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尝试教学中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提高技能

2017-03-30袁干斌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尝试课文教师

袁干斌

关于尝试教学理论,我国早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由此可见,尝试教学注重学生自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方式上,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获得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讲解,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知识并升华为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尝试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呢?在此,结合朗读教学,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注特点,在尝试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学习情绪往往受“兴趣”的支配。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激发学生尝试朗读的兴趣,就成为指导朗读的第一步。

1.直观感受,诱发尝试欲望

儿童认知的特点是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受较深。因此,教学中可以借助插图、投影、录音等手段营造语言情境,进而激发学生也想去试一试、读一读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在导入课文之后,首先出示了关于九寨沟的几幅图片,接着配乐播放了一段有雪峰、湖泊、森林、瀑布的视频。此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有的不由自主地跟着画面朗读起了课文。鲜活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由喜欢看、喜欢听,自然而然地转向想要朗读,想要去尝试体会。

2.语言激励,调动尝试激情

小学生具有好强、好胜、好表现的心理,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年龄特点,调动他们的朗读积极性。如,“这篇文章写得多美啊!你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好吗?”“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听!”等激励性语言,以及教师期待的目光、倾身的聆听、微微的颔首,都能使学生心中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和“读得不好,教师也不会批评”的安全感,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参与的尝试欲望。

二、大胆放手,在尝试中发展个性

同样的一篇课文,在未指导之前,由于各人的切身体验、理解不同等原因,朗读时的表现也会各不一样。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在语调、语速、停顿及表情等方面自由尝试发挥,这样,既便于发展学生朗读的个性,又避免了千人一腔,一个框子框死的现象。

同时,在尝试中,因是“先练后讲”,学生对老师没有依赖思想,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一位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学生经过自我地不断尝试之后,朗读时,都能较好地体现出铁罐的“盛气凌人”和陶罐的“谨慎谦和”。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三、深化引导,在尝试中培养能力

邱学华老师曾说过:“学生的尝试不是盲目地,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保证学生尝试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尝试为目标,注重点拨、引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发展学生朗读能力。

1.运用教师的范读进行指导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适当地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在学生尝试朗读感到困难,正处于“愤”“悱”状态中时,教师的范读则可及时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读好逻辑停顿,进一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一些重点的长句、难句,还宜采用即时范读的方法,让学生及时仿试,做到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换速度,把握语调,读出文章的韵味来。

2.运用学生间的互补作用进行指导

在学生尝试朗读的过程中,尝试成功者往往对困难者起到“小先生”的作用,而“能者为师”的本身,又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积极强化。因此,对一些语感力比较强的学生,要及时抓住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并加以总结推广,使之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如《赶海》中,一位同学在读“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我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一句时,能注意抓住句中的“咦、哦、呢”三个词,读出了语言的轻巧活泼和富有情趣。执教老师便及时指出:“大家听出来了吗?这位同学把句中的‘咦、哦、呢三个词读得多好啊!谁能读得像他一样,也来试一试?”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的相互影响下,通过借鉴吸收,结果一次比一次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读得有感情。

四、迁移运用,在尝试中形成技能

模仿是创造的先导,是从理解到运用的阶梯。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尝试,一般都能初步做到读得入情、入调、入理。但我们应注意的是,“模仿”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不应也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模仿的水平。福泽谕吉说过:“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而所谓“活用”,也就是在不断地尝试、训练中,能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并加以迁移运用。就朗读来说,即是最终学生语感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如朗诵比赛、课外阅读、诗歌会等,比一比谁读得亲切,读得投入,在不断锤炼的基础上,强化朗读尝试中的感性认识,真正使其“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技能。

在朗读训练中,运用尝试教学理论,遵循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探究的能力,体现了一种自主学习,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只要我们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尝试、发现和解决朗读中的有關问题,他们的朗读水平必将提高,语文能力必将增强。

【作者单位: 昆山国际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尝试课文教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尝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