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热闹”起来
2017-03-30王志声
【摘要】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在缺失,这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十分不利,教师要从自身加以改变,提升学生说的能力,进而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活力。
【关键词】教师;学生;说;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教育信息:钱梦龙示范课上想调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就请那些认为自己已经懂的、一知半解的和完全不理解的学生分别举手,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学生们都不愿意举手。后来他问了学生,学生回答说:“我举手就被老师叫起来“说”,我们不敢在这么隆重的公开课上回答问题。”从中可见,学生往往习惯于听老师讲,而不愿张口回答问题;习惯于抄老师写的答案,而不愿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认识到学生不愿“说”的原因主要在教师身上。在课堂上老师们喜欢一个人掌控,很少给学生“说”的机会,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讲解,巴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塞到学生脑海中。而学生呢,积累的问题得不到提出和解决的机会,从一知半解到毫不理解,然后就是习惯性地出神,昏昏欲睡。还有就是教师不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说”。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小点就大声斥责,有时稍微有点语无伦次,就大为不满,怒气横生,责怪他们没听。长此以往,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变得习惯性地听而不敢说。
怎样才能排除他们的这些心理障碍,让同学们大胆地“说”起来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供情境,激发“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上《荷叶,母亲》这一课时,我找来了符合课文情境的插图(其中很多是我自己去池塘拍摄荷花荷叶的照片),投影给学生看,同时加以配乐,让学生去体会荷花之美。清新的画面,很快吸引住了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到这种画面你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尽情地说。然后,我导入课文:你们知道作家冰心她想到了什么吗?学生肯定齐声回答,母亲。然后我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感受课文内容。接着,放手让学生自读,思考为什么说荷叶是母亲。学生看着画面,感受着荷叶对荷花的呵护之情,一面听着歌唱母亲的歌曲,学生说起来既到位又深情,很好地掌握了课文。教师如果能这样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会走到课文中去,同时也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创设“说”的氛围
课堂舞台的主角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创造各种讨论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说起来,而小组合作就是很好的平台。在《鸟》这课中,“我为什么爱鸟”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在学生充分地预习和熟读的基础上,圈画文中相关词句,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且通过同伴导师的模式,每个小组采用师傅教徒弟的形式,成绩相对好的同学做师傅,相对差的当徒弟,让每个师傅讲解起来,让每个徒弟问起来,通过师徒之间的互相碰撞和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下,老师激发师傅,师傅教诲徒弟,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课堂的氛围变热烈了,讨论出来的答案也就比较完整详细了。小组合作下的同伴导师制度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好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凝聚在小组内,參与到小组的学习中,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尊重学生,提升“说”的欲望
活力的课堂的营造,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所以我们要创设一种宽松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把想说都表达出来,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教师也要解放自己,从权威中释放出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这样学生才会敢说,才会想和老师说。在对话中,有时师生对某个问题认识的角度不同,认识的程度有差异,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和理解,认识到学生回答的问题的价值,而不应在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损中去否定和消灭他们的信心。学习《塞翁失马》时,有学生提出来,从“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可以知道,塞翁能掐会算,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碰到不幸和幸运的事能处变不惊,而我们没有这个本领,所以就做不到像他这样乐观豁达。这个观点虽不够积极,但能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生活实际,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就大力表扬,后来这个学生有疑就问,变得十分积极。所以对学生,教师要不吝啬激励性语言。那些学习困难生也会在激励中获取长进。如果我们能承认学生的进步,强化学生的进步,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感受到进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能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去交流和沟通。
总之,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要靠老师自己打造,而关键的点就是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表达的场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说起来,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德铸.全面调动学生,构建活力课堂[J].科学大众,2006(6).
[2]张清友.放飞心灵,燃放激情,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2008(11).
[3]袁慧琴.让课堂魅力四射的法宝[J].才智,2012(8).
作者简介:王志声,1978年生,浙江杭州人,就职于杭州市袁浦中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和诗歌教学方面有较深研究,教学论文多次在市区级获奖。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