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军飞行员讲述南海战巡内情
2017-03-30
我国空军飞行员讲述南海战巡内情
从2012年开始,我国空军对南海的战巡已成常态。南海战巡标志着中国空军,为维护国家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迈出实质性步伐。那么,在战巡过程中,飞行员们又遭遇了哪些意外情况呢?
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特级飞行员刘锐表示,南海,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一片海区,我们军队去巡航,彰显我们的军事实力存在
2016年7月15日,中国空军公开发布了一张颇具爆炸力的照片一架涂装中国空军标志的轰-6K飞机,正在飞越黄岩岛上空。
照片一经公开发布,立即抢占各大媒体头条,被众多网友转发点赞,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名叫刘锐,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特级飞行员。
他还讲述了首赴西太平洋遭外军挑衅的过程。
成为轰-6K的首批飞行员
刘锐,今年38岁,是家中的独生子。他从小在一个军用机场旁长大,飞行梦就此萌芽。高中毕业他考入长春飞行学院,那时他的理想是驾驶着歼击机自由翱翔在蓝天之上。
然而,出于对飞行安全的考虑,刘锐的父亲坚决反对儿子开飞机,临近分配专业的时候,他强烈要求把儿子能分配到后勤保障部门。
为此,刘锐和父亲僵持不下,最终在母亲的劝说下,父子各退一步,达成了飞轰炸机的共识。
在哈尔滨飞行学院再进行几年专业学习之后,刘锐被分配了基层作战部队。当时,轰-6K尚未装备部队,刘锐飞的是轰-6老型战机。
他回忆,当时下到部队接触轰-6飞机的理论学习,以及上飞机实际操纵以后,心里头的落差感非常大。感觉到它的作战平台,它的作战样式,还是停留在比较远久的作战方式上面。
驾驶着轰-6,刘锐也时刻关注着战斗机机型的发展动态,2009年,刘锐感觉自己的机遇来了,他偶然见到了尚处于研发阶段的轰-6K。
实际上,刚毕业的时候,刘锐就听说过轰-6K。直到2009年,他进行复杂电子对抗飞行时,见到了轰-6K,它的机翼下有六个外挂点,机身机头完全改变了,这就是他一直梦想中轰炸机的样子。
飞机停稳以后,刘锐便跟大巴车的班长说,开车过去看看轰-6K,之后他又跟工厂的维护人员沟通,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登上了轰-6K。
后来,刘锐第三天开始飞行的时候,刚好轰-6K跟他们一起飞,看到它的起飞姿态后,刘锐特别羡慕。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一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他所在部队就有5人被选定成为轰-6K的首批飞行员,包括时任的师长、团长、副团长、训练科长,还有刘锐,这个当时最年轻的大队长。
为了尽快完成新机改装形成战斗力,他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1600多个性能数据,100多张座舱图,四大本2000多页使用手册熟记于心,并记下了20000多字的学习笔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改装理论考核。
相距10米双方飞行员相互瞪眼
刘锐驾驶的轰-6K,有着“战神”之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中远程轰炸机,信息化程度高,具备远程奔袭、大区域巡逻、防区外打击能力,是中国空军向战略空军转型的标志性装备之一。
刘锐最长飞了将近10个小时,在此期间,他要与另一个驾驶员轮班在飞机上吃喝。
作为目前轰-6战略轰炸机的最新改型,轰-6K的看家本领是长途奔袭和远程精确打击,最大航程数千公里,飞行速度快,飞行时间长,这意味着“战神”的驾驭者们,要具备超强的耐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刘锐介绍,轰-6本身是从作战的角度来设计和考虑的,我们坐在这上面,安全带必须要按要求系紧。不但不能离开座椅,而且是必须要保证一个正确的坐姿,这样才能够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下安全离机。与歼击机相比,轰炸机机身很庞大,它也不可能像歼击机这么轻身如燕,在空中自由翱翔。
之后,刘锐成为轰-6K首批机长、教员,带领团队先后验证完成了轰-6K首次夜间编队、首次实弹炸射、首次远航巡航等作战科目,直至2012年开展南海战巡。
2015年3月30日,在很多人眼中是注定载入中国空军史册一天。
这一天,刘锐和战友驾驶轰-6K飞跃巴士海峡,首次奔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
当天刘锐他们远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的,是两架轰-6K战机编组。当刘锐他们驾驶的轰-6K战机第一次出现在西太平洋这片陌生海域时,外军的飞机迅速围了过来。
刘锐回忆,当时我们是两架飞机,但是有一定间隔,我们团长他是第一架,我在第二架,当时也有飞机过去,抵近,对他们进行查证,当时来了两架飞机,飞得很近。最近的距离不到10米,双方飞行员相互瞪眼。
我们有我们的规矩和原则,空中相遇以后,在什么样的间隔距离上面,我们该干什么,当他达到一个什么间隔距离,冒犯到我了以后,我会用一种什么方式。
比如说我语音警告他,驱离他,如果他还不听劝阻的话,他采取一些比较过激的动作的话,我们就会采取同样的这种反制方法。
对方曾把机翼一掀起来,下面挂着空空导弹,这种行为俗称“亮肚皮”,意思就告诉你我是带了武器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较量的不仅是军事实力,更是飞行员的心理。
未知海域,未知态势,未知空情,刘锐他们驾驶轰-6K第一次出现在西太平洋上空,并没有被外军飞机的挑衅所干扰,继续飞赴此次训练指定的空域。这种并行持续了将近有八分钟,最后对方率先离开。
最终,刘锐他们按时到达此次远海训练指定空域,完成任务顺利返航。
2015年3月30号的这次飞行,被外电评论为“中国空军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之举”。
在这之后,中国空军多型战机多次飞往西太平洋,进一步锤炼远海体系作战能力,形成了常态化的训练体系。
时刻保持作战战备的心理状态
之后,刘锐表示,他们再去巡航,一开始地面、空中、海上,所有的作战平台全盯着你,我们飞机上面有态势显示,我们空中周边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有些什么样的飞机,有些什么样的舰船,有些什么样的雷达都显示了。
当我们逐渐常态化出去以后,你会发现这种变化很快,从一开始有查证的飞机,到距离可能就是能够目视判断,到后来目视判断不了了,到后来只能从我们态势画面一看,两三百公里以外了,尤其是海上和地面的那些警戒雷达,他们就不像以前那样全照着你。
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的实力在飞速提升,我们的这种作战能力,在飞速提升,我们的军事实力能力,在飞速提升,到达的区域在逐渐扩大,他们适应这种常态了,承认这种实力存在。
现在,无论是中国空军的南海战巡,还是西太平洋远海训练,都已经实现了常态化。2016年9月,刘锐再度出航,飞向远海的距离刷新纪录,为空军部队常态化开展远海训练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关的资料显示,飞行员尤其是空军飞行员,危险系数是很高的。甚至在战争时期,每一次升空可能都意味着,有可能不再回来。
对此,刘锐认为,这种危险是可控的。但是战争这一方面,那就不好说了,因为战争毕竟它是一种对抗性在里面。
我觉得让自己保持一个作战战备的心理状态,去完成一个战线任务。我觉得那就相当于,在训练中准备打仗,在打仗过程中去训练。保证这一种心态以后,当你面对需要去作战的时候,你的心态就更平和。
(《环球时报》2017.2.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