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纸类印刷中几种常用的传统防伪技术
2017-03-30周广亮
文 周广亮
浅析纸类印刷中几种常用的传统防伪技术
文 周广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防伪印刷技术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假冒产品日趋严重,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印刷防伪技术。纵观我国印刷防伪市场,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传统的印刷防伪技术仍占主要市场。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自主产权的“易识别、价位适中、难伪造”的高科技含量防伪技术。
防伪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的防伪技术就是为了达到防伪的目的而采取的,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准确鉴别真伪并不易被仿制和复制的技术。它具有唯一性、难以伪造性和能准确识别产品真伪的性质。这种技术最初应用于钞票、支票、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目前也广泛用于商品的商标和包装领域。
几种常见的防伪技术
1.纸质承印物的防伪
纸张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承印材料,各种印刷技术、质量和防伪措施都要通过纸张表现出来。这些纸张都是由专门的造纸厂生产,其配方和技术都属于商业机密。市场上最常见的防伪纸张有印钞纸、水印纸、防复写纸、无碳压感纸和热敏纸等。
·印钞纸
印钞纸主要用于各国的钞票、有价证券等,这类纸张坚韧、光洁、耐磨、不易断裂。造纸原料以长纤维的棉、麻为主,通常再加入本国特有的物质或特有配方。如日本的印钞纸浆中有三桠皮成分,而法郎印钞纸浆专用阿列河水等。
·水印纸
水印纸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传统防伪技术。它是在造纸的过程中,在丝网上安装事先设计好的水印图文的印版,或者通过印刷滚筒压制而成。这些图案在平常情况下不容易被看到,在透过强光观察时才可以看到纸张里面的图案。同时这些图案可以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而设定,灵活性较好。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支票、股票和一些要求严格的证书、重要文件等。
·防复写纸
防复写纸就是防止原件经过复印机复印出来和原件一样的复制品,已达到防止伪造的目的。防复印是让复印后的文字和图案等信息变得模糊,或无法辨认的状态,一眼就能看出真假。
·无碳压感纸
无碳压感纸是通过压力或打击的力学能量进行记录的一种特殊加工纸的品种。主要分物理发色和化学发色两类,前者是将纸底层涂布炭黑着色剂(包于特殊的微囊中),使用时通过笔尖或打针机的针尖压力将蜡的微囊划破,炭黑着色剂转移到下页纸上达到复写目的;或者是在下页纸表面涂布暗色调的涂层,之后在上面涂布不透明的特殊涂布膜,使用笔压或针打,在表面形成海绵状的不透明层,附着于上页的背面。从而将两页纸分开,露出了下页的暗色调花纹而实现复写。
化学型无碳纸是具有上页、中页、下页三层结构的无碳纸,叠加后在书写压力的作用下使发色层的微囊划破,储于微囊中的无色或有色染料流出,被显色剂吸附,同时发生氧化而呈色。这种纸主要用于票证或发票等。
·热敏纸
热敏纸主要是将热敏物质涂布在纸基上而得到,利用热敏物质的热可逆变色特征来鉴别真伪。具有加热变色、冷却褪色和多次重复显示的特点。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就是体彩和福彩的彩票纸。
2.印刷油墨的防伪
防伪油墨是在油墨连结料中加入特殊性能的防伪材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特种印刷油墨。这种防伪技术具有实施简单、成本低、隐蔽性好、色泽鲜艳、检验方便等特点。和纸张一样,其配方、工艺均属机密,要严加管理,其产品也应定点、定时供应给指定厂家,设专人和专门的印刷机印制,严禁扩散,做到从源头防假。
·磁性油墨
磁性油墨是一种利用电磁记录与读取技术进行加密来达到防伪目的的油墨。其原理是在色料中加入磁性物质,如在氧化铁或氧化亚铁中加入钴等化学物质。防伪特征是通过磁检测仪检测磁信号进行译码。其技术要求是磁性色料选用小于微米级的针状结晶,使其大小和形状在磁场中均易均匀的排列,从而得到较高的残留磁性。带有这种残留磁性的符号与数码通过自动处理装置内的摩擦作用而实现辨认识别功能。主要用于车票、银行存折、身份证等。
·热致变色油墨
热致变色油墨是通过温度变化而产生色变的油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化合物随热分解而发生不可逆颜色的变化,即冷却时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经过检验后就被破坏,从而达到防伪的目的;另一种是利用化合物结晶根据其状态的改变带来的可逆颜色变化,即颜色可以复原。由于热致变色油墨的印刷性能和感温变色效果都比较理想,在当前防伪印刷市场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用于商标包装领域。
·荧光油墨
