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实验,科学课堂的“魂”
2017-03-30郭玉定
郭玉定
“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很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学理念,尤其是科学这门学科,只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真谛就是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只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的存在,才能激发出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所以动手实践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废品利用,改进器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一门神奇的课程,想要让学生理解科学,感受科学,就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没有学生们想的那么深不可测,其实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三年级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这一课程时,让学生们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在课前我让学生们在课堂外收集一些物品并且带到课堂上。上课时,学生们都把自己收集的物品拿了出来。這时,我拿出一张废弃的纸问大家:“这张已经废弃的纸算是废品么?”学生回答道:“它不算,它可以收集到一起,再次加工做成其他的东西。”我又拿出一个塑料瓶子问大家:“那这个算是废弃的物品么?”这时,学生们有的开始犹豫,有的脱口而出说:“塑料瓶不可以再次利用,应该算是废弃的物品了。”这时,我给大家做了一个小实验,我把塑料瓶的瓶身部分剪出一个长方形,像是一个水槽的样子,在塑料瓶里装上了事先准备好的泥土,把塑料瓶改成了一个简易的小花盆,又在里面种上一颗美丽的小花。这时,学生们都兴奋地鼓起掌来,并且说:“有时废弃的物品也能再次利用的。”
对于初涉科学的学生们来说,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之处及人文底蕴,才能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废品的再次利用,就是把学生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的事情,并且加以改造,变成了既漂亮又实用的装饰品。从学生们兴奋的鼓掌中就能感受到学生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学会观察,善于质疑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好奇的气泡。需要学生们充分观察世界,保持一种科学精神,才能在科学的领域里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探索出另外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教授五年级第二单元《光与色彩》这一课时,在我为大家讲授光的理论知识时,学生们都提出:“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光,那这些光都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理解光的产生和光的作用,于是在课堂上我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前,我要求大家带一面平面镜和凹凸透镜。首先,我拿出一面平面镜,光通过照射在镜子上面发生了反射的现象,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在教室的墙上出现了光的痕迹,学生们都觉得很神奇,明白了光的路线不是单单的直接照射,还可以通过一个物体而发生改变。接下来,我又带领大家分别实验了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产生的作用。做完这几个实验后,学生们都真切感受到光的产生和作用。明白了许多具有全面发展型的发明家,利用光自身的原理发明出许多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科学无处不在,只有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并且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提出疑问,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是实验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样才能让他们探究出科学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乐趣,也更能加深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三、分析数据,深度探究
对于小学里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只简单探索一些生活中的科学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作为一名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学生们进行一些复杂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们记录数据,并且对这些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探究。
在给六年级教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理解细胞的变化,我让学生们自己亲手种植一棵洋葱,还要求他们每天在显微镜下面观察洋葱的细胞变化并且做好每天的记录。其中有一位同学,刚开始的记录作得特别认真仔细,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记录的数据连着好几天都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就找到了我,想要让我帮助他找到原因。我们通过分析了他记录的数据,又观察了他种植的植物,最终找到了数据没有任何变化的原因,并且解决了产生这一原因的问题。
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单单只是做一下记录而已,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这些记录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这样细致的观察,精确的记录,深度的探究,才是学习科学,实践科学的要素。
伊林说:“科学所打开的世界越来越辽阔,越来越奇妙。”在科学的求知道路上,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们主动的动手实践操作,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生们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才能让他们找到科学存在的意义,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科学的世界里,张开翱翔的翅膀,穿越群山峻岭,自由探索,自由飞翔。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