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
2017-03-30赵志娟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快乐地读;激发读书兴趣,讓学生积极地读;教给朗读方法,让学生明白地读。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最重要。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获得思想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快乐地读
所谓快乐地读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快乐的活动、愉悦的氛围中扎实地进行语言朗读的训练。同时注意把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发散思维和指导朗读有机的结合,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一)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而且要求学生进入角色。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可以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培养朗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去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二)带动作、打节拍读
“带动作、打节拍”也就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中该停顿的地方、该读快慢的地方,用孩子们能容易记住的手势帮助他们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那么盲目了,他们看着老师的手势,就知道该如何朗读。时间久了,孩子们有了语感,渐渐地就会读书了。
二、激发读书兴趣,让学生积极地读
积极地读是指学生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地读书。一旦学生有了积极主动性再大的困难对他们来说也不是问题了,他们会自己开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会多吸取别人的长处。
(一)师生范读
所谓师生范读就是老师或者读书比较好的学生声情并茂地将所要读的课文朗读一遍,作个示范。每讲授一篇新课文,老师如能先范读一遍课文,范读时注重感情色彩,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就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感情就会很快投入到课文中的情境中来。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崇拜老师,加上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听到老师朗读那么好,就会跃跃欲试,模仿着读。除了老师范读课文外,如果学生中有读得很好的,也可以让他们范读,这样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力可能更大。
(二)想象朗读
“想象朗读”是什么呢?就是在学生读课文之前,先让他们想象与之有关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那种情景,激起情感后再读课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有效地教学手段。
(三)创设情境朗读
“创设情境朗读”一般是针对学生生活中不常见或者不易感受到的场景人为地将其创设出来,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后再将感受到的情感用到所要朗读的文章中去的一种读书方式。适当适宜的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视听感官兴奋起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随着积极地活动起来,对表现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产生极大的兴趣,自然能够读好。
三、教给朗读方法,让学生明白地读
明白地读是指学生不仅知道怎么读,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我们教学最高的境界,作为一名好老师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一)教给方法,培养语感
教给方法,培养语感是指教师对于那些比较常用的读书技巧直接告诉学生,指导他们读好课文。这样做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化朗读的困难,利于学生模仿和学习。低年级孩子不知道如何停顿,句子的节奏把握不好,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语感,引导他们分清句中的轻重缓急指导如何朗读。
(二)运用比较,指导朗读
运用比较,指导朗读就是出示两种读书状态:一种正确,一种错误。让学生自己比较,自己感悟,自己得出结论。在指导低年级朗读时运用比较法,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验迁移
结合生活实际,体验迁移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将这种状态带进课文中指导朗读的一种读书方式。低年级的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所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朗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四)引入评价,快乐朗读
引入评价,快乐朗读是指老师在学生读完后给一个公平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从而更加喜爱读书。评价是一种快速提高的手段,不仅能让孩子很快地知道该怎么读,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低年级更是如此,老师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评价,能促进的不只是一个孩子,而是一批孩子的进步。
“教无定法”,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话语,变成多彩的画卷,变成美好的想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奠宇,孔凡哲.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赵志娟,女,1980年生,安徽淮北人,教研室副主任,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效课堂。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