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7-03-30石芳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师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依然是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

一、指导学生写话训练

新教材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也活泼可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托教材,特别是利用课文中学习伙伴的引导,积极思考,并善于把思考后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用书面语表达出来,即平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口”。例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一课时,学习伙伴提出了问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必要的口语表达之后,教师不要只局限在此,一定要让学生把所想的话写下来,学生会说不代表会写,哪怕只一两句,也给了学生一次练笔的机会。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图,这是对小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的极好媒体。如教完《赠汪伦》这首古诗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启发想象:插图上的环境是怎样的?是什么场面?俩人的外貌、衣着怎样?各在干什么?从他们双手抱拳拱手作揖的动作想象他们会想些什么?他们还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围绕提示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口头叙述。然后以《送别》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好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景短文。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中年级学生以观察作文为主。教师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从高年级开始,要以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培养重点。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写作知识和生活经验是低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有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多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计划、有层次,并针对阅读的内容、要求,举办相应的展示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为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经常利用新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即兴演说,说一说自己刚刚读了哪些童话、诗歌、故事等,有什么收获;我还经常在阅读课上进行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并评选出“故事大王”“读书小明星”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能力,也为下一步的作文练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四、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

五、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石芳红,甘肃秦安县兴国镇第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