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点思考
2017-03-30赵浩鹏
赵浩鹏
【摘要】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那么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实践中大胆地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朗读;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由于应试的压力,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初中语文课堂的读书声少了,老师所谓“精讲”多了,学生动笔忙于“题海”多了,这不得不引起笔者深深的担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至今且耳熟能详的话语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其实它一直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即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多读既便于读者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又利于读者语感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论从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读就显得非常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读”?笔者认为应注意这几方面。
1.要有时间保障。教学任务再紧,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如果是现代诗歌、古诗文,读的时间还应更多些。
2.默读,多大声读。众所周知,现在社会上流行李阳的“疯狂英语”,原因在于,很多人,学习了十几年英语,甚至都有大学四级证书,但无法与外国人交流,而李阳的这种学习方法有着他的独到之处,很容易形成语感。只不过李阳是“说”,我们这儿是“读”而已。应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少指名读,多齐读。指名读只是训练了少数同学,教学应面向全体,而不只是那么几个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而齐读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朗读都得到训练,也使每个学生的语感都得到培养。
二、加强课内外背诵培养语感
既然课内要求背诵的文章、片段较少,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摘抄一些精彩的现代文句子,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10分钟或语文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积累情况,或背诵、默写几句积累的精彩的句子。这些措施既是对学生积累情况的检查、督促,又是同学之间彼此交流、互补得失、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但教师应以务实的心态对待学生的积累,尤其是在默写这个环节上,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允许学生在自己所积累的句子上做适当的变化,在具体背诵、默写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增、换意思相近的词,增加更为生动贴切的修饰。而这一变化正是给学生留下了创新的空间,既减轻了学生默写的心理负担,使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把积累和学生的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他们创设了自由驰骋发挥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语感的培养充满了活力。
三、加强听说,培养语感
北京有一个名叫“秀水街”的市场,可以说在北京家喻户晓。秀水街商场为何有名,原因之一可能在于这个地方经常是老外光顾的地方。秀水街商场的消费档次和南京的金桥市场、玉桥市场差不多,老外为何喜欢光顾秀水街那個地方,原因又在于那儿做生意的中国人多数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外在那儿购物比较自由,没有语言障碍,讨价还价比较方便。在那儿上班的售货员,不一定都是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但英语的语感为何如此流畅,我想这应该是他们长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加强听说的结果。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多创设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表达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多说的机会,而不应是教师一言谈。
四、加强片段练习,培养语感
谈到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考虑大作文的写作。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学生的作文训练每学期是6—8篇,如果只按照这一要求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是断裂开的,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尽可能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来动笔。这其实也是一种全班性的语感训练。如进行写景、状物、外貌、心理、动作等片段写作练习,练习仿写句子,为课文补充结尾,为文中补充新的论据,写一些短小的读后感等。
五、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语文综合性的这一特点,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并加以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语感的培养既有声有色,又行之有效。
如开展以“与名著共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展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开展以“我看追星”为主题的辩论赛;以“环保在行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再比如,课余时间,许多学生爱唱歌,崇拜歌星,其中有些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些教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就以各种方式来阻止他们,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种情况下,教师倒不如因势利导,给出时间让他们去积累一些自己喜爱的、感情真挚、思想积极向上的歌词,但要求他们在积累本上从内容、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谈谈自己的感受、喜欢它的原因。比如一些好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甚至还有一些直接引用我国古代诗词作为歌词的通俗歌曲,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唐李煜的词《虞美人》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放手让他们在课堂上唱一唱,然后再说一说对歌词的理解,从而不仅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充满了活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实践中大胆地探索。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