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服务业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控制模型研究

2017-03-30肖梦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协调控制协调发展研究

肖梦洁

摘 要 目前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服务业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信息服务业大系统的协调管理控制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使用一些信息服务业的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利用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信息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且在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致力于进一步的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人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关键词 协调发展 信息服务业 大系统 协调控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服务业

1.1发展现状

信息服务业是通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将信息生产出来,并且进一步对其进行收集、处理,并且进行存储操作,将其传输并在需要的时候检索出来进行合理的利用,并且使用这些信息产品给整个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信息服务业能够将信息设备的制造业以及使用信息的用户很好地连接起来,能够将生产与消费形成一体很好地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产品之间的关联更加的密切,因此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认可,并且发展十分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的成为了获得效益很高的一个产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上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力逐渐的增强,因此信息技术逐渐的成为了国家和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此时,发展信息服务业已经不再是促进这一个行业的发展,而是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整个产业结构的发展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工业发展的同时,使得社会能够更快地从工业时代逐渐的发展成为信息化时代。因此,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逐渐的成为了目前的一个国家性的发展战略。

因此,着重于对我国的信息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通常情况下,信息服务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因此有着一般的大系统的典型特点,如规模十分庞大、其内部的结构也十分的复杂,因此功能十分的多。并且,除此之外它还有着自身的特点。信息服务系统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受这些环境因素所约束,并且与此同时还具有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为了促进其能够得到快速的协调性发展,本文主要使用了大系统的相关理论以及方法,同时跟对信息服务业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从实际的总体的环境出发,对于如何促进其快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同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对其现在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预测并评估了其未来的发展情况,寻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不协调性因素,并且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性价值以及现实性意义。

1.2发展需求

目前来看,我国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难以适应产业的发展。相关的电信法一直还没有公布,而政府公开的法律信息中也存在严密性的问题,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完善,从而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在健康的法律环境中更加的完善。其次,目前对于三网的融合存在着制度上的障碍。目前来看,电信以及广电之间还是难以进行深入的融合,在市场上难以得到统一。这就导致很多资源难以得到共享,有很多资源需要进行重复的建设,这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于信息服务行业的形成以及发展都十分的不利。而目前的行业的发展主要还在依靠投资的拉动,这种强烈的依赖性也是不利于其进一步的发展的。市场的准入控制目前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使得能够形成高效的有序的并且较为合理的竞争体系。与此同时,我国的信息服务业的系统没有得到很好地协调,相应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得到较为完善的建立,这需要我国的相关的技术人才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1.3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服务业目前在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主要有着一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首先,传统的IT硬件制造商会逐渐的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会逐渐的转向商业向的硬件以及服务方向,与此同时这能够很好地带动其他的制造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其他制造业的转型。

在信息服务业的领域,产业集群理论中的地理接近能够渐渐地被相应的组织接近而取代,逐漸的形成软件/外包的形式,并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

各个国家会逐渐的意识到信息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并且对其进行深入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会进而提出具体的详细的计划,促进其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咨询业以及信息服务业很可能会形成统一的融合,从而为信息服务业开发出一条新的道路,更加的促进其发展。

电信业目前来看还是使用传统的网络运营商,在未来有着逐渐转变成现代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进行运行的趋势,这种转变能够使得信息服务业有着更多的内容。

目前来看,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品牌以及规模等优势的存在,我国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目前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信息服务业的内容和应用会逐渐的占据更大的比例,因此这也是其发展的趋势所在。

2系统结构

2.1大系统结构类型

由于信息服务业属于大系统,而目前来看,大系统一般情况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机构结构类型。

第一,自然拓补结构。通常情况下复杂的大系统经常会由很多个小的子系统构成,然后通过把这些小的子系统连接起来次年改成一个大的系统的自然拓补结构。目前来看,主要使用的自然拓补结构类型有链状结构、环状的结构,以及星型结构和网状的结构等。目前来看,在实际的大系统中如果使用自然拓补结构的话,通常使用的是网状的结构。

第二,相似、对称结构。在大系统的自然结构中,如果系统中的很多小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者说所有的子系统的结构参数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那么而就可以将其称为是相似结构的这大系统。而如果系统中的子系统存在关于主对角线对称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个大系统称为对称结构的组合大系统的。这两种形式的大系统结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结构。

