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音乐课堂在生成中精彩飞扬

2017-03-30吴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2期
关键词:反馈动态

吴丹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关键词】动态 生成 敏锐 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2-01

“任何精彩的音乐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这正是音乐课的教学魅力所在。那么,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新课堂,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形成具有鲜活灵动、真情真实、扣人心弦、复杂充盈的音乐学习场景?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验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一堂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课,不应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是动态的、开放的,它以音乐课程预先设计和音乐课堂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音乐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教师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沟通、相互启发,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音乐课堂的精彩,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根据音乐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音乐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音乐教育活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音乐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音乐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既互相矛盾,又相互统一。“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音乐课程实施的起点和基本要求,如果没有教师事先对音乐教学文本的解读以及对学生学习后将要达到的临时性共识的预设,那么课堂教学将难以操作。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基石。生成则是相对预设而言的,即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在教授延长记号时,我刚在黑板上写出该符号,有位学生就调皮地大叫:“老师,X X说你记号画得象牛眼睛!”顿时,所有的学生都大笑起来,有的更学着他的样子,起劲地说这说那,教室里一下象开了锅,我哭笑不得,真想狠狠骂这位学生!我做出噤声手势,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了,幸灾乐祸地看我怎么教训这学生。这时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你说的没错!不过这样的形容不够好,而且老师更希望你做一个语言美的孩子,你能再用更好的表达来向我们说出延长号的特点吗?”该生顿时呆了,红着脸想了想说:“它像帽子下面的大眼睛。”我立刻用赞许的眼光和满脸的笑容对此给予充分的肯定:“你形容得真特别!”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也激活了,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一首流行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师生都饶有兴趣地聆听他的演绎:“睫毛弯弯眼睛眨眨 要是遇见它 歌声要延长!”多聪明的孩子呀,我由衷地带头为他的创意鼓起掌来!经过改编的优秀流行歌,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延长记号的特点、作用,便于记忆,而且还结合现实学生生活经验,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没有鲜明的个性,哪有这独特的想法?没有宽松的氛围,又哪有这些丰富的创造?孩子的创造深化了教材,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一即兴编创案例是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不是教师预设的。调皮学生的发言,打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需要发生了变化。教师根据孩子们当时的心理需求放弃原来的预设目标,把这一突发事件当作一个契机自主生成另外的教学目标,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创新学习的机会。试想,如果教师只是严厉批评,学生还会有这样精彩纷呈的创造吗?當然,动态生成的因素还应紧紧围绕音乐本体展开,不能忽略音乐教育的“价值引导”。

案例一: 教师在设计欣赏竹笛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一课时,考虑到了乐曲的演奏乐器、乐曲的塔吉克音乐风格、欢快的舞曲情绪,从观看图片了解帕米尔到认识乐曲竹笛,由完整欣赏乐曲到表述对乐曲的感受,由聆听主题音乐到分析塔吉克音乐特点,由介绍塔吉克音乐伴奏乐器到模仿节奏,由分段聆听到比较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等等,可以说对音乐要素的挖掘层层深入。

评析:由于太面面俱到,教师没有给自己留下沉着冷静思考和倾听的空间,没有给学生留下适当观察、想象、分析、交流的空间,没有给课堂留下生成教学内容和步骤的空间,也就不存在课堂的“生成”。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这节课,学生在老师的“领”之下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却缺乏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如同国画中“留白”一般,应给予课堂更多的“激情时刻”。

应对:教师抓准乐曲的两个突出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教学活动,着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给予引导和留以空间。如:以节奏为切入点,展开以节奏为主的分析欣赏及对乐曲的创造性再现(引领学生利用身体音响,身边的音源,从节奏入手,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以塔吉克舞蹈为切入点,展开以舞蹈为表现方式的分析欣赏及对乐曲的创造性再现。

案例二:在歌曲教学《白兰鸽》,当进入最后环节:教师指挥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演唱时总觉得老师指挥得真神气,心痒痒的也边唱边乱挥手,影响了歌曲的演绎。我迅速捕捉这一动态生成资源,适时增加学指挥环节。学生都兴致勃勃跟着教师练习,迅速掌握了二拍子指挥方式。我打铁趁热,邀请节奏准确、动作规范的学生指挥全班演唱,学生们都纷纷要求上台来指挥,还积极配合小指挥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生成而热烈!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这意味着音乐课堂将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填鸭式的,封闭式的教学行式,而代之以能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开放式的教学形式。音乐课堂中的精彩,缘于充满活力,心情愉悦,形式开放,开拓创新的教学生成。我们只有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独特体验的单项方式的“满堂灌”,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勇敢地说出不同于老师不同于其它人的理解,不同于课本的解释,这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真正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千万不能限制,挑剔,阻止甚至扼杀学生的美好想象。要重视学生涌动成长的生命历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音乐课堂将会闪耀着精彩的火花,走进一片更加灿烂的天地。

猜你喜欢

反馈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动态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妙用“表扬”和“忽视”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