,教习英文言语以及天球、地球、算法”。
(二)商务英语教材日趋成熟
前文提及晚清时期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势必会对英语教材、学习资料、英文读物、词语工具书等出版物的编写和畅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语言学习和出版物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不断推动晚清时期商务英语的发展。
现今,我们很难考证晚清时期最早的英语学习工具书。十九世纪三十四年代的广州,有本在书店出售的小册子名叫《鬼话》(Devils Talk),其名由来是粤语将外国人称为“番鬼”,其语言也就是“鬼话”了,里面记载了一些英语的词语和句子,并使用了粤语进行了注音。1837年,出现了广东佛山刊刻的《红毛买卖通用鬼话》(Hungmaou mae tung yung kwei hwa,or those words of the devilish language of the red-bristled people commonly used in buying and selling),16页,不到400个词语。之后还有一本广州璧经堂刊刻的《红毛通用番话》,全书共有词或短语372条,分“生意数目门”“人物俗语门”“言语通用门”“食物杂用门”四门,各93条。以上这两本书或称为词汇集,都体现出商贸英语的特点,也是为了方便当时广州人与外国人商务交往的需要。
目前,能够看到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供英语学习之用的教材是《华英通语》,这本书使用了广州方言对英语词汇和句子进行了注音,由于编纂者自身口音问题,多处注音不准确,但是其编纂体例比较规范,门类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兼顾了辞典和会话,其中的“三字类”已可成句,如:打实意(Make up your mind)、唔得闲(Have no time)、呢样易烂(this kind is apt to break)等。
但是,早期的Pidgin English出版物几乎都是采用粤语作为释义,在其他方言系统中无法发音。1860年冬,冯泽夫组织了当地几位略懂英文的宁波人编写了《英话注解》,使用了宁波话进行注音,共40个门类,比如:会馆(clubhouse)——哭六泼好胡司,学堂(school)——司苦而,茶馆teashop——帝沙铺。当时上海的宁波人众多,这本书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多次重印。之后,1874年,曹骧所著《英字入门》问世,作者系上海广方言馆毕业生,注音采用了上海方言,以讲究拼法为主要特色,其影响时间较长。1879年,一本也是由上海广方言馆毕业生杨勋编著的《英字指南》出版了,该书采用吴方言注音,由于作者受过较为正规的英语教育,领会到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对洋泾浜英语的缺点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因此特别重视了英语语音、词语释义和语法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很多词汇目前已经成为现在的词汇系统的一部分,比如:华盛顿(Washington)、亚细亚(Asia)、铂(Platinum)、博物馆(Museum)、银行(Bank)等。
1898年,创办才一年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清末最有影响的英语教科书《华英初阶》,这本书来自于英国人为印度小学生出版的英语教材《Primer》,在上海广泛被采用,但是没有进行中文注释,谢洪赉注意到了这点,他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中英文对照翻译后出版,初版2000册,很快销售一空,一版再版至1946年。后续又出了更高一级的《英文进阶》,同样也受到市场的欢迎。这套书成为了英语初学者的首选,曾经是周作人、胡适、梁漱溟等人的英语启蒙课本,可谓影响了一代人。
其他学习出版物也伴随英语教育的兴起而繁荣起来。晚清时期有识之士以外国辞书为蓝本编撰了辞典供国内英语学习者使用。如:1875年,谭达轩编写出版了《华英字典汇集》,这是他翻译了韦伯斯特(WebsterDictionary)等著名的字典而成之作;189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商务书馆华英字典》(CommercialPress’s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是1875年邝其照初版词典的修订增补版;1908年,颜惠庆编写的《英华大辞典》,严复亲笔作序“以言其说解,则自标互训,至于历著异义引伸,与夫其国古今文家所用其字之世殊,乃至里巷谣俗,凡国民口之所道,耳之所闻,涉于其字,靡不详列”[7],可见对其收录内容之全的肯定。之后,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袖珍华英字典》《华英新字典》等。
英语语法书籍方面,要追溯到1823年,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编著了《英国文语凡例传》,这是一部在中国传播标准英语的英汉对照语法教科书,“由浅入深地对英语语法拼读和使用做了详细介绍,从英文、字义、音韵、语法进行逐一解读”[8];同文馆英文班毕业生汪凤藻编译了《文法举隅》,其英文底本是英国人柯尔(Simon Kerl)所著ACommon-School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的21次印本,由同文馆1878年出版,其中的英语语法术语与现今相比,差距甚远,由此可见由于英汉文法概念有异,当时没有汉语的对等词义,比如:他用臆造的方法,将英语名词(noun)称为“静词”、将副词(adverb)称为“系动词”,将连词(conjunction)称为“转承词”等。1895年,同是同文馆英文班的张德彝编写了《英文话规》,在继承前作《文法举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英语词汇进行详细解释。“在针对九类词汇基础语法知识点进行介绍的深度和详细度方面,《英文话规》所表现出的全面、具体、完整性等特点,都远远超过了《文法举隅》”[9]。
三、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社会意义
(一)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开展,商务英语在教学内容、方法及目的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其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逐渐过渡到利用语言功能的阶段,旨在推动学习西方其他先进的学科知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中重要的指导思想,即需要在教学中要保留儒家学说的同时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期望达到强国的目的。想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西方文字是无可避免的。在洋务运动初期,由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在广州、上海等地创办了广方言馆这一新式学堂,学习以英语为主的各门语言。在开办过程中,这些洋务学堂翻译了西方律法、设计、天文等近代自然科学技术诸多书籍,最重要是培养了一些优秀的翻译家和教师。这一阶段课程设置都以英文课程为基础,科学技术知识为主,以某地学堂为例,其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英语和法语为主的语言及对数理、制造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绘图、航行理论等专业课程,因为掌握西方科技的前提要通晓当地语言文字,否则就会流于表面,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外语与专业的全面结合。
