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呵护,静待花开

2017-03-30孙立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2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幼小衔接小学

孙立华

【关键词】小学 幼小衔接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78-02

幼儿园到小学,这是孩子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对孩子的身心将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帮助孩子迈好学校生活的第一步,使他们比较快地自觉适应学校生活,是当前家庭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的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小学是孩子正式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小学不同于幼儿园,我们的要求比较严格,孩子的学习强度也会逐渐地增大。孩子从幼儿园升上小学,首先从心理上为孩子做好充足的入学准备。

1、做好心理过渡准备:

家长帮助教育孩子做好幼小衔接过渡工作,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给他讲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多交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特别是上课大胆发言、平时大胆与人交流。

2、学习用品的准备:

学习用品是用来学习的,过于贵重复杂,不仅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养成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还会助长孩子形成奢华攀比的不良思想。在准备学习用品时,要挑选价廉物美、小巧简单实用的,尤其是不能带有玩具性质的。培养孩子珍惜学习用品,培养艰苦朴素的意识。“坏了,没关系,再买一个!”“旧了,换一个吧!”这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二、家长把孩子送进小学后的误区

误区一:家长疏于管理。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或一个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一些事业型的父母或平时离孩子较远的家长,两人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认为由老师全权代劳就行了,平时也不与老师沟通。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急了,再打骂孩子,如此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误区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样做其实是拔苗助长,孩子会感到压力很大,学习起来反而有负担。因为每个孩子家庭教育氛围不同,接受的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适度。不要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让他跟别人比成绩,这段时间,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对孩子来说,学习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如果压力过大,过度关注成绩的话,势必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误区三:忽视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孩子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于家长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但事实上,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真正影响孩子获得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好习惯会终生受用,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整齐地把鞋脱下来了。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将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

(1)作息习惯

很多孩子入学后,感觉很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睡眠不足。孩子晚上睡觉晚,早上起不来。匆匆忙忙吃不好早饭或上学迟到。我们作家长的要提前训练孩子,帮助他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2)培养孩子独立收拾东西的习惯

很多刚入学的孩子,不会自己收拾书包,放学时跟不上速度,要不就是丢三落四,记不住作业。这些都源于孩子平时很多事情都是家长代劳。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包括训练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房间,自己准备好第二天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具、衣服等。孩子自己能处理好了,家长也省心了,同时能增强孩子的信心,觉得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有计划做事的习惯。

(3)良好的倾听习惯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幼儿园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进入小学,游戏活动就被正规的学科教学所代替,一节课要持续40分钟。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4)文明礼貌习惯。

孩子入学后与人交往的机会和范围比以前更大了,因此,在入学前应巩固和加强对孩子进行文明行为和礼貌习惯的培养。教育他们听老师的话,有礼貌、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集体、讲道理、明是非等。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5)学习习惯

第一: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为了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性,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把他们当成小学生, 看成是长大了的孩子;孩子到家后,给他(她)10分钟时间,让他完成换衣服、上厕所、洗手、喝水、吃水果等事情,这样就避免了学习中途溜号。开始做作业前,让孩子清理桌子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这样避免了孩子分散注意力。开始写作业了,让孩子列出一共有多少作业要做,先完成什么,后完成什么,标出一、二、三来,按序完成。

第二:每天都坚持看书、朗读、背诵的习惯。

小学生记忆力好,有些东西会背了,可以终生不忘。每天写完作业后,可以引导孩子尽量地多背记一些词汇、古诗、儿歌和课文。包括英语的朗读。

第三:在家里敢于大声朗读的习惯。

孩子一入学后,让孩子在家练习读课文,先训练孩子在家里敢读,敢出声音,培养起自信心,在学校里自然就敢读了。

第四:注意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

这既能培养他们静心,也能增大他们的识字量。从长远看,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书看多了,识字机会就多,对字的理解更全面,更正确,为运用也打好了基础。一、二年级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注重识字量大,学过的字容易混淆,所以平时要鼓励孩子随时随地识字,鼓励孩子阅读健康向上的书籍,在生活中帮助孩子提高识字能力。如果家长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注意培养孩子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

执笔正确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运笔的灵活、书写的速度,书写的效果,也会形成近视,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尺一拳一寸”,刚开始肯定有点不适应,随着习惯的养成,书写速度、舒适度必将大大提高。

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刚刚进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活泼、可爱也有的淘气,但这些都是孩子们最真实的表现,我们想尽全力让孩子们都保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不要让他成为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就好!我们想让乔木成为最好的乔木,让小草成为最好的小草!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幼小衔接小学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