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聊斋志异》对人性的启示

2017-03-30苏晓燕

课外语文·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传统美德启示

苏晓燕

【摘要】文学即人学。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在人性中应当具备哪些品质?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以儒家伦理为基准,为我们展现了他对于人和人性的一些看法——仁、孝、义、心正、轻利等一系列美好的传统道德,他认为这些应当是人性中所不能缺失的,给生活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的人以莫大的启示。《聊斋志异》这部艺术的瑰宝,其精神价值对现代生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传统美德;人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这个古老的话题,人类一直没有放弃对它的探索,可是直到今天,仍旧相当茫然。古希腊特尔斐神庙刻着这么一句神谕:人啊,你要认识自己。大哲学家卢梭曾经也说 过:我觉得在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美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优秀之作也有过对人性的探討。如《红楼梦》中关于宝黛爱情的破灭,就是反映了陈旧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害与扼杀;又如《诗经》中很多篇章都写到了男女之间互相爱慕、思恋,这说明尽管在先秦时期,人类那种纯净、天真、原始的自然人性美也是不可遏制的。同样,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乐此不疲,孜孜不倦所追问的,同样是人性的问题!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用于衡量人性的标准是儒家伦理。儒家主张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

所以,传统儒学就是一门关于人得科学。孔子当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正是以人作为出发点,从人的立场提出了很多做人的准则,并且以此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仁学思想,它严格地规定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提出“入则孝,出则悌”等以规范人们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要施仁政。而这些在《聊斋志异》作为品评人性的标准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金陵乙为富不仁,贪财且好色,于是蒲松龄把他幻化成为一只淫狐(《金陵乙》);丘生素有隐恶,品行不端,所以被化作供人趋势的马(《彭海秋》);武孝廉石某受狐女再造之恩却妄图加害于狐女,故旧病复发,咳血不止,半载而亡(《武孝廉》)。而富贵且仁,乐善好施,周济百姓的张不量却可以得到上天的佑护(《张不量》);罗祖,当亲眼看到自己的妻子与别人通奸,虽然当时杀意顿起,可是转瞬之间就又弃刀作罢,隐姓埋名,苦心修炼。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万人敬仰的佛祖,泽被后人(《罗祖》)。在《聊斋志异》中,主人公因行善举而得善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花姑子》《西湖主》《小翠》等作品。在蒲松龄眼中,人活着就应当有基本的人伦修养。《橘树》一篇中,他在陈述完橘树和刘女的那种同生共死的故事后,不禁地感叹道:“橘其有夙缘于女也?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敢似伤离,物尤如此,而况人乎?”纵览整部小说集,只要是仁孝之人都会有好的结果,如《钟生》的主人公,因为行仁孝,使得命悬一线的母亲起死回生,同时自己也高中科举,最后化险为夷,大难不死,抱得美人归。再如陈九锡,因仁孝而感动天地,使他夫妻团聚,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反面例子,如杜小雷那丧尽天良的妻子,没有仁孝之心,蛇蝎心肠,在双目失明的婆婆饭菜中放进臭不可遏的蜣螂,简直没有人性,最终她也不配做人,被蒲氏“变”成了猪。

对于统治者,蒲松龄觉得为官之道最重要的品质应当是“孝德”,所以他把《考城隍》作为开卷制作,描写关壮缪管神选择城隍官时首先考核的就是孝道,其意在表明,居官者只有在家尽孝道,出仕后才能尽忠心,行德政。在儒家伦理中,为政之人还应该是忍着,善者,贤者,因此蒲松龄有意识地描写了一批清正廉明的为官者的形象。在《李伯言》一篇里,作者写沂人李伯言如冥府带摄阎王之职,当处理王生因廉价买婢而被诬告的案件时,“隐存左袒意,忽见殿上生火,”在小吏“阴曹不与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它念,则火自熄”之语的提醒下,“李敛神寂虑,火顿灭。”结果按律罚王生以笞刑。以此肯定李伯言能摒弃私念、持法以公的品德。

在谈到交友和助人的问题时,我们固然要提及另一种品质——知恩图报。这不是为讴歌知心之交,而是为了宣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项道德准则。《聊斋志异》中这类作品比比皆是,它们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受人之恩以后,施恩者并不需要任何代价,而受恩者却主动给以报答;此种类型可以《大李将军》一篇为例,篇中写到名贤查伊璜偶然舍食于一个大力乞儿,并助资斧劝其从军。十余年后,小乞丐成了将军,盛情招待伊璜,并决意将所有的资产平分给他。赞颂了两贤相遇的慷慨豪爽,更加赞美了这种“一饭之德不忘”的崇高品质。另一种是施恩者施恩之后,适逢某种灾难,于是受恩者挺身而出加以援助。比如在《田七郎》中,田七郎是个贫穷却正直的猎手,在贤母的教育下,严守这样一条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轻易受人一钱一饭,而一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则必须予以报答。富人武承林出于个人的需要,想要结交一位“可共患难”的高友,便通过亲访、馈赠、宴饮等手段致使田七郎不得不接受援助之手,于是,田七郎母亲所说的“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这一道德义务,便担负在七郎的肩上,最后不得不舍身去为武承林手刃仇人,铲除奸官。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大文学家的话我们无可厚非,可是他只是看到了其中的某个方面。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在这些珠玑之言中去寻找真、善、美的东西,并加以继承、发扬。

《聊斋志异》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史库中的一部文化史,更是一部思想史,给后人以莫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六章)[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2]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传统美德启示
身边的传统美德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