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溪的追忆与仰望

2017-03-30邵玉田

湖海·文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东台西溪

邵玉田

对于东台西溪而言,每一处历史的痕迹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时空网络中的某个坐标,必然有其发展的起点与渊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溪,就是东台历史的高地。

(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西溪。来西溪的人,不一定都是来看风景的。

因为,就西溪文化而言,这里有看不完的盛典。

在这个盛典中,挨个耸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由此而形成了西溪“高大上”的文明长廊。

西溪,早在五千年之前即有先民活动。

西溪,历史悠久,西汉入志,最早的文字记载,当属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虽然,目前全国“董永的传说”非物质申遗入榜的已有四个省市(山西万荣、江苏东台、河南武陟和湖北孝感)。江苏的东台赫然在目,榜上有名。

另外还有几家,山东的滨州、安徽的安庆以及江苏的丹阳、金坛等地,仍在“锲而不舍”。都说,那里的地方志早有历史记载。他们各自解读,或过度诠释,寄希望于申报出现转机。

我去过西溪多次。我以为,惟有去过西溪“董永和七仙女文化园”的人,才真正信服并了解这个故事更深的内蕴。

散落在西溪古镇四周,与之密切相关的遗址多达五十多处。

如“董家舍”、“董家垛”、“董贤村”、“双鞋庄”、“舍子头”、“金钗井”、“缫丝井”、“十八里河口”、“南仓河”、“辞郎河”等,恰恰就是这些遗址,完整地构建起这个爱情故事的细节和全部。

自《甲骨卜辞》有了“孝”的文字,以及后来“二十四孝”孝文化的产生,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包括三国时期,魏曹植的《灵芝篇》赋诗中也有“汉董孝子讳永墓”题于西溪广福寺。

西溪的“孝文化”,它是由时间锻铸而成的,具有横跨几千年的韧劲。同时,它又是一种体量庞大的覆盖,覆盖到大江南北,九州大地……

矗立于古镇南边的唐塔,应该是西溪的第二个文化坐标。

追溯唐塔的故事,依然要先从“孝文化”讲起。

在清嘉庆《东台县志》中,有随代山西朔州尉迟恭的母亲避难于西溪的记载。其时,渔民出海,海难频频,为此尉母极为痛心。她嘱咐过儿子,若有朝一日,得一官半职,在此建塔,方便渔民在出海或归来时,以辨别方向。

果然,铁匠出身的尉迟恭,辅佐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之后,不忘母训,启奏朝廷,获准并于贞观年间(627至649)到西溪亲自监造此塔。

后淮南黜陟使李承又为此塔取名“海春轩塔”。

尉迟恭,唐初大将,武艺超群,多次救主。尤其武门事变,由于他的远见卓识,不仅缓解了矛盾,而且为大唐留住了如魏征这样的大批的栋梁之才。身居高位,且有“敬德不陷”、“富贵不淫”“拒娶公主”、“不抛弃结发妻子”、“仁厚朴实”等高贵品德。古今的文学作品中,如《隋唐英雄传》、《贞观之治》、《薛仁貴传奇》和《隋唐演义》等,都有尉迟恭的形象出现。

若干年以来,百姓家过春节,贴春联的同时也有贴门神画的,为的是驱邪避灾。这一对门神,一个是秦叔宝,一个是尉迟恭。

三相阁里,陈列着北宋三相即晏殊、吕夷简、范仲淹曾经在西溪担任盐官时留下的斑斑足迹。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兵部尚书。

他性格刚毅,生活俭朴,闲雅多情,善解人意,唯贤是举,且举贤不避亲。他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倡导州、县立学,中国现存的“天府、白鹿洞、石鼓、岳麓”四大书院,均与他有关。盐仓二百年,西溪晏殊书院也是由他当年亲力筹办。