第三,重叠结构。目前存在着这样的大系统,其内部的子系统存在着两两共用一组状态向量的情况,这在系统的整个模型中就可以表现为变量的重叠,因此可以将有着这种结构的系统称之为重叠结构的大系统。目前来看,电力系统中由于两个区域的子系统之间的传输线上的功率的变化量能够同时在两个区域中都表现出来,因此就可以将其看作是两个区域中的重叠的部分,所以电子系统就是典型的重叠结构。

第四,递阶结构。所谓递阶结构的系统就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呈现分层的状态,其中每一层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上层系统起到宏观上的作用,对于整个大系统都有着一定的调控作用,而下层的子系统则属于微观上的状态,主要负责面向个体对其进行调控。

2.2结构设计特点

信息服务业作为大系统的一种,因此根据其本身所具备的的特点,可以按照大系统的递阶性结构思想来设计,因此我们将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成为了递阶性结构。在我们的设计中主要将其分为3层,分别为最低级、中间级以及最高级。其中,最高级是对信息服务业的进行宏观调控的部分,主要是对信息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的一种调控模型。其能够综合性的对信息服务业的系统运用理论知识,并且结合大系统的相关理论以及方法,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从而通过递阶的结构来为更好的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中间级是信息服务业的协调控制模型。这一类模型属于中级管理规模,主要是能够为了整个大系统提供一个总体的递阶性的协调控制,对每一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采取最佳的方式来进行协调控制。与此同时,除了协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为高级系统的服务业提供协调发展的相关数据以及最佳的方案。而最低级的系统是信息服务业的应用子系统模型。对于这一层来看,这是一类微观的运行级别的模型,主要能够为了信息服务业的大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进行局部性的控制。这一类模型是直接面型信息服务业的各个企业或者用户的,通过使用子系统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

3控制模型

信息服务业属于离散性质的大系统,因此能够将其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并且按照发展的周期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时段,每一个时段可以当做一个子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每一个子系统的模型出发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以此为前提给出整体的系统模型结构。

首先,设Xi(k),Ui(k),Yi(k)分别代表在k时刻第i个子系统的ni维的状态变量、以及mi维的控制输入变量、qi维的输出变量等,其中i的取值范围为[1,5],也就是说可以这样表示:

在上面的公式中,状态变量Xi(k)表示的是每一个信息服务业的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其中保利信息服务业的GDP,以及信息服务业的GDP在整个的GDP中所占的比例,还有人民的消费水准等相关内容。而Ui(k)表示的则是控制输入变量,表示的是对于信息服务业的一些相关的发展策略,其中包括投资、政策优惠等相关的策略。而Yi(k)表示的是输出变量,他表示的是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子系统所具有的发展指标,表示的是其发展的趋势。

4结论

随着信息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服务业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对其进行重视。本文首先对于信息服务业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其目前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然后同时对于大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信息服务业大系统所具有的特点设计了递阶性结构,并且给出了其控制模型的设计,该模型能够对信息服务系统的协调发展起到很好地控制性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信息服務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汤兵勇,熊励. 信息服务业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控制模型研究[J]. 情报杂志,2005,(12):27-28.

[2] 黄成毅. 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3] 戴明龙. 大系统分解协调法与GM(1,1)模型在流域防洪联合调度中的耦合应用[D].四川大学,2004.

[4] 赵树恩. 基于多模型智能递阶控制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

[5] 龙妍. 基于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协同的大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6] 岳吉祥.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钻机系统选型与布局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7] 魏建,张旭,赵鸣,王明红,周慧艳,李蓓智. 民航商务信息大系统的协调控制模型[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506-508.

[8] 曹莉. 基于BMI方法的大系统的分散与协调控制及其优化[D].中南大学,2008.

[9] 戴明龙. 大系统分解协调法与GM(1,1)模型在流域防洪联合调度中的耦合应用[D].四川大学,2004.

[10] 孙建平. 基于Agent的城市交通区域协调控制及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协调控制协调发展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多个MFD 子区边界协调控制方法
省地县三级AVC系统协调控制及实现
基于NSGA-Ⅱ的DSVC和DSTATCOM协调控制研究
基于双向互动的多控制中心无功电压协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