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2017-03-30张永华付建红陈晓冬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凉山孤儿

张永华,付建红,陈晓冬,黄 妍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张永华,付建红,陈晓冬,黄 妍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

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制约,自20世纪90年代初四川凉山彝区陆续出现了一批孤儿和缺乏生活来源的儿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他们的健康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不同学段的特困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发现: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5.17%,8个因子中至少有一项呈阳性的检出率为81.20%;其中部分因子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小学高段是心理高危期,“独孤”儿童的心理最为贫困。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凉山彝区位于四川西南部,海拔2.0千米至3.5千米,境内高山与河谷、丘陵与山地相互交错,大山腹地是山原地貌,丘陵起伏,这里山高路险,一旦进入秋冬和初春便天寒地冻。凉山彝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包括美姑、金阳、布拖、普格等县,现有人口200多万,彝民族从1949年前的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现代社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及彝民族的辛勤劳作下,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孤儿和缺乏生活来源的儿童,该类儿童一度被称为“失依儿童”。该类儿童要么是父母双亡或入狱,要么是一方入狱、死亡或消失,另一方智障、残疾或改嫁等,诸多原因使该类儿童不能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共同生活,得不到父爱母爱,只能由爷爷奶奶、亲戚朋友或社会机构关注才能维持生计。2012年央视曾经以“关注大凉山失依儿童”为主题,连续二十余天在《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等不同栏目,播出近二十条关于“失依儿童”的新闻采访或现状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为了保护该类儿童的身心,使他们健康成长,当地政府颁布了《凉山州特殊困难儿童救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此,各级政府按照《办法》开展了系列救助工作,筹集专项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失依儿童”接受“生活教育一体化”的寄宿制学校生活,有的甚至寒暑假也吃住在校。转眼四年过去,他们在父母缺位的背景下,在特殊的环境里成长,其心理健康情况如何?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根据权威部门提供的特困儿童的分布情况,以凉山彝区美姑、金阳、布拖、普格等县的“爱心班”“福慧班”的特困儿童为对象,历经数月,使用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即通过加拿大福慧基金、艾特基金等组织,锁定其在大凉山资助的特困儿童班集体,将该类班集体按学历分为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高段(五、六年级)和初中段四个层次。课题组深入学校,请学校提供对应学段且只留了学号的学生花名册,由课题组在各学段中随机抽取20个学号,并将抽取的样本进行集体测试,测试由受过专题培训的彝汉双语教师现场组织。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567份,除去无效问卷65份,获得有效问卷502份(88.54%),其中男童268人(53.39%),女童234人(46.61%);小学低段132人(26.30%)、中段145人(28.88%)、高段151人(30.08%)、初中段74人(14.74%);失去双亲,且无兄弟姊妹的特困儿童,即“独孤”152人(30.28%),失去双亲但有兄弟姊妹的特困儿童,即“非独孤”78人(15.54%),有双亲或单亲但失去依靠的独子特困儿童,即“有亲独孤”187人(37.25%),有双亲或单亲但失去依靠的非独子特困儿童,即“有亲非独孤”85人(16.93%)。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采用周步成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1〕作为调查工具,在使用该量表之前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添加了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并对量表中不适应特困儿童的问题作了适应性修改。该量表是我国目前最好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问卷由100个问题组成,所有问题是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维度以及效度量表9个维度构成,剔除效度量表后剩下的8个维度的总分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依据得分可把特困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三个等级:总分1~53分为正常;总分54~64分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总分65分及以上者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者。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7分为无效测试,在各维度得8分及以上者表示在该项目上有症状,需要开展个人辅导或专项治疗。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96,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特困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阳性检出率为5.17%,另外有18.90%的特困儿童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这一结论高于国内众多学者在中小学生、孤儿中的研究结果,需要引起政府和学校的足够重视。与此同时,在8个因子中至少有一项呈阳性的占81.20%,其他项目的阳性检出率及高低排序见表1。

表1 特困儿童各MHT因子阳性检出率

(二)特困儿童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比较

从总体上看,凉山彝区特困儿童MHT在性别上没有差异,但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上,女童的得分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孤独倾向上,女童的得分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冲动倾向上,男童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特困儿童MHT值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三)特困儿童在学段上的差异性比较

