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美国人对文化身份的追寻

2017-03-30付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阶级身份文化

付洁

摘 要:以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莫娜在希望之乡》这两篇小说为例,结合美国历史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借助身份理论,围绕阶级、政治、文化、种族等因素对作品中所体现的身份问题以及焦虑情绪做出具体的分析,表明作者在丰富美国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深刻介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思想。

关键词:《典型的美国人》;《莫娜在希望之乡》;阶级;身份;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09703

一、引言

当代的美国华裔作家中,任璧莲无疑就是“一朵奇葩”。自任璧莲在美国文学界初露锋芒以来,关于她的研究就持续不断。对于她的评价大多都是比较积极的,如轻松幽默的写作风格、真实的华人个体在美国的生活经验等。美国人的兴趣点多是在任璧莲对于文化身份追寻的方面,如《典型的美国人》中对移民华人变成美国人的身份定义、《莫娜在希望之乡》中身份的种族性、表演性和流动性等。

在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中,人都渴望获得一种稳定的身份标识或是象征,并且这种标识和象征能够获得外界的认可和支持,也就是人类一味追求的安全感。

对于身份错位或是流失的人群来说,会让他们失去依靠与稳定,从而引发身份追寻的问题。所谓的文化身份追寻就像是人类一直追问的原始命题一般:“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都属于人类自我的追寻[1]。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虽然历经一个多世纪,但是因为种族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社会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华裔作家的职业发展道路显得格外的艰辛曲折。

20世纪60年代,出版商将华裔写作看成是冒险。作品内容若是中国化的内容过多,便会遭到编辑的抵制,亚裔的身份被边缘化了。任璧莲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的写作生涯,她从内心深知这种特殊身份带给她的枷锁,她小心地处理出版商与其他亚裔作家之间的矛盾,她似乎从一开始就对创作的作品进行了慎重的思考。在任璧莲的小说创作的初级阶段,主人公都是白人,到了后来才慢慢转换成亚裔的故事。这种转变完成之后,她在文学中表现了各色的亚裔美国人,向随意丑化亚裔的现象发出声讨。除了写作题材在早期受到限制外,任璧莲在语言使用上也是从美国的标准语言创作转向掺杂中式个性化的语言体系。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希望自己被定义为一名真正的美国作家,但是反馈过来的信息却是将她定义为某一身份的作家。

二、《典型的美国人》中所体现的身份位移分析

1移民贵族的阶级认知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分析不能脱离他所在的物质环境。人们存在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自我的主观意识进行的自由选择,但这种自由需要受到自我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当个体或是群体在经济文化领域里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时候,这种所属的阶级意识并不能改变社会的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理论对于分析文学人物的阶级认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个体身份理论与社会群体身份理论研究层面上来看,美国种族歧视根源的探寻是从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中获得的,这样也有助于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角色身份或认同并归属某个群体的原因,因而文学中的个人身份问题都能从这两种理论中获得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支持。《典型的美国人》中的主人公在去美国之前生活在中国江苏的一个小镇,他从小生活富裕,拥有当地唯一的一辆小轿车。抗战结束后,他的母亲希望将他送到美国读书,回国之后可以光宗耀祖、报效国家。他满怀希望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时候却因为自己取的英文名字而陷入了一种被别人掌控命运的怪圈。因为美国政府害怕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为共产党所用,数千名留学生被迫移民。他的异常愤怒得到的解释却是共产党的野人形象,心里的极度恐慌,让他忘记了续签自己的签证。很长一段时间,拉尔夫像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他变得敏感又脆弱。为了恢复自己的学生身份,他常到自己导师家附近溜达却被认为是危险分子遭到警察训斥,他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中。与家里失去联系,房东又将他拒之门外,这些让拉尔夫的身份危机空前加重。物质与精神的极度萎缩让拉尔夫一下子跌进了深渊,面对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保留着一丝希望与信心,顽强地生存着,希望能够早日找到自己丢失的身份。但拉尔夫为了躲避那些移民局的人,更换的住所越来越差,这让一个中国的上层贵族一下子跌落成美国的底层[2]。在旧中国,一个人的阶级地位是由其家庭出身决定的,人们交友、结亲都要先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但是一旦陷入移民的旋涡,新的社会环境会让来自不同区域所属不同阶级的人告别原有的社会结构。他们可能会被错置,但即便这样,拉尔夫在内心却依然认为自己拥有上层阶级的群体身份,与美国的上层主流群体归为一类。

