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

2017-03-30文红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接受用典李白

文红

摘要:李白诗歌常言及魏晋人物,包括魏晋名士以及魏晋小说中的人物。从这些人物出现的频率以及诗中使用的典故可以看出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经过整理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魏晋人物,发现李白诗中的魏晋人物重复率很高,主要体现在归隐、任诞、诗酒三个方面。

关键词:李白;魏晋人物;用典;接受

李白诗歌中常言及魏晋人物,或引以自比、他比或加以品评,同时总是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感受,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所引用人物的认识,探讨他对魏晋人物接受。为了更好地了解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笔者进行了归纳整理工作,将李白涉及魏晋人物的诗歌都摘录出来。从这些诗歌及涉及的人物,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言及的魏晋人物特点。因此,本文将分三部分来进行陈述,一是谈及李白诗中的魏晋人物,二是魏晋人物典故运用技巧,最后根据李白诗中的魏晋人物来分析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

一、李白诗中的魏晋人物

魏晋时期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记述了人物的逸闻琐事和言谈举止,如《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则记述了神仙方士、佛法靈异等内容,如《搜神记》、《神仙传》。小说作为魏晋时期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能不将其考虑进去,因此对李白诗中的魏晋人物的整理会分成两类:一类是魏晋名士,一类是魏晋小说中的人物。

李白诗中的魏晋名士重复率非常高,谢安出现了24次,“谢安”7次,“谢安屐”、“谢安墩”各一次;陶渊明出现了24次,其中“陶渊明”3次,“陶令”9次,“陶潜”2次,泉明1次。此外,王子猷、阮籍等人的出现频率也很高。因为诗中谈及的人物常常重复出现,故该人物事典也被多次反复使用,如陶渊明辞官归隐、谢安隐东山、王子猷访戴、山简醉酒。

李白言及魏晋名士时非常重视人物的典型性,所选取的都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事迹:山公是醉酒的典型,用山公上马、山翁醉来描述;陶渊明是归隐的典型,用武陵源、秦人、桃花源、五柳、辞彭泽来描述。这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常常诗人都不觉是在用典实际上在某一事迹的典型人物其实不只一个人,如醉酒的典型除了山简还有刘伶,但是李白诗中从未引刘伶的事迹来表示醉酒。也许李白认为山简醉后骑马、倒接篱自有一种风流,故也有诗云“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这是一种豪放。而刘伶纵酒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则似乎太过狂放了。所以李白在人物选择上不仅仅是家喻户晓而且还需与诗人自己的秉性相符。

李白诗中有魏晋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多是一些神仙道士,如麻姑、金华牧羊儿、陶安公。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麻姑,麻姑最显着的特点是寿命长及像手像鸟爪,对于手像鸟爪这一特点李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麻姑搔背指爪轻”,将《神仙传》中的想象进一步延伸,想到麻姑手像爪以挠背是一种享受,这种幽默的语气描写出来别有一番滋味。《下途归石门旧居》中的“陶公”是指陶安公,是《搜神记》中的六安铸冶师,此处也表露其归隐之心。

除了神仙道士,李白诗中还引用了魏晋虚构人物比较奇异的故事。《上留田行》借用京兆天真兄弟想对堂前的紫荆树也平分,但是没想到刚有这决议树便似火燃般枯死。三人见后大惊,想到树本同株,更何况人,于是兄弟和睦,成为孝门。李白用这个故事对永王璘战败被杀发出的感慨,叹唐肃宗兄弟不能相融。用这个虚构的例子恰到好处,以树的枯荣喻一家的兴衰和睦,奇异而形象。

李白诗中大量出现魏晋人物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魏晋人物也是处于一个较混乱的局势,而李白则处于唐朝有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时局不断动荡。于是李白和魏晋人物也有同样的矛盾,究竟是为了济苍生而出仕还是寄情山水而归隐,这些李白都可以从之前的前辈那得到一些启发。另一方面是魏晋人物追求自由,重视人的主体性。唐朝盛世营造出来的开放文学使得唐代文人眼界开阔,胸襟豪放,少思想顾忌,同时这也与李白性格中热爱自由,虽是布衣却藐视权贵的狂放不羁不谋而合。于是李白诗中出现了大量的魏晋人物,虽也有调侃戏谑,但大多都是对魏晋人物的赞赏。

二、魏晋人物典故的运用

李白诗中多言魏晋人物,其实可以说是对魏晋人物典故的运用。魏晋人物典故运用得当用典不是李白诗歌的明显特征,但这不代表李白不用典,归根原因是李白善于用典,恰如清代袁枚说的“用典如在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①。李白惯于用典却不给人以匠气,在于其善于用典。李白善于用典表现在明用典——浑然一体、暗用典——无迹可寻及推陈出新用典。