从总体上看,凉山彝区特困儿童MHT在四个学段的比较中,小学高段的心理不良状况明显高于小学低段、中段和初中段(P<0.01)。具体表现在: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上的差异(P<0.05),以及身体症状的显著性差异(P<0.01),恐怖倾向上的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冲动倾向上初中生高于小学生(P<0.01)。见表3。

表3 特困儿童MHT值在学段上的方差分析

(四)特困儿童在成员结构上的差异性比较

从总体上看,凉山彝区特困儿童MHT在成员结构中的比较显示:“独孤”儿童在各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儿童,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两因子上有差异(P<0.05),恐怖倾向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孤独倾向因子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而其他三类儿童在各因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不同成员结构特困儿童MHT值方差分析

三、讨论与建议

近年来关于特殊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儿、艾滋病孤儿,地震灾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研究,诸如张楚等的“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关荐和王志强的“福利院孤儿心理健康调查”〔3〕、颜农秋等的“家庭支持功能缺失的心理问题研究”〔4〕、王金权等的“艾滋病孤儿心理健康研究”〔5〕、杨婉等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6〕……但针对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大面积的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还欠缺。在“精准扶贫”助推“全面小康”的历史重任下,开展凉山彝区特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能有效地推动该地区教育的精准扶贫。

(一)凉山彝区特困儿童MHT总体情况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MHT的阳性检出率为5.17%,这一结论高于早期国内学者李燕燕、张峰、刘雪珍等在孤儿或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的调查结果〔7-9〕。这说明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较差,与此同时,在8个因子中至少有一项呈阳性的有81.20%,其中恐怖倾向(64.02%)、学习焦虑(52.09%)、过敏倾向(34.39%)、对人焦虑(31.01%),这4个因子是影响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的权重因子;身体症状(37.77%)、孤独倾向(22.47%)、冲动倾向(21.67%)、自责倾向(15.90%)是影响彝区特困儿童心理健康的次要因子。

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一,毒品和艾滋病的入侵,甚至有部分人群还是HIV的携带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恐怖和焦虑。其二,过早失去家庭的庇护,父爱母爱的缺失。虽然有爱心人士、社会团体、学校老师的关心和关爱,但代替不了家庭的作用,所以人际关系敏感、对人焦虑。其三,山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偏低。虽然生活、学习、就医有保障,但学习效能感低、学习压力大,心理辅导和自我调适不够,因此,许多特困儿童自我封闭或行为冲动。以上结论说明大部分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反映了心理卫生意识和心理辅导的迫切性,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人格,没有健康的人格就没有健康的人生,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重视特困儿童生存生活救助的同时应加强心理救助。

(二)不同性别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性别这一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上女童高于男童(P<0.05),在孤独倾向上女童显著高于男童(P<0.01),在冲动倾向上男童极其显著高于女童(P<0.001)。

这可能与彝族的婚嫁习俗以及性别角色的差异有关,彝族娃娃亲现象还未根除,有些女性在童年时代就已成为了未来婆家的人,为了获得未来家庭的信任,为了忠实于未来的丈夫,所以不能自由地交往和通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常常压抑和孤立自己。彝族谚语“畜类骆驼大,人类母亲大,母亲的言语如墨汁”,其“男主外,女主内”民俗在该民族比较明显,所以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普遍受到尊重和认可,因此女童习惯于自我保护、注重自我修养,力争做一个勤劳的、受人敬重的未来贤妻良母;而男孩则自幼就有彝族男性英雄支格阿龙的各种“战天斗地”“除妖降魔”的故事陪伴,他们从小就有英雄崇拜和勇士情结,凡大胆的行为和勇敢的冲动都往往被社会和家支(家族)认可。可见彝族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是有责任的、勇敢的甚至过分男子汉的,而女性则更多地处于被照顾被呵护地位,男性为了维护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获得更多的权利,故比女性更具攻击性。为此,学校应正确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男童的约束,强化对女童的人际交往训练,让女性学会沟通、学会交往,以提高她们的交往能力,减少她们对人的焦虑、过敏和孤独感。当然根除娃娃亲尤为关键。

