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融合”理念下新型养老社区模式分析

2017-03-30马丽娜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期

马丽娜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一方面,人们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弱化。然而,現有的养老机构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近几年随着国家下达文件鼓励保险、地产等行业进军养老产业,一些关于养老社区的新概念应运而生。考虑到老年人大量的医疗护理需求,部分企业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理念。本文将以泰康之家·申园为例,分析医养融合理念下新型养老社区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为完善医养融合之路提供对策。

关键词:医养融合;养老社区;泰康之家

中图分类号:D6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

一、研究背景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6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1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亿,占总人口的10.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探索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日渐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巨大的市场需求,加之政府的鼓励,使得许多地产、保险、金融企业纷纷涉足养老产业,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不断探索先进的养老理念,建设高品质的新型养老社区。

二、“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

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失能老人照料、护理和医疗问题日益突出,一种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美国以提供“养老社区+康复医院”整合型医养服务为主的“凯撒模式”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不少企业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符合中国人价值理念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

1.“医养融合”的内涵

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单一生活照料服务,将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合理规划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在医院毗邻位置建设养老社区,引入优质医疗设备。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或是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能得到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减少了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间周转的时间,降低老年人陷入不必要生命危机的风险。在提供必要养老服务的同时,提升了养老床位的综合功能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实现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加强了养老社区的市场竞争力。

2.“医养融合”模式框架

服务供方以社区卫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医院、护理院等机构为主;服务需方为面临慢性病、残障、大病恢复期、绝症晚期等情况的依赖中长期医疗卫生服务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涵盖了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的方方面面,诸如专业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服务形式主要有整合照料、联合运行及支撑辐射三大类。

三、“泰康之家·申园”医养社区介绍

1.社区概况

泰康之家·申园位于上海历史发源地松江,总投资42亿元,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可容纳2400户居民。作为上海首个大型“医养融合”社区,申园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同时,创建具有二级资质的老年康复医院。围绕高龄老人的健康需求,创新“多学科联合诊疗”方式,打造“1+N”管家式标准化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从“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高质量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

2.“医养融合”特色医疗服务模式

不同于其他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申园一开始就瞄准综合高端医养社区的定位。对内设立上海申园康复医院,对外与全球最著名的医疗机构霍普金斯医院建立国际转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开通“全球医疗直通车”服务。此外,泰康也与国内多家知名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逐步搭建起“三甲医院临床诊疗+社区配建二级康复医院+多功能持续关爱养老社区”三层次的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四、医养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营利性医养社区的政策导向不明确

尽管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类型企业开发养老社区,但这些政策支持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未细化,没有实质性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建设养老产业,不管是在土地、金融方面,还是民众最关注的税收方面,政府并未给出明确支持的信号,这对以营利为导向的医养社区来说是一个考验。

2.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缺口大,易陷入人才储备困境

医养社区整合了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因此无论是专业医生还是职业护工,医养社区对人才都有超越其他类型养老企业的极高的需求度。据统计,我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人员仅有3万人,而老龄护理专业人才应占劳动力市场的10%。根据中国国情,一个医护人员服务两到三个老人,那么劳动力市场上应该有300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可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有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护理人员的现有数量最多也不超过200万人,人才缺口非常大。此外,由于我国缺乏对养老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指导,且机构内工作人员整体学历偏低,严重影响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根据上海市的一项统计发现,由于养老护理行业人员工作强度大,但是薪酬水平较综合性医院偏低,加之社会上对该职业认可度低,使得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差,人员流失率高,各养老机构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不得不放宽一定的年龄和技能要求,养老护理人员低素质化和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人才储备困难。

3.产品风险

医养社区属于新兴产业,因为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也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不断调整其产品。社区不仅对建筑产品提出高要求,还需对养生、医疗、护理、娱乐、保险等多个领域的产品质量负责。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社区在财务活动方面始终面临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这对各个环节的产品购买和兑付也带来了不确定影响。

五、医养社区未来发展的优化建议

1.健全政策管理机制,引导医养社区良性发展

尽快出台与医养产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法律条文,在土地、税赋等方面明确政府的支持条件和程度;其次,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医养社区中老年人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做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间的衔接工作,并针对医养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设立规范,更合理、科学地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最后,以老年人利益为切入点,完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针对那些符合医保条件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社区,应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并简化报销手续,切实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环境。

2.多层次、高质量构建医养企业人才库

一方面,政府出资开展培训和技能鉴定,充分动员因结构性调整而等待就业的产业工人,为他们提供培训、特岗津贴、公益岗位扶持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多种资助,鼓励他们抛除偏见,加入到养老护理人才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医养企业内部应当设立培训机制,为员工定制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并鼓励员工学习新的技能增长项目,使其對护理行业有深刻地、客观地认知,发现自我价值,同时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减少员工流失率。

此外,医养企业可与国内大中专职业院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确保企业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稳定的保障。针对医学院“兄弟学科”的毕业生,企业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内部教育培训系统,对他们进行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长期护理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转型为合格的护理从业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企业在国外考察时发现,医养行业做的最好的社区一般都是由宗教团体在运营。虽然中国大环境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员工招聘时,除了考察个人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在个人宗教信仰方面予以考虑。

3.监测风险,提升经营能力

针对医养社区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外部性,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如资金风险等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根据社区内的消费水平及成熟度,灵活调整投资方案,采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借鉴国外最新养老资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实际情况,在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景亮.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63-68.

[3]刘稳,徐昕,李士雪.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4]刘昌平,殷宝明.发展养老产业助推老龄经济[J].学习与实践,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