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体育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
2017-03-30贡献
贡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4-02
学生体育自主学练能力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掌握的自主学习、自主体会、自我评价的学练能力。先就学生体育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具有时代性
1.1 对传统体育教学的认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三段或四段式”:即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为顺序进行,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它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学校竞技体育的影响,在教学中重运动技能,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学会”运动技术而忽略“会学”方法的指导。感觉学生好像越学越没兴趣、越学越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倾向,因此,有待改革创新。
1.2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教学结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校“三自”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以重庆市快乐体育思想为指导,探索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
针对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需要,提出如下教学结构(见附图)
附图这种教学结构模式遵循了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发展规律,把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二、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练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脱节是目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偏差,具体表现为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得按大纲、教参、教材走,但有可能完全不适合所教年级的学生、使我们的孩子们吃不饱或吃不了,导致学生越来越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自主学练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教师如何确立自主学练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做到难度适度,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全面达标。从而使他们更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练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谐配合,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微笑教学,使学生真正到教師的亲切激励、期待和 挚爱,从而形成课堂合力,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放手,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让整个操场变成学生自主学练的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学练的习惯;同时也要及时地鼓励、指导、监督。对自主学练积极性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同时谨慎运用批评手段。这样学生就把体育课上的学习变成了自身需要,由“被动”变“主动”,为他们终身参与运动奠定基础。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动性
4.1 课外体育活动扮主角,加深学生对自主学练的体验
强调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练的能力。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扩大知识面;学生还可以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践,进而加深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学生已掌握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2 课堂教学变“传授”为“点拨”,教给学生自主学练的方法
学生是体育课堂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位好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体育课堂教学重点要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终身受益。为达此目的,教师要把过去传授单一的运动技术,变为以学生会某种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练、议”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指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形成能力。
学生体育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是在我们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转变观念,走课程改革之路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节课,而应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全部的体育活动之中,有时还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方能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