(三)不同学段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特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小学高段的心理不良状况明显高于小学低段、中段和初中段(P<0.01)。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特困儿童的升学有关,由于凉山彝区的基础教育较差,为了激励学生努力上进,当地政府与对口扶贫县市或非彝区的西昌、会理等地学校达成协议,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升入该类县市的学校就读,享受较优质的教育,故小学高年级学生首次面临人生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是要用学习实力来说话的,必须依靠长期的学习积累,所以在样本统计中发现8个因子都有所偏高,其中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两个因子上有差异(P<0.05),身体症状因子上差异性显著(P<0.01),恐怖倾向因子上的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

彝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其传统教育思想中有“火地烧得好就出粮,小孩教得好就聪明,牛羊发展不发展在于牧放,小孩懂事不懂事在于教育”,重视早期教育,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圆根剖着煮,教人要耐心”“愚不可及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可变聪明”〔10〕。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重视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为此,一方面学校必须利用彝民族优秀的教育理念,加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特别是对自我期望较高,性格内向、自尊较强、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和重点辅导;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考虑彝民族对教育的强烈需要,尽力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减少升学压力。

(四)不同成员结构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凉山彝区特困儿童MHT在“失依”程度中“独孤”儿童在各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两因子上有差异性(P<0.05),恐怖倾向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孤独倾向因子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这表明“独孤”儿童的心理极为贫困。作为“非独孤”儿童,他们虽失去了双亲,但有兄弟姊妹可以相互关心和互相交流;“有亲独孤”儿童虽然失去了依靠,但他们有不能见面的双亲或单亲作为心灵寄托和未来希望;而“有亲非独孤”儿童却上述两种感情都有一定程度的存在。由此可见,“独孤”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最差。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基石”“父母是孩子情感的依靠”,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健康健全的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任何情感都代替不了父母的情感,任何依靠都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依靠。彝民族是一个家支(家族)情结——亲情友情非常浓厚的民族,针对父母缺位、亲情缺失的凉山彝区特困儿童,我们认为急需加强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尤其是“问题儿童”的心理干预能力,使教师实施的健康人格教育有效;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和激励彝族家支(家族)的亲情与责任,“古惹赐久,什什威就”(凡人皆有家族),鼓励家庭寄养,使失去依靠的儿童得到有效的依靠,使特困儿童家庭情感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当然“拒毒防艾”、责任生育、优生优育势在必行;彝民族格言“父母无修养,子女必粗鲁,母亲偷了盐,女儿偷辣椒”,所以保障家庭完整,加强父母责任,提高民族健康意识是关键。

四、结论

凉山彝区特困儿童虽有政府的大力救助,但在其父母缺位、亲情缺失、教育贫困等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健康心理必然会导致人格发展的错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加快特困儿童心理研究与心理救助是该类儿童健康成长的当务之急。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楚,王江洋,高亚华,等.1~6年级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1):1706-1709.

〔3〕关荐,王志强.儿童福利机构中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25-327.

〔4〕颜农秋,王建民,祁乐平.孤儿家庭支持功能缺失的心理应对研究:以玉树地震致孤儿童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89-92.

〔5〕王金权,金岳龙,姚应水.中国艾滋病孤儿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24-526.

〔6〕杨婉,刘建华,余瑶,等.贵州黔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9):903-905.

〔7〕李燕燕,刘开琼.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94-196.

〔8〕张峰,杨欣,郝立涛,等.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研究〔J〕.河北企业,2009(12):70-71.

〔9〕刘雪珍.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池学院学报,2011,31(5):111-115.

〔10〕罗洪瓦达.谈彝族尔比的教育思想〔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42-45.

Investigation on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bout Liangshan's Exceptional Poor Children

Zhang Yonghua,Fu Jianhong,Chen Xiaodong,Huang Yan
(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China)

Because of historic and environmental limits,batches of poor children and orphans had grown up in Yi region in Liangshan since 1990's.People concern about their physical health,especially on the occasion of"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Different school ages poor children who live in Yi region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to investigate their physical health status with MHT.5.17%exceptional poor children who live in Yi region shows the positive result in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At least on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levance ratio is 81.20%among 8 psychological problem factors.Most of the factors had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From the research,it's found that the pupils and the children who were"lonely"fallen into the highest-risk group.

Yi region in Liangshan;exceptional poor children;physical health status

B844.1

A

2096-2266(2017)03-0077-05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3.014

(责任编辑 杨朝霞)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凉山彝区特困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策略研究”(14SA0084)

2016-10-18

2016-11-04

张永华,教授,主要从事民族问题和教育人格研究.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凉山孤儿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孤儿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