作为教学机构,同文馆除了最初为外事交涉提供翻译人才外,后感受到西方科技和制造武器的需要,于是一些人又在课程中加入格物课程,由此可看出,商务英语教学已经不单是学习英语,则是通过学习西方语言达到掌握西方技艺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处于水深火热的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太平军的冲击,外有西方列强炮火的威胁,此时的清政府不得不寻求强国强兵之路,必须向西方国家引进技术,购买枪炮,英国在当时属于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若想增添海上军事实力必须学习英语,但单纯的购买已经不足以满足富国强兵的愿望,就开始计划开设场地自己研制。而学习洋人的技术就要翻译相关科技书籍来学习其中内容,所以商务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外交和翻译之外,还有一大目的就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都扩大了教学内容,加强了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将英语作为学习科学技术的途径。如在学习内容方面,除了学习外国语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经史和算学,后来还增添了选用各种金属材料打造成机器,拟定各汽机图样,观察分析地产等内容。
由此可看出此发展阶段的课程多呈现出用西语作为学习西方技术的桥梁,也涉及了设计制图、机器制造、地质矿产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又兼顾了自己的兴趣。若将此时期的英语教学与初期相比,则是最初是以语言为主,培养翻译人才,虽然翻译中涵盖的范围较广,但并没有深入学习各种技能。而中期结合了自然科学,外语学习已经不再是目的,成为了学习西方科技的过渡,尤其中期课程设置有了明显的专业划分,如机械制造、矿产冶金等,许多学校都规定学生必须选择一门课程深入学习且同时温习英语课程,使学生通过外语能力发挥更好的技能,极大推动了当时中国自然科学进步。
(二)更新了大众的现代民主意识
首先,起到了传播西方津梁和中国近代教育的积极作用。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主要载体,由传教士引入我国并逐步从纯语言教学发展到语言和专业相结合的教学,为了满足当时社会需求,英语教学在晚清时期的主要社会功能多表现在培养翻译、外交官员、师资及其他社会实用英语人才。此举有助于改变当时清政府实施的“闭关自守”的封闭意识,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打好英语基础,使他们能在出国后较好地适应新的英语环境。
其次,改变了当时中国人民对世界及中国社会的陈旧观念。中国人潜意识的陈旧观念大部分因受封建王朝的影响,思想里受以“皇帝”为至高无上的象征,认为自己因只单纯信朝廷,概不接受外来思想和文化的洗脑。清政府所实施的闭关锁国就是当时最明显的特征,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及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此外,当时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更为严重,他们惧怕西方国家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乾隆帝不准英国人至宁波贸易,他认为原因“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10],所以清政府从不允许外籍人越境掺杂,制定各种防范章程隔离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任何交往。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逐渐落后于世界。阻碍与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阻挡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教学英语改变了人们因受闭关锁国政策的观念,使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有效且直接地在中国传播。此教学还引入了我国传统学校课程,结合军事、技术为主的“西方”课程,使中国近代教育内容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最后,引领当时的中国走向开放。由于对外交往的需要,早期教会学校出现在通商口岸城市。当时学过英语的人就可以在中外商人之间传话,虽然他们被清政府官僚认为学术浅陋、品质低劣,但不可否认他们是当时通商口岸城市首批英语人才,其思想观念也逐渐影响了周围人群的思想变化。当时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都来自会英语并在外国人谋事的家庭。詹天佑的出洋就和他父亲听到消息后才从香港赶回安徽签字画押。当时社会对待留学的态度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将此视为一项荣誉。晚清之际世界已进入近代社会,闭关锁国已经不适用时代的发展,若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近代观念,商务英语在一个封建意识与近代意识相互冲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引领当时的中国走向开放。
四、结语
总之,晚清商务英语的发展可以说是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延续,也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追求科技实用的教育内容,人才培养也较为多元化和不拘一格。追寻历史脚印,晚清民间大规模的商务英语教学都在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官办学校也属于“高端”人才,满足当时政府对外交、政治和文化教育活动的需要,后续发展则转向实用性和技能行,可以说不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师资培养等方面晚清商务英语对现代英语教学应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1] 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
[2] 成昭伟.“译”论纷纷:坊间翻译话语选读与诠释[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3] 李亦婷.晚清上海外语培训班勃兴之缘由[J].社会科学,2009(8):145-151+191.
[4] 莫再树.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5] 秦国强.中国教育史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6] 谢红星.武汉大学校史新编(1893-2013)[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7] 潘小松.晚清民国双语词典文献录[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8] 季压西,陈伟民.从“同文三馆”起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9]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J].学术研究,2006(8):92-99,151,148.
[10] 郑佳明.清政府封闭状态和心态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1] 官濛,杨舒.马礼逊《英国文语凡例传》考析[J].兰台世界,2015(1):146-147.
[12] 邱志红.《英文举隅》与《英文话规》——同文馆毕业生编译的早期英语文法书[J].寻根,2008(5):35-40.
责任编辑:李应青
H319
A
1673-1794(2017)03-0132-05
孔凯,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安徽 淮南 232001)。
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