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生活利用资源因材施教
2017-03-30刘红
刘红
中国的古典文学,包括大量光辉不朽的作品。单就唐代以后的诗词来说,文学宝贵的遗产就够丰富的了。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耀眼的明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其中的精华,我们要加以继承。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传世名篇。古典诗歌教学的难点在于,它们都是用文言文写作,而非白话文,这使得古诗跟学生的语言习惯存在天然的距离感。而且,如果不去疏通诗歌中的文言字词,很多诗歌学生是根本无法读懂的,这也导致传统的诗歌教学集中存在朗读、讲解、背诵三部曲的情况。如何让学生正真地走进诗歌,热愛诗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生活教育思想”指导诗歌教学,我有如下的思考和总结。
一、生活即教育,让学生亲近生活走进诗歌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重在读懂和背诵,而对于诗人本身及写作背景往往一带而过,一首诗讲过,不但学生学得枯燥,老师教得也累。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虽然目的是抒情言志,但是诗歌多数还是通过完整的故事、典型的画面来抒发情感的。故事就是诗人的生活,抒情写的是作者的感受,言志就是作者的理想。虽然,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知识少,但是他们在生活中,读故事书、听大人讲故事、看图说话、看动画片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要抓住故事和画面这个突破口,带学生走进诗歌。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很大一部分都是故事性很强的作品。
例如,《赠汪伦》(李白)、《鹿柴》(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等等。我们在疏通文义后,不要急着要求学生去背诵、默写。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是“谁”、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取得“什么结果”,这样的结构把这首诗讲出来,然后背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就像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我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能解决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很快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背诵出了古诗。
对于一些画面感强,而故事性相对较弱的诗歌,比如《凉州词》(王之涣)、《江雪》(柳宗元)、《咏柳》(贺知章)、《悯农》(李绅)等等。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把诗歌教学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心灵深处去喜欢诗歌。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就充分利用了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从图中看出诗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社会即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学习诗歌
“社会即学校”这个思想,在陶行知看来,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内涵。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的诗歌教学,我们不要拘泥于课堂上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资源,而是要求我们要研究学生的社会生活,研究社会资源,综合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来服务诗歌教学。
比如,在上骆宾王的《咏鹅》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就让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书刊等媒介,搜集关于鹅的信息。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去郊外、去农村看一看大自然状态下的鹅。学生占有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再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懂得鹅外貌是什么样子,鹅的习性有哪些。这篇古诗的教学也会充满乐趣。
再如,学习杜牧的《清明》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问一问家长,在清明这一天,家里都会进行哪些活动,让家长先给学生讲一些关于清明节的一些习俗,然后课堂上我们再讲解《清明》这篇文章,学生就能够更容易走进诗歌,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清明时节路上的行人都欲断魂了,容易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借酒浇愁了。
三、教学做合一,因材施教让学生爱上诗歌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下进行诗歌教学,我们要分析学生个性。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爱好绘画、有的乐于表演等等。教学方式的采用也要相应地多样化。
比如在讲解柳宗元的《池上》这篇文章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天性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有的学生喜欢歌唱,我们可以根据这首诗的韵律、声调和平仄教学生吟唱这首小诗。有的学生爱好绘画,讲解完这首诗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加上自己的创意,通过自己的绘画来重现,小娃撑小艇采白莲的画面。有的学生乐于表演,我们可以在教室里给他们空间,适量的给他们准备些道具,让学生表演如何划小艇,如何采白莲,采到以后什么样的表情等等。
总之,不论哪种方法,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理解诗歌、爱上诗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亲近诗歌。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同时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行动起来,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同时,我们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行动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检验,把生活中学会的道理用到课堂上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作者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