他工诗善文,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与其子晏几道又有“大晏”、“小晏”之美誉。一生写了万首诗,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吕夷简,字坦夫。祖籍莱州,与晏殊一样,也是从西溪走出去的宋代名相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吕夷简才识过人,清慎勤政,有“爱暖民心”、“廉能”之誉。在安抚边疆,处理好辽、夏关系等方面卓有贡献。《宋史》中有“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的文字记载。

明道二年,仁宗亲政,吕夷简提出了八条规劝:“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辩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被仁宗采纳,从而保证了北宋的一段时期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范仲淹,字稀文,苏州吴县人,生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丧父,母改嫁朱姓,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绩突出,而且在军事、教育、书法等方面,亦有不凡的建树。天圣五年,为守母丧,居应天府,应晏殊相邀执掌应天府书院教席,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崇尚志士节操,忧国忧民,广开言路,使书院学风焕然一新。

尤以《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等,许多箴言,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却依然上疏不断。

曾进谏《答手诏条十事》改革措施,但庆历五年因新政受挫,被贬出京。皇佑四年,改知颖州,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天禧五年,调任西溪盐仓监,监督淮盐储运转销。因为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百姓苦难深重。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天圣三年,张纶奏明朝廷,调范任兴化县令,全权负责修堰工程。为纪念他,百姓将其定名为“范公堤”。一直至今,依然屹立,近千年不倒。

(二)

从西溪出发,沿着串场河向南,约20公里的路程,一个依河而建的小镇,因盐而兴,历史人文,醇后千年。

这就是安丰古镇。

走进古镇,足踏青石板路上的光影流年,透过那些古建筑灵动欲飞的檐角,总觉得有一些神秘积储于内。

时光犹如一只飞鸟一直在眼前飞翔,不少故事就在飞翔中慢慢抖落出来。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传承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安丰之学”的创立人,《明史》中有“平民教育家”、“哲学家”、“早期启蒙思想先驱者”以及“淮南格物”大成者等记载。

王艮,以布衣传道,终身不仕。嘉庆八年(55岁)曾有两位朝廷官员举荐他入朝为官,均被他一一婉言拒绝。

王艮倡导“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求学者纷至沓来,其门徒以平民百姓居多。王艮着重于口传心授,一生文词著述很少。但诚然如此,却有九传弟子千余人,所产生的启蒙影响绵延达270年之久。

坐落在安丰镇月塘湾附近的“王艮心斋园”,占地10余亩。王艮的汉白玉雕像,耸立在斋园门前。内设东陶精舍、王艮书塾、祖堂、贤人馆等。园内池塘修竹,小山廊亭,鸟鸣声声,芦苇苍苍。乐学亭、勉仁坊,昭示王艮箴言。该园又为“王艮纪念馆”、“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清代布衣诗人。吴嘉纪出身盐民,少时多病。工于诗文,效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反映百姓疾苦。如《临场歌》、《归东陶答汪三韩过仿五首》等,其中《绝句》一首:“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十分简练生动。

吴嘉纪以《盐场今乐府》闻名于世,百姓称他“自有才名十五州”之豪气。

著有《陋轩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安丰南街,现存吴氏家祠,老屋旧制,古朴雅洁,再现陋轩诗人的风物风范。

冯道立,字务堂,号西园。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殁于咸丰十年(1782-1860)。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胸怀大志,要做古代“李冰造堰”那样的水利专家,服务桑梓。

他阅读过很多古今中外的水利著作,潜心研究前贤在水利事业上建树与教训。如认真研究明代水利专家潘季训《河防一览》(治理黄河)的著作,分析其中的精见和不足,在实践中摸索并创立了自己的治水论述。在他的《淮扬治水论》中,概括“治水之道”,以“疏、畅、浚、束”四法,精辟而又符合实际。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他的设计,政府动员几十万民工,参照“四法”,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一举实现了他“长堤束水入海,永绝洪涝水患”的理想。