明用典故,便是直接引用,一看便知。李白选取的多是熟悉的典故,使得读诗时没有障碍。但真正做到浑然一体,还是需要诗人匠心独具的剪裁,使典故得到新的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如《襄阳歌》中将唱山简事的那首儿歌进行了改写化用,由原来的五言儿歌改成了七言,先从日夕写起,写落日的景象然后引出日落西山时那倒着接?那副醉呼呼的模样。同时增加了旁观者襄阳小儿的拍手看笑话的场面,“齐拍手”写出小儿不止一个、“拦街”这一动作给人很强的临场感,“争唱”在画面描写之后增加了声音,使场面更加栩栩如生。又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增加场面描写,使读者看后似乎自己也是那看客。经过一系列烘托之后终于引出主人公山简。虽然是旧事,但经过诗人的改写似乎变成了新的材料新的故事。旧的故事减少了理解难度,新的编排增加了可读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可以让想象更加自由地驰骋。

暗用典故便是粗看似乎没有用典,但是细细体会便会发现其中的深意。没有看出典故继续往下读也是没有障碍的,但是读出来典故便会觉出诗人的匠心独具了。《山中与幽人对酌》这首诗就是描写朋友间非常随性却又志趣相投的相处。但是若知道这是陶渊明的典故,出自《宋书.陶潜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②。当读出典故了,我们展开联想将被引用的内容加之于主题内容,使内容有了多重涵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反用典难,别出新意更难。但是李白总是可以对人物典故的另一种解读营造新意。《赠韦祕书子春》诗中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大多用此典皆是言谢公为苍生之大义,而今李白评价谢公不徒然。看罢便想,为苍生出仕自然有意义,用不徒然岂不多此一举。但是接着往下读会发现,李白是在对自己的遭遇不满。自己虽有国子监秘书之职,但那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职位,自己一展宏图的渴望似乎又将破灭。李白另辟蹊径,从谢安出仕的价值判断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透过典故的运用,诗人可以从现实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让心灵与精神更加自主,使诗情更加洒脱、超然。而读者则可以展开联想,在原本诗意的基础上附加上典故的意义,探究旧典故在新诗中产生了怎样的韵味。

三、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

从李白诗中的魏晋人物来看,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主要有三个方面:归隐、任诞、诗酒。

李白确实有儒家入世的一面,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希望可以得到任用建立功业。但是功成之后李白会更加倾向于身退。《古风五十九首之一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雠。”借石崇不退而造成大祸表达自己功成应该身退的想法。但是现實结果是报国无门,一展宏图的愿望落空,此时李白想到的依旧是隐逸。从诗歌的整理中也发现,隐逸诗人的诗歌最多,陶渊明、谢安都是有隐逸倾向的,而诗歌中很多篇目都在表达对谢安高我东山、陶渊明归隐的羡慕。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寄情于山水,即使大家多认为李白热衷建功立业其最终结果依旧是归隐山林。同时,从其现实交友中也可以看出他归隐的倾向,李白与僧道交往也较密,常用支道林等名僧来称赞僧行融等人。因此,李白在仕与隐之间矛盾是不能功成身退而隐的不甘心,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怀才不遇,李白最终的选择都是归隐。

李白引用魏晋人物的诗中对很多魏晋名士的任诞行为都津津乐道,单王子猷访戴未见戴却乘兴而归一事就出现了13次。王羲之好鹅用书法作品交换、王羲之坦腹东床成快婿、张翰因秋风起思念鲈鱼鲙而归家、山简醉似泥、谢安汎海船泰然自若、谢安携妓东土山、王子猷爱竹啸名园、陶渊明漉救葛巾等等魏晋人物的任诞行为进行描写,从李白诗歌中可以看出对这些行为的欣赏。现实生活中李白也是一个浪漫而豪迈的诗人,颇有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重视即使享乐,经常纵酒来消解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人生苦短的愁闷。《九日登山》中陶渊明辞官归隐却归去来的原因是为了杯中物即酒,山简也是常常醉似泥,两人都经常出现在李白诗中,而且李白在诗中经常以山公自比。李白诗也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其名”都写出来酒在李白生活中的重要性。饮酒后往往诗兴大发,于是也讲究作诗。李白常常用魏晋人物称赞友人们的文采,如《赠从孙义兴宰铭》“河阳富奇藻,彭泽纵名杯”,借潘岳之文采、陶渊明之情怀夸赞友人的文采和风流。李白常常引用谢灵运梦得池塘春句的典故,一方面表达与从弟兄弟情深,一方面表现李白对佳句的追求。

李白诗中谈及的魏晋人物重复较多,可以看出李白对魏晋人物的选择。而李白诗中对同一典故的重复运用可以看出李白对魏晋人物所接受的内容。对李白诗集中关于魏晋人物诗歌的筛选整理制作了表格,并且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可以看出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归隐、任诞、诗酒三方面。李白在仕与隐之间确实一直摇摆,但是从他的诗文以及对魏晋隐逸人士的羡慕可以看出李白的归隐之心的。虽然最后因为怀才不遇、不收人用被迫归隐,但这只是为满足李白功成然后身退的愿望罢了,毕竟成就功业之后李白也会归隐。同时,李白对魏晋的任诞行为非常赞赏,至于诗酒文化,李白作为酒仙和诗仙本就一直都是这样奉行的。

注释:

①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235页。

②沈约《宋书》,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2302页。

参考文献:

[1]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2]范之麟,吴庚舜主编.全唐诗典故词典[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1.

[3]刘义庆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

[4]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四川:巴蜀书社,2000,4.

[5]罗宗强撰.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6.

猜你喜欢

接受用典李白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诗仙李白的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