2移民贵族的流亡心理

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决定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若是遭遇移民,之前所属的社会背景就会彻底地消失。对拉尔夫一家人来说,他们就是时刻记得他们曾拥有的家族背景从而致使身份焦虑的出现,在他们的心里,那些原有的记忆才是他们为自己设定的身份认知。他们在旧中国养成的心理习惯与生活方式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即便是最后陷入了贫困的旋涡,他们依旧坚持自己的心理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的时候还刻意强调,这些从拉尔夫对控制权与生活品位的固执追求上就能看出[3]。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拉尔夫一家人所表现的生活习惯的分析来证明他们在阶级认同和构建上存在的某种倾向,这同样也是他们緩解自身身份焦虑的一种方式。

3贵族没落的政治倾向

衡量社会阶层地位与身份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休闲娱乐。在《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把生活方式作为阶级地位的社会标志进行分析。他认为,工业社会里人们博得尊贵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尊荣的重要标志是“有闲”的生活方式[4]。“有闲”不是单一的懒惰行为,而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时间,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十分蔑视,认为根本不值得动手;第二,这能够完全证明金钱的力量足以使他安然度日。当然,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是全部能够向大众展示出来的,为了将隐蔽的部分表现出来,他们必须有炫耀性的显示。所以,闲暇时间与金钱财富是一个人家庭实力的体现,常年只是为了消费而消费[5]。

《典型的美国人》中,拉尔夫一家人每天都在忙于生计,娱乐和休闲时间只能通过看电影、打球的方式消遣。海伦十分喜欢音乐,她就常常出现在无线电城市的音乐厅中。他们准备到大峡谷去玩,但是最后也并未付诸实践。炸鸡店歇业以后,他们变得十分拮据,房子被卖,报纸和鲜奶也不能续订,拉尔夫在闲暇的时间也只能看看电视。即便后来搬到了相对富裕的社区,拉尔夫也只是天天照看生意。他从来不休假,没日没夜地忙工作。莫娜跟朋友聊天时也说自己的父亲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她或许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不久之前还在遭受经济的压迫。与赛斯家不一样,拉尔夫所有的资产就是那家煎饼店,没有任何多余的钱用来做投资使用。犹太人芭芭拉在家有佣人,若是做家务还能得到报酬,他们拥有自己的电话和汽车。而莫娜与凯莉在学习之余必须要帮家里做家务或是到餐馆帮忙。很显然,拉尔夫一家的经济状况与在中国时相比是不能比较的。他们夹杂在富与贫、黑与白之间,显得十分尴尬。对此任璧莲这样做比喻:“作为中间人族裔——夹在黑/白裂缝中的人——亚裔美国人处于一个极妙的位置,因此可以理解许多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有进入上等WASP社会的入场许可,并且进入时不会发生黑人在此情况下的激进相遇场面[6]。”

三、《莫娜在希望之乡》中所体现的文化归属分析

1文化身份的论争

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莫娜在希望之乡》,正好赶上美国社会的一场学术争论,这场文化争论同“美国化”的理念联系甚为密切,对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社会文化变革发展都有所体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场争论是通过文学参与的形式进行的。作品中第二代华裔为了寻求社会的身份认可采取了不同的“美国化”策略,莫娜与凯莉以“一元”或是“多元”的文化选择对这次争论做出了诠释,充分反映出一个华裔美国人对美国文化所持的一种态度,同时对于美国这个叫嚣公正、正义、自由的国度中“身份社会”问题的思考。多元文化主义支持者认为,没有任何的价值体系自然优越于其他价值体系,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对多元化文化严重漠视的现象,因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结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体现社会多元化的特征,但等级制度严重的美国社会,个体所属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名誉是有天壤之别的,单纯依靠平等机会法是不可能对现有的弱势群体状况有所改变的,多元化的文化途径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反对派则认为多元主义文化追求的是一种民族的平等,这种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6]。社会历史本身就存在高低贵贱,不同的文化认知,就有不同的文化理念,这些是根深蒂固的,很难相互调和。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多元文化主义只能使西方的传统文化遭遇肢解与分离,而忽略了它们的共通与相似之处,逐渐陷入族裔崇拜的怪圈。

美国人的文化价值理念是从移民的开拓中形成的,这些文化理念覆盖了美国的大部分历史。后来那些成千上万的移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被美国的文化同化,在实践中也遵从美国人的理想与价值。这时,他们自己原有的种族文化已经慢慢地褪去了。那时,经济因素是导致移民快速适应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但20世纪60年代末,新移民文化传统的社会压力正在被压缩,不同的族群开始要求参与政治,开始有意识地对祖先的传统文化进行维护。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分裂势力,有人则认为它是美国社会未来多样化的特征[7]。任璧莲正是希望通过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对族裔身份与文化归属的不同意见来表达对多元化与“美国化”的态度,深深地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前途与美国发展的反思。

