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究
2017-03-30何转云
何转云
【摘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和重视,使得非连续性文本以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进入了语文教学视野。这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文本阅读体验的多元化发展。现阶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涌现了一大批一线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寻。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短、传统教学惯性等因素影响,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技巧总结与理性认识并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和融合。基于此,本文就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一些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其实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一直不乏身影,只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界定与重视。自从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又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就让非连续性文本名正言顺地以新姿态进入了语文的教学视野。
一、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就是进一步突出语文“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提出与推行是语文课程本身性质所决定的。现代媒体社会,大量信息资源以碎片方式呈现,如何快速有效地综合处理、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新生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这些技能必须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达成。由此看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是时代发展对人们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关系
一直以来连续性文本仍以其形式完整、生动含蓄、鉴赏性强、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等特点存在于阅读教学中,有着本身的优势。对于现阶段而言,当前连续性文本仍占主导地位的阅读教学,我们应如何定位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关系,将会影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进行。
江苏的沈海军老师曾说:“非连续性文本呈现了一种文本表现的方式,也体现了一种阅读策略。”也就是说非连续性文本是连续性文本的表现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新型的阅读策略。在连续性文本中插入非连续性文本,能使文本生动活泼,富有变化,增强阅读效果。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倡导其实是弥补了单纯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空白,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阅读的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在当前连续性文本占主导地位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实现两者有机渗透,让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达成更开阔、更有效的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不仅仅单纯是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获取信息,而是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毕竟语言文字运用才是语文的本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或总结出连续性的文字,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化,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近几年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虽然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许多“非教学化”现象。一些研究者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简化为答题技巧的传授,将教学策略具化为机械的解题步骤,出现了教学“考试化”的倾向。而且,教学策略中往往杂糅了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目标的强调等信息,真正涉及师生交互活动的策略很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化”在于从师生的双边活动出发,探讨具有学段特点、符合非连续性文本特性的教学策略。
据多份调查报告显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之所以一直处于一种尴尬不温不火的状态,没有被充分地重视起来。这跟未形成意识,未形成体系以及质量不高等因素以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主要是因为教学中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利用不足,导致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举步维艰。下边笔者针对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利用提出如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图文转换,认识碰撞
善用课文中的相关插图,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课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对照文字阅读,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也能根据自己对文字的感知理解,为文意创作插图,或对书上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等等,这样的过程既有趣,又能有效地加强对信息的把握。如《核舟记》是一篇实物说明的古文篇目,由于内容介绍比较细繁,学生很难有整体的把握。我要求学生一边消化文意一边想象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对于核舟有了整体的形象把握,这时布置学生依据对文意的理解创作核舟的画作并在第二节课前展示作品,其他同学对照自己所得理解对画作做出有依有据的评价。这样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文意高效的把握。(下附学生画作)又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里其中一道题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就是图文转换的非连续文本体现。
(二)表格转化,知识整理
语文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整理与积累,针对课文的重点用表格的方式来提炼观点、归纳信息等,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来整理知识点,既省力又清晰了然。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信客》一课,让学生就信客的各方面信息用表格的方式为他建立一个档案(如职业、身体状况、为人、收入、工作内容、最敬重的人等等信息),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表格转化非连续性文本意识,使得学生对信客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在交流展示过程中也能互补所得信息,教学效果显著。又如《新闻两則》的学习由于学生对战争细
如此,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了文意。同时也可通过表格归纳总结学习重难点,或者针对某些文学知识进行表格归类等。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文中说明方法的归类,学生就是以表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对应说明方法及作用,一目了然。病句归类复习亦是如此。假期布置学生读书并要求制作知识卡片或家长共读卡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非连续性文本的使用对复习知识、知识整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组合阅读,拓展认识
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很大程度依靠大量阅读,也就是“大阅读”。组合阅读是指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阅读材料组在一起,使它们各自相互独立又有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类似于“蒙太奇”手法的阅读。而这种组合的方式本身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体现。组合式阅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材料组合内容多,容纳信息量大,空间跨度大,形成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近几年中考的阅读材料也出现这样的形式来组合阅读。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意识进行组合阅读教学,创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就一篇课文,我们搜集关于作者的评价、背景介绍、文章的赏析等文本资料,形成组合阅读让学生自己去全面地了解主题,并分辨、理解、取舍这些资料,这个过程,既实现了学生的大视野阅读,也锻炼了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四)创设情境,实践练能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非连续性文本也渗透于其中。平时小组交流讨论中形成的结论或综合性学习中形成的报告等,需要根据连续性文本的陈述制作图表,这又是从连续性文本向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如主持人串台词的书写,就是一项很好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活动。它不仅为学生创造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情境,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课本剧的编写,不是简单的人物对话,它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背景陈述,人物说明补充,舞台说明等,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就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随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逐步实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登上了包括浙江在内的各省地市中考的舞台,并为中考命题者所青睐,看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势在必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应该加快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脚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02.
[2]张卫其.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2012.
[3]凌江龙,李楚凝,任迪.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6).
[4]潘红.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
[5]巢宗祺.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l1年版)》几个热点问题的解析[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5).
[6]巢宗祺,施久铭.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编号1201552855)《非连续性文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龍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