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议
2017-03-30吴洁
吴洁
【摘要】“不学诗,无以言。”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诚挚的情感、精练的语言,深入斟酌,美不胜收。尤其在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感培养、情境营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代诗歌,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古诗词以其明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精练的语言,成为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传颂千古的不衰名作,在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审美素质、健全和完善人格方面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应“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词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阅读体验、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
一、诗中有画,感受意境美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就刻画了这样一个画境:郁郁葱葱的柳树、绵绵不绝的细雨、孤独兀立的旅舍、微微湿润的尘土。王维用旅店、柳树、细雨等几种元素,营造了一个清新脱俗的早春情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借景抒情,离别之意在早春情境中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又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下子将读者拉到了荒凉的大漠、苍茫雄浑的黄河场景中,这是古诗词运用线条美的经典案例。对这类古诗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诗中的画面通过绘画方式综合运用思维、想象、鉴赏能力将“诗中画”描述出来,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意境美。
二、诗中有情,体会情感美
诗歌拥有独特的画面美,然而写景如画只是诗歌表面的艺术魅力,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传情达意。情感是诗歌的根,诗人讲究运用真挚而感人的情来打动读者。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融情于景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中有情,情中带景。基于这个原因,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重点把握诗歌情感的领悟,对学生透过画面的表象去深入体会诗句中透露的情感美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理解诗句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操进行陶冶,升华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身临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的江南水乡,在浩浩荡荡的长江边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独身在异乡,夜间总是思绪万千、无法安然入睡, 黑夜还没有退出,橘红色的太阳在海面上缓缓上升,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然而,固然江南再怎么好,景色再怎么秀色可餐,说到底却并非自己家乡,诗人那无尽的思乡之情就随着脚下这一江春水缓缓东流,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教师要向学生描述诗人在长江边上独自眺望远方的情境,内心思绪万千,极富感染力,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足以令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所处的境地以及诗中美感。
通过分析和鉴赏这些古诗词,可以发现其中富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悲壮或豪迈、壮美或忧郁、豪放或低沉,将人性之美、情境之美抒发的酣畅淋漓,将古代文人的意气风发、忧国忧民的精神面貌展露无遗。苏轼在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经典名句;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抒发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国忧民情怀,深刻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制。如此种种,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诗人们的质朴、高尚、无私的情怀。
三、诗中有意,咀嚼语言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诗词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重点解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将诗中精华和美感嚼出来。例如,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可以说是接近于“不可增一字、不可减一字”的境界。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辞藻,纯粹用简单的白描手法绘制出一幅独具韵味的深秋美景图。前三句几乎囊括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多种元素,每个字拿捏十分精确、到位。而且精炼不失韵味,每种事物分别用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来修饰,赋予了每种事物突出的特色。原本毫无关系的事物,在深秋背景下,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将在外流浪的学子孤独思乡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的结尾用“断肠”二字将主题思想点透,将游子情感全盘托出。 仔细品味,学生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离乡之苦。通过逐字逐句解析,更好地体验到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力。
以《春夜喜雨》為例,杜甫从绵绵细雨着手,对夜色中的春雨进行了精细描绘,诗中传达了心中的喜悦之情。这首诗语言十分简练深刻,例如“好雨知时节”中的“好”字把握得十分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个进行重点品味,并与其交流诗歌中的美感。有的学生认为“好”字是全诗的文眼,统筹全局;有的认为“好”字过于直接简单,缺乏深度,没有“细”“春”等字更有内涵。通过反复推敲和分析,学生达成了一致认识:“好”字普通、亲切,积攒了满满的情势,将作者经历战争动乱、隐居草堂后的喜悦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全诗语言直白、情感真切,耐人寻味。如果用“春”字替换,则只明确了时节,“细”字虽将春雨特点刻画出来,但表“情”稍显逊色,与后文有重复之处,因此只有用“好”字是恰到好处。
“不学诗,无以言。”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诚挚的情感、精练的语言,深入斟酌,美不胜收。尤其在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感培养、情境营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