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立志要跑遍全苏北的沟河港汊,得出水患的结症,研究出最佳的治水方案,绘制出最新最美的水利详图,交出自己人生的最好答卷。曾经一次外出调研,长达三年不归。

在洪泽湖临淮口,陡降暴雨,狂风刮断缆绳,船被惊涛翻沉。幸遇船夫奋力相救,才转危为安。

因此,他一生著作甚丰。他的水利思想,都体现在他著作的绘制解说中。比如《淮扬水利图说》和《淮扬治水论》中,《图说》的八幅图,直接与东台相关的《东台水利来源图》、《东臺水利去路图》和《东台杨堤加高图》详细精准,切合实际。具首创性和针对性,令人信服。百姓盛赞吴嘉纪有“大禹之风”。

戈公振,名绍发,字春霆,后改名公振。戈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家、20世纪30年代著名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其父戈铭烈原为监生,以教书为业,家境清贫,反而促成了他自小读书绘画的爱好。14岁考入东台高级等堂,后随伯父戈铭猷(任江西铜鼓县知县)读书,22岁经人推荐受聘为《东台日报》图画编辑,从此步入新闻界,最终成为一代新闻史学泰斗。1921年任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会长,1925年在各大学教授新闻学,1927年乘法国“答尔塔良”号游轮,自费赴瑞士、法、德、意、英、美、日本考察新闻业。同年,受邀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并作了《新闻电费率与新闻检查法》的专题发言。1928年回国,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九一八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3月以记者身份随联合国调查团赴东北调查日军侵华真相。9月随团往欧洲,1933年访问苏联,为国内报刊撰写了大量的介绍苏联的通讯报道。编辑《从东北到苏联》一书。1935年8月应邹韬奋之邀,回国参加《生活日报》筹备工作,10月15日抵达上海,10月22日病逝,葬上海江湾第一公墓,黄培炎撰写碑文,狄楚青题写墓碑。沈钧儒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句:“哀哉韬奋作,壮哉戈先生。死犹断续说,我是中国人。”

另外,戈氏一家,兄戈绍龙(1889-1973)广西医科大学首任校长,倡导“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培养出了许多闻名海内外的医学名家。弟戈湘岚,原名绍芩(1904-1964),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及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常以大笔泼墨作走兽,笔路纵放,有一种豪放之姿。又有人称他是中国的画马大师,曾赢得郭沫若先生“今之曹霸”的美誉,有与徐悲鸿并称“北徐南戈”之说。代表作有《春耕》、《白马图》、《马》、《斑马》等。

侄儿戈宝权,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苏联文学家。将普希金介绍至中国第一人,翻译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并列入中国中学语文教材,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外交官。专著有《苏联讲话》、《高尔基研究年刊》、《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戈宝权文集》等,其中评著《普希金全集》获得前苏联“普希金文学奖”、中国社科院“优秀研究成果奖”。《谢甫琴科新诗集》获乌克兰伊万·费兰科文学奖。

(三)

站在西溪,面向东方,晨曦里,那里有一片不断生长的土地。

若干年之前,潮起时,一片汪洋;潮落时,它是一马平川。

这是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滩涂湿地,这是太平洋西岸唯一没有被污染的净土。

然而,这是一片净土,它更是一片热土。

当年抗战的枪声,已经在岁月的年轮里珍藏,铁血扣响东方……这片土地,留下的是烽火的记忆。

当我踏进弶港文化展示馆,一眼就看到了陈列在大厅里的一艘巨型红帆船,那一刻,我的灵魂和思绪瞬间出现了某种幻觉。

这艘红帆船,不是渔民用来出海捕鱼的普通海船,它是那个年代的实物,是我党我军在东台组建一支海上武装力量的见证。

而弶港,恰恰就是这个光辉传奇的起锚地。

粟裕将军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1941年3月,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决定组建一支海上部队海防团,粟裕将军亲自率领师部机关人员乘船出海,调研海洋气象和潮汐的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作战的经验,从军区抽调3连官兵,向当地渔民租借船只,并亲自点将,任命身经百战的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一师后勤部部长罗湘涛兼政委,吴福海任副团长,何振声任政治部主任。