2“亚裔文化”身份归属

小说中凯莉除了受到家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之外,就是大学生活对她的影响。1970年凯莉进入大学,也就是在入学的前一年,哈佛大学曾经爆发过一次学生运动,主要是希望启动“非美族裔研究计划”,但当时“亚裔美国人”的运动还没成熟,大多都是模仿黑人的民权运动,有强烈的对抗特征,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亚裔美国人。娜奥米是凯莉的大学室友,她是个学习刻苦的黑人女孩,为了抵制外来的压力,她选择练太极、瑜珈等运动。凯莉与娜奥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她的思想觉悟似乎达不到娜奥米的层次。凯莉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是自己的祖先,这些是无法更改的,所以她听从了室友的建议主动选修了中文,将它作为接触祖先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凯莉作为第二代移民,对祖先的文化是十分陌生的,原本美国的文化才是她应有的归宿,但多元化主义运动的兴起让她认识到你想要多美国化,就必须得多亚洲化。对于拉尔夫夫妇而言,他们对这个运动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于亚裔美国人这个称呼有些模棱两可。中国传统的文化走出国门的时候常常是被符号化的,比如京剧、陶瓷、茶叶、旗袍等,这些明显就给人一种异域分别。凯莉的中国化也正是从这种文化符号开始的,她所显现出来的华裔特性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完成的,因而获得也是一种象征性的亚裔身份[8]。

3文化身份自由选择

1994年出版的《莫娜在希望之乡》恰好赶上美国历史上比较亲近犹太族的一段时期。那段时期,华裔美国人这一群体之间的内部矛盾凸现出来,小说针对这种情况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脱离劳动阶层是拉尔夫夫妇追求的身份目标,他们以上层社会的姿态俯视着这些让他们觉得有些难为情的行为,他们以惯有的清高沉着应对着纷繁的局面。为了解决文化身份的问题,在小说中凯莉与莫娜的结局都很好地说明了“华裔美国人”不过是想象中的群体。海伦对于这个称呼表示不可理解,凯莉则说那是一种工具式的理解,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任璧莲的观念中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是杂糅的,而且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任璧莲说:“现在美国人觉得同化是可怕的事,因为将它等同于大熔炉的概念,消除个性。中国文化太强大了,我认为没人有能力抹杀它,即使你想这么做。因此‘熔炉融掉中国文化是不可能的。……莫娜不是什么‘代表,人不需要‘代表来代表他们。”[9]《莫娜在希望之乡》这本书不是要否定掉我的传统,但是美国是我生长的地方。这是我的国家。在这本书里,我宣称这一点。”可见,任璧莲要的是“美国”身份,她厌恶那些将人进行归类或是隔开的作用力。因而,凯莉与莫娜则成了她心目中理想的文化身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的身份。莫娜进入犹太教后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她特立独行,但在最后她希望母亲能够看到自己女儿的扁鼻子,这时她对孩子所拥有的这一中国式特点而感到安心和欣慰,与芭芭拉的母亲不一样,芭芭拉最终还是抹去了自己身上的犹太因素,高鼻尖消失不见了。文化的皈依,不是因为莫娜对另外一种文化的折服与欣赏,而是这种文化身份的变迁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历史与环境,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姓氏,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与身份的杂糅。当然,从当时美国的先锋思想来看,这种解除身份困境的方法有些冲动,但莫娜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完成了这种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义,也就是说“华裔美国人”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建构[10]。

如今,犹太人已经成为美国同化的代名词,莫娜在完成身份转换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融合与变迁,她得出华裔并不是都要通过这种方式来验证身份存在,不同民族特性之间的融合可以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可以传承下去的。也就是说,莫娜的选择体现的是一个族裔的个体对另一个族裔的文化跨越,通过个体文化身份的转换实现群体的参与,这种方式与自己的上辈相比,更加频繁和深入,这种趋向杂糅的方式塑造个人文化身份并不是为了完成与美国的趋同性,而是彰显其多样性,在这种多样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时,个体或是群体文化身份的焦虑才能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李贵苍.多元文化语境中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探讨与争鸣[J].华文文学,2003(9):14—19.

[2]刘纪雯.车子、房子与炸鸡:《典型美国人》的大众文化与国家认同[G]//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北京:歐美研究所,2008.

[3]蒋道超.文化并置和杂交——谈华裔小说加任璧莲小说《典型美国人》[J].外国文学,2002(4):12—14.

[4]薛玉凤.美国华裔文学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张子清.美国华裔小说初探[J].当代外国文学,1992(5):154.

[6]胡勇.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J].新疆大学学报,2013(6):102—105.

[7]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9]任璧莲.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籍华裔作家任璧莲访谈录[J].国外文学,1997(7):4.

[10]石平萍.《典型的美国人》中的文化认同[J].南京大学学报,2001(8):7.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阶级身份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