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打造充满张力的语文课堂
2017-03-30侯枫
侯枫
【摘要】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运用恰当的方式,努力优化教学情境,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促使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境;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有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让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创设导入情境,引领学生走近文本
(一)音乐情境导入
教师挑选旋律动人的音乐、歌词精当的歌曲在新课导入时播放,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感情的共鸣。比如教学《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春光、盎然的生机,笔者选择了乐曲《春天在哪里》。听着明丽欢快的乐曲,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
(二)故事情境导入
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比如在《我的母亲》教学中,笔者这样导入:有一个小孩马上就要降临到人间了,临行前,他跟上帝说:“上帝啊,我这么无助和弱小,离开了您的照顾,到了人间可怎么办哪!”上帝说:“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我已经为你选好了一位天使,她会代替我全心全意地照顾你。”小孩子听了很高兴:“请问天使的名字叫什么?我怎么才能找到她呢?”上帝笑了:“你不用找她,等你一出生她就已经陪在你的身边啦。”同学们猜猜这天使的名字叫什么呢?
(三)课件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生动,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文章。比如教学《端午日》时,笔者播放了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端午日的美,自然地喜欢上了湘西淳朴的民俗民风,同时也就对描写此情此景的课文产生了兴趣。
二、创设阅读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文本
(一)情境朗读,让学生产生共鸣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再现文章作者写作意境和感情,学生能更好体验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在《三峡》教学中,笔者就合成一段三峡美景视频播放,通过对画面的渲染,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然后在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领会文章的意蕴。
(二)情境提问,让学生理解内容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巧妙地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比如教学《望岳》时,笔者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小老师,围绕古诗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看谁提的问题能把大家都考倒。”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三)情境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性问题不仅能培養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与课文不同的情景或观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学《范进中举》时,可让学生讨论:如果范进落榜又将是怎样的情景,胡屠户又会怎样对待他,范进会如何生活下去;教学《马说》时可让学生思考:千里马是否一定得让伯乐来挑选,在竞技场中一比高下如何?……
(四)发挥想象,让学生把握意蕴
比如教学《孔乙己》时,读到“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但学生能积极地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学生甲说:被丁举人剥下来了,因为孔乙己偷窃,作为惩罚而去之;学生乙说:孔乙己为生活所迫,脱下来卖了换酒喝了;学生丙说:孔乙己同别人换了蒲包,因为他被打折了腿后,蒲包的需要比长衫更为迫切……
三、创设活动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文本
(一)模拟对话,让学生品味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模拟文本的情境,让学生在认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模拟文中人物对话,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之佳妙、感情之深挚,笔者先让学生看课文中关于父亲买橘子的插图,初步体会到父亲的不易和父爱的深沉;再让学生模拟“我”与父亲的对话,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中,深入细致地感受真挚的父子之情,体会朱自清人物描写的细腻传神。
(二)情境表演,让学生理解人物
让学生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比如在教《变色龙》《晏子使楚》时,笔者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再现课文中的精彩情节,体会人物内心,模拟人物的言行举止。
(三)角色代入,让学生体会真情
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索内容的基础上,换位思考,融入课文的角色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我的母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切身地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之情,笔者设计“与母亲对话,体会深情”的环节——让学生把文中寄托作者感情的句子划出后,把句子中的第三人称“她”改为第二人称“你”来读,帮作者对母亲讲讲心里话。这种把自己当作作者的角色代入能更好地让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
(四)续写课文,让学生拓展文本
比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以《于勒回家》为题,写一篇作文,设想一下于勒突然回到菲利普家中的情景;学完《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想象游行后,皇帝会如何对待骗子,骗子会有怎样的结果,编成故事交流;学了《孔乙己》,根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让学生续写课文,想象孔乙己后来的命运究竟如何。
总之,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运用恰当的方式,努力优化教学情境,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促使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