陶勇团长为解除三个方面被敌人包围的困境,争取海上进退自由的主动权,从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执行粟裕师长的命令,化害为利,着手收编和改造“海匪孙二富”。孙二富,原名孙二虎。出生于弶港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自幼随船下海捕鱼,水性好又练就了一手行船掌舵的硬功夫,17岁就当上了船老大,对黄海一带的水面环境、潮汐、气象,十分熟悉,了如指掌。且身材高大、体格强壮、射击精准,敢冒险、有胆量、讲义气。曾经被逼为匪,后来逃脱,自立山头,用“放旗子”搜刮渔民钱财。在一次设伏中捕获了孙二富。陶勇亲自为他松绑,对其进行了抗日救国的宣传,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孙二富被新四军的以诚相待、宽宏大度所感动,加入抗日队伍。后来,因受不了新四军纪律的约束,去投了伪军。陶勇不顾个人安危,孤身一人去回见孙二富,以团结抗日和民族大义,再一次教育和感化了孙二富,促成其弃暗投明,为此而第三次将自己的名字更名为“孙仲明”。在海防团一次次有效地歼灭日伪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经过战火的淬炼,最终成了人民军队的一位优秀指挥员。

同时,在烽火的记忆里,让人们永远怀念的还有:

东台第一位共产党员黄逸峰将军。12岁外出求学参加革命,1927年回东台开辟党的地下工作,国共和谈,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交通处少将处长,为革命立下屡屡战功。

以及支前一等功臣仲续华、“海胆英雄”顾雍海、造船大工匠崔广明、新四军烈士周伦山、重伤不下火线的英雄徐庄田等……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铺筑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大道。

(四)

回到东台,走进东台市博物馆。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还有雕塑、包括那些情景造型,无不在讲述发生这片土地上的“中国故事”。

时间在分分秒秒地流淌。

那些映在时光里的容颜,灼灼其华……

钱乾,16岁考中秀才,名列扬州府榜首。清废科举,他进入政法讲堂,因有倾向民主革命言论被开除。后考入京师政法讲堂,毕业担任江西高等法院院长。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军阀混战,司法不能独立毅然辞职,返回故里办学。新四军东进,拥护团结抗战统一战线,慷慨解囊,筹集物资,支援前线并支持苏北抗大办学。

周巍峙、王昆夫妇,周巍峙1916年出生东台,中国文联名誉主席、杰出的艺术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十岁时,父参加北伐战争将其带在身边,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指挥《黄河大合唱》并写出许多抗日歌曲。建国后组织创作《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经典作品,伴随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主持编纂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存了珍贵的基因。

王昆,1925年出生河北唐县,歌剧表演艺术家、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37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在歌剧《白毛女》首演中扮演喜儿。同年与周巍峙结婚。后演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歌曲《南泥湾》、《翻身道情》、《农友歌》等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巴基斯坦总统授予她“卓越明星”勋章。

吴为山,具有国际影响的雕塑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出生东台时堰,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首次提出“写意雕塑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并以其“诗风荡漾、文气堂堂”、“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的独特意象风格实践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从事雕塑创作二十多年,创作了四百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传遍海内外。其作品《睡童》获得英国皇家“攀格林”奖,为亚洲首位获得此奖的艺术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和《天人合一——老子》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陈伯余、王琼,东台发绣传承人。他们以发丝为材料,以钩针作画笔,用“按、切、缠、滚”的针法,在布帛上施针度线,创作出精彩纷呈的艺术形象。这不仅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精准地表现出原作的精妙,更要用发丝自然色泽、颜色深浅,展现画作的明暗虚实。王琼,让沉睡了二千多年的发绣绝艺在东台奇迹般的复苏,使近乎绝响的古老艺术又重新焕发了青春。今天的东台发绣,不仅题材广泛,已由过去的黑绣发展为彩绣,由原来的单面绣发展为双面绣,而且有“晕色”绣、“双面异色”绣,有水墨画的韵味,体现民族风格,色彩斑斓,华丽多姿,可谓巧夺天工。2010年绣制的上海中国世博会会标,轰动海内外,开始走向世界。

