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白内障患者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2017-03-30钟海建廖首本董仕婷覃永前黄雄超
钟海建+廖首本+董仕婷+覃永前+黄雄超
【摘要】 目的:对高龄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
4月收治的142例(142眼)高龄白内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平均分配法将其分成两组,A组采用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B组采用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术后3 d视力≥0.4者46例,占64.8%;术后1周14例,占19.7%;术后1个月9例,占12.7%。术后3 d视力≥0.6者25例,占35.2%;术后1周57例,占80.3%;术后1个月62例,占87.3%。B组术后3 d视力≥0.4者33例,占46.5%;术后1周23例,占32.4%;术后1个月15例,占21.1%。术后3 d视力≥0.6者38例,占53.5%;术后1周48例,占67.6%;术后1个月56例,占78.9%。术后1周与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角膜水肿1例,后囊混浊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B组,角膜水肿2例,后囊破裂1例,角膜内轻度水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龄白内障患者; 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doi:10.14033/j.cnki.cfmr.2017.8.0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117-02
白内障为致盲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采取手术疗法。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术后愈合速度快、术后散光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术式[1]。但该手术对术者操作水平有较高要求,且治疗费用较高,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对高龄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共收治142例(142眼)高龄白内障患者,其中,男73例(73眼),女69例(69眼),应用平均分配法将其分成A组与B组,每组71例。A组中男43例,女28例,年龄80~94岁,平均(87.6±5.7)岁;术前眼压为11~21 mm Hg,平均(18.77±0.49)mm Hg;核硬度:Ⅱ级34例,Ⅳ级20例,Ⅴ级17例。B组中男40例,女31例,年龄81~95岁,平均(88.6±6.2)岁;术前眼压12~21 mm Hg,平均(19.65±0.54)mm Hg;核硬度:Ⅱ级33例,Ⅳ级21例,Ⅴ级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压及核硬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白内障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均不小于80岁;(3)患者均意识清醒,可配合医护人员接受各项治疗;(4)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5)患者均未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
1.2.2 排除标准 (1)排除玻璃体、角膜病变、合并其他严重眼病的患者;(2)排除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3)排除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A组患者行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术前对患者术眼应用弱散瞳剂进行散瞳,充分散瞳后,开展手术;以患者穹隆部作为基底,作出一个结膜瓣,如有需要可应用电凝刀进行烧灼止血处理;于正上方角巩膜缘后约3 mm位置,使用穿刺刀作出一个长度约5.5 mm的巩膜隧道横行切口,撕开环形前囊膜,水分离并松动晶状体核;使用粘弹剂后,经前房内插入劈核针或者劈核刀等辅助器械,沿着纵向与横向将十字劈核为四块,保护后囊膜;如核比较大,则对劈核刀与辅助器械相向用力,然后将其切核为6~8块;经35.5 mm的切口使用细全套圈器将其娩出;吸出皮质,使用自制人工晶体植入器在囊袋内放置折叠式人工晶体,吸出粘弹剂,使用10-0进口尼龙线对巩膜切口进行缝合,术后为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 mg与2万U庆大霉素。B组行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视力恢复情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对比
术后1周与1个月,A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优于B组,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组,角膜水肿1例,后囊混浊1例,并发症发生率2.8%;B组,角膜水肿2例,后囊破裂1例,角膜内轻度水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白内障为老年人群比较常见的一种眼部疾病,发病率约达到80%[3]。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患者人数约达40万。目前,临床治疗白内障患者主要采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该术式手术治疗时机从传统成熟期提前到未成熟期,可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治疗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4]。另外,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可明显缩小手术切口,缩小到3 mm内;且术后不需缝合切口,视力恢复较快。
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主要具备以下优点:(1)为隧道自闭式切口,可维持横行切口两端角牵引力切口不哆开,在眼压作用下,内切口呈活瓣自闭,进行操作时,前房不会塌陷;术中前房较稳定,术后反应轻微;(2)手术切口主要位于眼上方,不会受到水平直肌与垂直直肌牵引的影响,不需要进行缝合,进而术后散光较小,并可促进视力快速恢复;(3)治疗过程中,不需要应用特殊设备,可大大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术后散光,且手术操作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且该术式手术适应证广;(4)置入人工晶体时,可缩短在空气内的暴露时间,进前房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术后将残留的粘弹剂吸出,可防止后囊混浊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5-10]。
本研究对高龄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术后1周与1个月,行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采用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这就表明应用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格端.高龄老人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7):120-121.
[2]刘河根,周爱娟.“白内障的筛查和康复治疗”在防盲治盲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4):1068-1069.
[3]吴智敏,李旭东,郭云武.老年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抗菌药物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504-1506.
[4]赵广愚,陈良桔,刘利娟,等.超高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Ⅰ期植入术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4,24(3):195-197.
[5]夏桂兰,蒋平,邓吉安,等.高龄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3):523-525.
[6]郎雪华,陈明华.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高龄硬核白内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12):935-938.
[7]吴九妹,刘勇燕,郜青叶,等.术前心理访视及预见性医疗和护理指导在高龄白内障病人术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6,30(6):2276-2277.
[8]李丹,崔巍,马晓程.高龄白内障患者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1):15-17.
[9]曹燕,趙俊宏,梁厚成,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分析[EB/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10):29-33.
[10]王雪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0):816-818.
(收稿日期: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