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靴子落地:“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

2017-03-30

辽宁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核心核心素养素养

靴子落地:“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

近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老师都明白,不是成绩和分数,而是能力和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将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诸多方面。

那么,“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究竟为何要提“核心素养”,它又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将如何影响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核心素养”明确后,各个学科该如何落实?本刊从这几个视点总结了一些观点,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

搜狐网(http://news.51edu.com/news/120656. html)的观点认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1.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2.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

3.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践创新。

主要表现

1.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2.文化基础——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

3.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

4.自主发展——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

5.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

6.社会参与——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

究竟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刊文(赵婷玉参与采写)的视点认为: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3.0时代”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值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不明确,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深层次的改革。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既然核心素养的提出至关重要,那么,核心素养的内涵又该如何科学界定?

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介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以评价做抓手,推动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落实

正因素养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教学中、课堂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其落实也就变得格外不易。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学评价,缺一不可。

为此,张卓玉督学建议:“基层学校需要通过研制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手册,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授课老师进行教学结构、能力结构的培训,利用好测试的指挥棒,引导一线教学。”

“最难的地方是评价。如果评价体系不优化,还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那么,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落实还将步履维艰。”专家们一致认为。

对此,在刚刚召开的“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指出了未来探索的方向:要强化对于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善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个受教育过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过程性保存和追踪,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特级教师赵福楼在上《今日教育》2016年03期上的观点认为: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这需要在一个人有了很多人生阅历和基础性的社会认知之后,才可以启智。这个学习可以延后一点,作为语文科素养发展的后续事情。语文科读久了,或许其人的文化滋味就显著起来。读书、写作,这是语文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在语文科学习中,也不要失去母语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经典作品不要排斥。这也是今天我们强调文化传承的基本意思。只是文化的学习是延后的事情,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多灌输过去的书本和所谓的文化。非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后,有了多维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后,才可以把传统文化里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出去。三是,着眼在核心素养,不要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则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四是,基于不同的学段,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级化设计。五是,核心素养需要具有稳定、基础性特点,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可是也不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特级教师陈华忠在《辽宁教育》2017年2月上半月刊上的观点认为:

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学习的根。

一是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所谓综合的方法,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存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总之,思维就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来进行的。

二是抽象与概括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往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逐渐进行抽象概括等活动,来认识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有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在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方面,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差异。具有数学能力的学生在收集数学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时,明显表现出使数学材料形式化,能迅速地完成抽象概括的任务,同时具有概括的欲望,乐意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工作。

三是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比较与分类是相互依存着,分类通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而比较与分类方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即在概念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可以渗透比较的思想;概念的形成可以渗透抽象分析的方法;概念的贯通可以渗透分类的思想。

四是归纳与演绎的思维。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所谓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许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

五是异与创新的思维。求异是创新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为此,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对于求异思维的培养,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程晓堂、赵思奇在《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5期上的观点认为: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一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是文化品格。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三是思维品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程晓堂尝试性地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英语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了有可能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发展的十种思维能力。

四是学习能力。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的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处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核心核心素养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