刘用明,麦秆画传承人。麦秆画源于春秋战国,和剪纸、布贴同属于剪贴艺术,自秦起就被视为高档饰品悬挂于殿堂楼阁、豪门贵舍。有“东台绝活”之誉的刘用明,赋予了麦秆画新的生命,由她独创的《双面透麦秆画》为国内首创。她的作品分简易、工艺、创意三个类型,且汲取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艺术手法,古朴典雅,惟妙惟肖,主题突出,美轮美奂,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二胡一直在东台热土上流传奏鸣。经过一千多年的薪火传承,奏响小康社会的旋律,已经成为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

余惠生、周维,曾经都是故乡“小红花”艺术团起步。余惠生10岁学习演奏二胡,先后师从马友德、刘明源、闵惠芬等著名二胡演奏家,多次在全国全军文艺汇演获奖。音乐界行家评说,余惠生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学功底,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风格,演奏的乐曲自然流畅,细腻传神,有诗一般的意境。她以音色圆润醇厚见长,极富有歌唱性。比如演奏《寒春风曲》、《江河水》等经典作品,在众多版本中,余惠生的演奏以对比突出、层次丰富、画面感强见长,具有韵味和戏剧性。余惠生是我国青年二胡演奏家中的佼佼者。

周维,集作曲、指挥、演奏于一身。使二胡这件乐器既传统又现代,他第一个将二胡与电声乐队相结合、人身相结合、与东南亚特色乐队相结合,开创了民乐演奏新天地。他的作品《葡萄熟了》、《印巴随想曲》、《纺织姑娘》、《鸽子的风格》、《红枫叶随想》、《莫斯科的回忆》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分别为二胡考八级和十级的指定曲目。他成功地举办了“中华弦诗”、“南方之夜”等大型独奏音乐会,随团出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目前在國内外舞台上最受欢迎的二胡演奏家之一。

舌尖上的东台,不能不说早在1915年就获得了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东台鱼汤面”。

东台鱼汤面,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是当年从皇宫赶出来的御膳厨师一种独特厨艺。详细表述见之于著名作家高洪波《舌尖上的盐城》,还说:“东台鱼汤面绝活在汤,主要原料是鳝鱼骨和鲫鱼,先用猪油将其炸酥,再用文火熬煮,鱼汤色白质浓、点滴成珠,可谓吃碗东台鱼汤面,此生胜过活神仙!”而能够达到这种厨艺最高水平的便是第五代传人特级厨师徐正宽,徐正宽曾经接待过陈丕显、彭冲、江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去年,在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东台鱼汤面实至名归,申报成功。徐正宽在援外工作期间,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鱼杂和牛羊骨熬制汤料,做出了改良的鱼汤面,一举成名,让东台鱼汤面走出国门,扬名全世界。

我不知道我的这些人物的素描,展现在你面前,会作何感想。

因为,我总是不愿做一个匆匆的行路者。一次难得的机会,正好来到了西溪这个高爽之地,身不由己,驻足停住了脚步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极目远望。这时候,我觉得天地开阔,特别亲切,一下子让自己也变得器宇轩昂了。

猜你喜欢

东台西溪
这个冬季没去看芦花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西溪文学社
凯旋归来,致敬英雄!
自然森呼吸 沪北金东台
Artist Focuses on Beautyof Jiangnan
东台,我的骄傲
东台市沿海滩涂造林的调查与思考
东台鱼汤面
夜游西溪
高伯瑜与当代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