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自我主体感的培养
2017-03-30张双英
张双英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有重要影响。小学一年级学生属于较特殊的年龄,正处于身心重要发展和成长的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有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自我主体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主体感,对于展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重要意义,这也能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从而使学生的心灵随着音乐飞舞。
【关键词】一年级 音乐教学 自我主体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6-01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督促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教育越来越具有吸引力,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单一的“口传心授”变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强调“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感”。同时教师的形象由教书匠转变成了设计师、指导师、合作伙伴。诚心诚意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舞台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才是时代呼唤的课堂,是符合现代教学基本理念的课堂,更是学生渴望的课堂。现在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
一、建立学生自我主体感意识
个人主體感是指儿童通过主动地感受音乐,形成丰富的内在体验,进而实现作为生命主体的成长与成熟。这种主体的内在体验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1、感悟生命。 “在我们的内心及周围,引领一切的音乐在宇宙中持续演奏着”。音乐蕴含着人类生命中所有的情感与灵性,又是人类解读和感受生命之美的表征。所以对处在社会化早期的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悟生命、思索生命,要让他们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种对生命的感悟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丰富人格。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社会生活的前提,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应促进儿童人格的形成与丰盈,包括对现实生活世界中诸关系的理解。如:《小小少年》、《送别》、《七子之歌》、《红蜻蜓》等的学习与欣赏,使儿童在对自己、他人、祖国、大自然的理解中体味生活、学会做人。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学生只有个性的差异、只有人格表现的不同,但无论是具有出色表演才能还是缺乏音乐天赋甚至是“五音不全”的学生都具有美的体验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成为众星中的一颗。二是教育教学中的年龄特性。音乐欣赏、音乐演奏、音乐学习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度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传承文化。文化即“人文化成”,是人全部生命实践的过程及结果。文化是相通的,因为人类具有相同的生命本性和生命需要;文化是多样的,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会生成不同的文化。音乐作为文化形态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当然也具有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应追求并保持标准多样、内涵丰富的理念。音乐是无国界的,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都可能适合中国某一地域儿童欣赏,音乐的表现手段又是民族性的,区域音乐是民族乃至世界音乐的有机构成,没有个性就无所谓整体。音乐表现与音乐体验只有在生成它的区域文化中才有可能获得真实的生命和意义。音乐学习、欣赏、表现都需要建立在这一前提下,其标准不应该外在于儿童生命需要和生活理解,儿童教育教学应该立足于传统、本土、自然特色,同时根据实际条件积极放眼现代、异域与社会风情,才能正确解决新时代音乐发展带来的文化传承问题.
二、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感
强调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感”的核心理念,实质是要通过整个互动过程张扬学生心中的音乐体验、放飞学生的音乐想像、成就学生的音乐意识,使学生有心情体验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成为一个具有人格之美的人。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美是人生命的固有尺度和追求,从儿童时代形成的这种素养对于实现美丽的人生来说格外重要。以下针对一年级学生音乐课堂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感的方法。
1、暗示。
可以采用语言、事物、背景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影响并改变学生的认知态度,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实现教学意图。如为感受彝族《阿细跳月》的风情,要让学生先了解其节奏律动,可以说“今天我们一起外出,请大家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呦!”于不经意间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2、模仿。
模仿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声音动作、性格表情甚至思想情感等。模仿是随时进行的,学生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这就要求教师示范得合理有效,在发声练习、器乐演奏、舞台表现等整个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格权威。
3、感染。
通过创造生动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作品所表现的情绪状态的无意识趋从。感染的方式是多样的,凡是与音乐作品相关的信 息 都 可 以 经 过 有 效 把 握 而 成 为“感染源”。可以利用幻灯片:如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时,用幻灯片来创设大山里云雾之中太阳刚刚升起的场面,这样一个既有听觉、动觉又有感觉、联想的立体空间将学生引入了大山。可以去亲身感受大自然:如学习和演唱《春天在哪里?》时带学生去公园、原野、或春意盎然的郊外。可以演说音乐创作者的经历和作品背景:如欣赏《二泉映月》,介绍阿炳辛酸的生活和不屈的性格。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生动的表象,还受到情绪上的感染,进而引发学习的欲望,激扬起生命的热情。
4、引导。
在引导歌曲风格中,解决难点问题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如上新疆歌舞音乐时,就设计了难点问题:你认为新疆歌曲有什么风格?让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设计上我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引导。首先老师边跳边唱歌曲,让学生观察老师运用了新疆舞蹈中哪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让学生模仿老师一起做一做。然后教唱这首歌曲,让学生找找歌曲中的特殊音,听听是怎样演唱的,老师一边演唱一边做动脖子的动作,全班学生全体模仿,感受新疆歌曲的韵味。学完了整首歌曲,让学生说说新疆歌曲的风格。在每一个音乐作品欣赏或者学唱时,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快乐参与课堂。
5、鼓励。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变成演员、导演,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为此音乐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在自信中进行,引导学生自信表达、自信探究、自信创造。如歌曲有一次一堂教唱课将结束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已学会了全曲,我建议全班来合唱。”我鼓励说:“好,你安排。”这位学生将同学们分成三组,有的唱第一声部,有的唱第二声部,有的用打击乐器伴奏,还有一个人指挥。歌曲一唱完,我热烈鼓掌,给学生极大的鼓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完全能够展现自我,充分发挥了自我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英奎《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
[2]莫林·德拉帕%音乐疗伤&(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继庆 . 加强素质教育 挖掘学生潜力 提高教学效果 [J]. 南京大学学报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