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7-03-30杜静楠
杜静楠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的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又是高校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因此培养高职院校的大学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現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教学改革可行的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选修课、毕业设计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创造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1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现状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实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容乐观。
(1)我国传统文化压抑了高职学生的创新热情。单一、封闭的人文、学术环境不利于高等院校学生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方法的产生,教育评价的应试化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学方式仍然机械的以知识传播为根本任务,教学目标体系过于死板,过度强化理论阐述和逻辑推导的过程教学体系,缺乏弹性,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不够。
(2)高职院校教学定位的偏差。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有中专办学的经验,甚至有的高职就是由中专或者技校合并而来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校对教学的定位常常停留在技能的掌握上。还片面的认为,技能性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这种对自身定位的偏差也会导致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实力较弱,因此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相比优秀的本科院校也存在不足,实验设备不足,缺乏必要的设施。教师的科研活动经费也不足,难以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平台。
(3)高职学生自身原因。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入校成绩偏低,这些学生无论在知识掌握还是学习能力,都有所欠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不愿意吃苦,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懒散。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为了专升本,所以忽略了实践课程。
2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创新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影响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追求创新的社会,大学生有了创业的经验或者丰富的社会实践,那么他们就会更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会有意识的专门提升自己。
(2)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一个企业能不能更好更长久的发展,也在于这个企业有没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要求企业也在不断的创新,那么企业在选聘人才的时候,也会额外偏爱那些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学生。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意味着学校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够让毕业生在就职时具有优势,在自主创业方面也会大大改善,同时也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前瞻性选择。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
(1)从教育理念的高度上,确立科学正确的创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必然目标,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内在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立以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指导理想理论上有一个新的高度。
(2)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和专业内容,完善发挥选修课的作用,不仅让学生也让教师重视选修课的作用,灵活选择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改革毕业设计环节,不再做纸上谈兵的理论论文,鼓励学生动手,根据自己的设计做出实物,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对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大大的提高。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增加课外课程,给学生以更多更自由的选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对教学主体进行具体的改革措施。教师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加实验课程,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创新,设置较为完善的奖励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具有借鉴意义或者推广意义的创新活动进行大力表彰和鼓励,形成学校的风气。针对毕业生,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学校形成创业的风气。
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选修课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这种环境下教师队伍趋于得过且过,没有竞争意识,也缺乏创新改革,是以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创新动手,也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乃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畅.以人为本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前沿,2012(10):175-176.
[2] 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0-102.
[3] 李一吉,闫瑞.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3):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