荧光油墨是将荧光材料溶于相应的树脂中制成,并且在紫外线(波长200-400nm)的照射下,能够发出可见光(波长400-800nm)的特种油墨。其主要防伪成分是荧光颜料。荧光颜料是发光材料的一种,是能够发射光的物质,该物质把在阳光的照射下吸收太阳光辐射的能量储存起来,然后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发生光化学反应,或者以可见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般把材料吸收一定波长的光波,然后向外发出不同波长的光,按照颜色的变化可以分为有色、无色、变色三种。在不可见光照射下,无色可以显示红、黄、绿、蓝等颜色;有色可使原来颜色更亮;变色可使一种颜色变成另一种颜色。荧光油墨是现代防伪包装印刷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化学防伪油墨之一,技术含量高且不易仿制。适用于有价证券、证件、高档烟酒、药品和化妆品等名牌商品的防伪印刷。目前人民币、银行票据、税务发票都使用该技术。
3.印刷工艺的防伪
通过版面和印刷工艺设计进行防伪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技术,可以使印品变化莫测、丰富多彩,从而为造假者设置重重障碍而达到防伪的目的。常用的制版防伪技术是版纹设计防伪技术。
·版纹设计防伪
版纹设计防伪技术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用于钞票及有价证券的安全防伪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印刷中的发展和应用,版纹防伪技术也渐渐成熟。其原理是利用线和点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线型图案、底纹、团花或浮雕图案等构成安全版纹,以达到防拷贝、防复制的目的。常见的版纹设计有花纹连接、对印、彩色接线、折光潜影、缩微技术等。
①花纹连接是指印品在按照规定尺寸裁切后,底纹上原有的花纹在印品的边缘已不完整,但是把其两个裁切边对接,又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花纹图案。我国第五版的百元人民币就采用了此技术。
②对印是正背两面的图案透光观察可以完全重合或是正背面的部分图案透光观察可以重新组成一个完整的新图案。我国1990年版的5元、1元人民币正面左侧盲文旁的花纹图案就采用了对印。
③彩色连线是指在印品上的同一条线上出现两种以上颜色,其变色处既不分离也不重合。这种技术要求不仅设备精密而且工艺还要高超。
④折光潜影是采用凹印或丝印线条对光的反射效应不同而在纸张同一部位制成两种图文,当把要看的纸张对着光源平放于眼前时,凹印或丝印的横线隆起,背光侧投影成为可见的图文。
⑤缩微技术的防伪原理是将文字字体设计的非常小,使得采用拷贝等手段无法复制。一般要求文字高缩小到0.22mm以内,英文字高缩小到0.2mm以内进行印刷。需要采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时才能读出缩微印迹的文字、代码等。现实中一般和其他功能结合使用,如将缩微做成团花、花边等各种图形的组合。这种技术在凹印制版中应用广泛。
·印刷防伪工艺
印刷防伪工艺主要有多色串印技术、多工序组合印刷技术和多色叠印印刷技术。
①多色串印又称为彩虹印刷,是指同一块印版经一次印刷,可以获得两种以上不同颜色印品的印刷。根据印品要求在墨槽中按一定距离放置隔板,再在不同间隔里放入不同油墨,在传墨辊的串动作用下,使相邻部分的油墨混合后再到印版上。在印品上呈现出“彩虹”般的效果。我国人民币的百元钞票上面就采用了多色过渡技术。由于假冒者很难看出和精确彩虹过渡的具体位置,同时对机器也有很高的要求,从而达到防伪。
②多工序组合印刷是指通过多种印刷方式对印品同时印制,用来提高印品的印刷质量和印刷难度,达到防伪效果。
胶凸结合印刷,利用凸版印刷机压力大,印刷出印品色泽鲜艳、光泽度高、实地墨层饱满厚实的长处;印刷大面积的实地专色色块,则选用胶版印刷,印出的印品色调柔和,有立体感。这种扬长避短的组合是防伪的有力手段,印刷工序越复杂,印刷难度越大,防伪功能越强。
胶丝组合的特点是用胶印再现画面亮调部分,保证亮调的层次,用丝印再现暗调,使画面有更深的密度,可以接近或超过投射原稿。胶丝结合要注意画面层次阶调连续,避免细小文字相互套印。因操作难度大,这种印品的图文套准精度达到0.2mm即为套准。
胶凹组合这种技术主要用在商标和包装印刷,不仅达到防伪目的,还能提高商品的档次。如名烟名酒的包装、食品药品的包装。
③多色叠印印刷技术是在接线印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用几种颜色的油墨对同一图案进行叠印,由此形成多种颜色重叠,使印出的图案花纹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多色叠印一般采用先进的精确度很高的平板胶印技术,由于要求严格、投资成本高,仿制十分困难,使得造假者望而止步,起到很好的防伪作用。
此外印后加工也采用各种防伪技术,使印品达到完美防伪。比如印后烫印防伪技术和扫金技术、折光模压技术等,进一步提高防伪效果。
传统防伪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防伪技术已在各种科学领域产生、发展并逐渐成熟,应用范围也日趋广泛。同时造假者的能力也在提高,在传统防伪技术上一些高科技、全方位的防伪技术也应运而生,主要有以下几点方向:
1.单项技术不断深化
在传统防伪技术注入高科技的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各种加密识别技术,改进造纸工艺、制版工艺和生产油墨工艺,提高单项技术的防伪水平。
2.多项防伪技术组合运用
合理运用1+1>2理论,把两种及以上技术组合运用,加大工艺和印刷难度。常见的有模压全息+磁条、防伪油墨+规则揭露等。
3.研发新材料、新工艺
采用功能高分子、固相酶、光电等活性材料,利用新工艺制成高防伪的材料。紧密跟踪化学合成的新成果,把独占性强、隐蔽性强的特征化学物质应用于防伪领域,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特点,向交叉、综合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10.19436/j.cnki.1007-2160.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