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训方法对普通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
2017-03-30张思卓
张思卓
摘 要 目的:探讨对普通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比较老师的指导对培训效果有无影响。方法:24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12名采用观看视频自学方法(对照组),12名采用观看视频加老师指导方法(实验组),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一周后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选取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来进行比较。结果:培训一周后与培训前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两种培训方法均能有效地提高心肺复苏技能。在三个时间点两组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师的指导对心肺复苏的培训没有显著影响,观看视频自学方法更高效,可以节省人力资源。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技能培训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心肺复苏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对患者持续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的心肺复苏能够缓解组织缺氧,避免细胞不可逆性损伤。①心脏分为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由右心房吸入上下腔静脉自全身运回含二氧化碳之血液,经右心室压出由肺动脉送至肺泡经由透析作用,换得含氧之血液再经由肺静脉送入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压出经大动脉输送至全身以维持。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1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对象和分组
所有对象均没有参加过任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加全程培训。随机分为观看视频自学组和观看视频加老师指导组两组,每组12名受试者,即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②
1.2 实验过程
1.2.1 培训方法及流程
对照组:受试者先观看心肺复苏视频30分钟,培训视频为南昌大学公开课: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之心肺复苏术,该视频包括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的讲解。观看视频结束后,受试者先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然后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练习,对照组的受试者只能自己通过仿真模型的提示来获得结果反馈,结果反馈是关于操作结果的反馈信息,每人练习20分钟,20分钟后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一周后再次进行测试。
实验组:受试者先观看心肺复苏视频30分钟,观看视频结束后,学生先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然后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练习,在技能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老师的指导,老师进行语言指导及动作示范,即实验组获得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关于操作过程中运动特征的反馈信息。③每人练习20分钟,20分钟后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测试,一周后再次进行测试。
1.2.2 测试指标及方法
根据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测试指标及考核方法。其中仿真模型记录的指标是按压深度及频率和胸廓起伏幅度,选取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来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各指标数值均以平均数€北曜疾畋硎荆哉兆楹褪笛樽樵谌鍪奔涞愕母飨钪副杲兄馗床饬渴莘讲罘治觯訮<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训前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经检验,培训前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分组差异对于本实验无较大影响。
2.2 培训后即刻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对于培训后即刻的练习绩效进行比较,经检验,培训后即刻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2.3 培训一周后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组间比较
对于培训一周后的保持绩效进行比较,发现培训一周后两组之间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和各项指标的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2.4 三个时间点之间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比较
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一周后的按压深度及频率、胸廓起伏幅度及总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分别将这三个指标分开在三个时间点分析比较。
2.4.1 按压深度及频率指标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的成绩相比,按压深度及频率得分的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培训可以提高按压深度及频率这一指标的成绩。在培训后即刻与培训一周后之间(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间隔时间对按压深度及频率的培训成绩有影响。培训一周后与培训前进行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4 种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一致,测试时间的 P<0.01,说明各个时间点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试时间*分组的 P=0.266>0.05,说明时间和分组无交互作用,说明测试时间的作用不随分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而不同。⑤对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分组的p=0.509>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按压深度与频率这一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
2.4.2 胸廓起伏幅度指标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胸廓起伏幅度指标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即刻之间(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培训对胸廓起伏幅度这一指标的结果有影响。在培训后即刻与培训一周后之间(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时间对胸廓起伏幅度的成绩有影响。培训一周后与培训前进行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根据多变量方差分析的结果,对于胸廓起伏幅度指标,测试时间的 P<0.01,说明各个时间点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试时间*分组的 P>0.05,说明时间和分组无交互作用,说明测试时間的作用不随分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而不同。根据对分组的方差分析,p=0.795>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胸廓起伏幅度这一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⑥
2.4.3 各项指标总分在三个时间点的比较
各项指标总分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即刻之间(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培训对各项指标总分的结果有影响。在培训后即刻与培训一周后之间(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时间对各项指标的总分有影响。培训一周后与培训前进行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異。根据多变量方差分析的4种统计量的结果,测试时间的P<0.01,说明各个时间点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试时间*分组的P>0.05,说明时间和分组无交互作用,说明时间因素(即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一周后)的作用不随分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不同而不同。根据分组的方差分析,p=0.675>0.05,说明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老师的指导对于心肺复苏技能的学习并无多大促进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下,只要有仿真模型,无需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们便可以在仿真模型的提示下获得反馈进行不断的练习,从而拥有一定水平的心肺复苏技能,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适合普通大学生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法。
3.2 建议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专业培训人士又十分有限,故而在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过程中,难以做到让所有人都有专业人士指导。本研究表明无需老师的指导,同样可以取得显著的培训效果,所以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过程中,有良好的培训视频及有恰当反馈的仿真模型,无需老师的指导,便可以展开培训。
注释
① 杨曼瑾,吴艳梅.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评价[J].上海医药,2013.34(10):120-121.
② Plant N,Taylor K.How best to teach CPR to school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J].Resuscitation,2013,84(4):415-421.
③ 王丽姿,王丽萍,王新等.对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8):4-5.
④ 温汉春,朱继金,李其斌.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宣教及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7):773-774.
⑤ 彭伟,张咸伟,周碧云,张毅,万里,陈明兵.SimMan综合模拟人用于心肺复苏教学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70.
⑥ 郭浩,陈江天,谢乙宁,牛慧敏.北京市城区高中生"示范式"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评估[J].中国急救医学,2014(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