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功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启示

2017-03-30邓俊康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中国启示

摘要:发生在近代的英国圈地运动,是世界史上农业变革的典型。它在转变土地经营方式上,不断整合分散的小土地经营为规模化商品生产的大土地经营的每一阶段的进程,无不因市场机遇而生,更是以市场机遇条件下开展土地的规模化經营所能收获的更好的经济回报为推力,从而成功地实现了转型的创举。这给今天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提供了方式方法方面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英国;圈地运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启示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正不断地发展起来,其主流是变一家一户的小土地经营为规模化经营,并让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与市场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我国农业改革深化和土地经营方式又一次革新的一个有力举措。回顾世界史,十五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圈地运动,尽管其性质和目的根本不同于我国农村现在的土地流转,但在经营方式上也是将小土地经营革新为面向市场运作的规模化经营。所以,它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于今天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改革还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一、从市场机遇方面来看

众所周知,英国圈地运动是农副产品市场发展变化的产物。由于英国农村很早便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系,其农副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的历史由来已久,因而,英国传统的分散型小土地经营方式是容易在市场的影响下发生改变的。至十五世纪末时,尽管“生产羊毛仍然是畜牧业的主要任务”[1]203—204,但国内外制绒业的大发展还是造成了英国市场上羊毛的短缺及其价格的猛涨,加之养羊所需的劳动力要远少于谷物生产,所以,“饲养羊比种植谷物能获得更多的利润”[2]117。

英国的圈地者们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纷纷聚合大片土地兴办起牧羊场,变过去分散的零星式养羊为规模化、专业化养殖,以生产更多的商品性羊毛,从而开展起圈地运动。1485—1517年仅在23个郡中就有101290英亩的土地被集中、圈占。之后,英国农副产品价格并未稳定下来,而是呈现出一个漫长的不断走高的轨迹。其中,羊毛及粮食价格的上升在多数时间都显得格外突出。如与1520—1529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到1640—1649年时,羊毛的均价便上扬了357%,粮食的均价则上扬了510%。且在1510—1580年,单粮价就升高了三倍[3]331。

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每夸特(quart的音译,1夸特=1.137升)小麦的价格为29—37先令,七八十年代涨为50先令左右[4]48,1813年则提高至109先令。随着羊毛、粮食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的节节攀升,英国后续的圈地者们充分利用这些新的契机,在十六至十九世纪的时期里,又不断地推进着圈地运动,直至走向高潮,并最终胜利收场。如在1700—1760年共圈地312363英亩[3]275;1761—1801年圈地则高达3180871英亩[5]149。到十九世纪中叶时,圈地兴办的资本主义大农业已取代传统的小农业,而在英国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1876年圈地运动圆满结束。

从上述内容中清晰可见,变传统的小土地经营为大土地经营的圈地运动,从开始到发展,再到高潮,都缘由农副产品价格的高涨。而农副产品价格的高涨,反映的是相关产品的供不应求,带来的是生产相关商品的发展机遇。因而,英国圈地运动获得了成功。换言之,英国圈地运动之所以能面向市场,成功地开展起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市场运作空间。这就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农村,要推进土地流转,即变农村的小土地经营为规模化的、市场化的经营,首先也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发展机会作为切入点。

二、从推进圈地运动的力量方面来看

市场机遇条件下往往是因势而为者的经济收益的扩张。伴随着羊毛、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农副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在给英国圈地者和大土地经营者不断地带来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不断地给自身直接经营规模化土地的圈地者和进行大土地出租的圈地者以及租用圈地者的大片土地来发展农牧场的租地农场主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利益。如在圈地运动早期,圈地后的土地产量便可得到比传统的敞田制和三圃强迫轮作制下的小土地经营多50%的收成[6]179。在将这些收成投入市场交易后,其利润自然也实现大幅增长。根据牛津大学琼·瑟斯克博士的研究,17世纪初,圈地兴办一个500英亩的大牧场,每年可获利113镑17先令2便士[7]665。

这是传统的分散的零星式养羊所不能比拟的。就算圈地者自身不经营农牧场,而将圈占来的大片土地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在早期一般也能多获得30%的土地租金[8]162。就这样,由于能赚到更多的钱财,从而驱使着英国农村圈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的运动随着市场农副产品价格爬升的节奏而一浪高过一浪。进入十八世纪,许多圈地的大地主还采用杰斯罗·塔尔的集约经营法(即深耕、深耙和用不断轮种来代替休耕并以此来保持地力的方法),“他们以丰硕的收获和卓有成效的牲畜饲养,特别是由此得到的货币收益”,以及“革新的收益只是在圈地上很显眼”的事实,便“说服了同阶层的人,赢得他们的仿效”[2]280,282。这更推动着后续圈地者们纷纷把握住市场商机,加入到圈地运动的行列。显然,在围圈的成片大土地上采用新技术来生产经营,是充分利用了规模化的土地经营便于革新农业技术的便利,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羊毛、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不断走高的市场机遇,进一步提高农牧场的产出,获取更多得多的财富。

透过这些史实,不难发现,英国圈地运动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有效推进,其根本的推进力则是农副产品价格步步上扬的市场机会条件下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能收获更好的经济收益。而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自然又反过来固化或强化着圈地运动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的成功。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不言而喻的。圈地运动成功的这一历史事实又告诉我们,要真正有效地不断推进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也同样必须是以市场机会条件下集中土地来生产经营所能具有的更好的经济效益优势作为推进力。

总之,英国圈地运动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产物,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成功地将英国传统的小农业改造为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大农业。其兴起、发展和成功的历史,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对于任何国家进行市场化的农业变革,包括我国正在进行的土地流转在内,都有着值得借鉴的历史价值。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革除圈地运动的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国通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汉斯·豪斯赫尔.近代经济史: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下半叶[M].王庆余,吴衡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蒋孟引.英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马洪,孙尚清.市场经济300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

[5]徐正林,郭豫庆.近代英国“大农业”体制新论[J].历史研究,1995(3).

[6]D.M. Palliser. The Age of Elizabeth[M].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83.

[7]Joan Thirsk.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 Volume 4[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

[8]Mark Overton.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England: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作者简介:邓俊康(1963-),男,汉族,四川仁寿人,本科,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学副教授,讲师,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流转中国启示
探析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